晋人男性Y染色体单倍群构成如下(数据来自严实教授的采样研究成果):
O3a1(KL1)-2.2%:来源于羌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O3a1c(002611)-20.0%:来源于炎帝(出自羌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O3a2*(P201)-4.4%:来源于黄帝(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O3a2c1*(M134)-11.1%:来源于太昊(淮夷,出自黄帝,高频见于江淮民系,龙山文化);
O3a2c1a(M117)-8.9%:来源于少昊(莱夷,出自黄帝、太昊,高频见于胶辽民系,岳石文化);
C-13.3%:来源于殷商(C3d)以及历代阿尔泰语系诸民族(C3c);
Q-13.3%:来源于鬼方(商代、西周)以及赤狄(春秋);
N-8.9%:来源于老虎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朱开沟文化(青铜时代)、白狄(东周)以及匈奴(战国-隋唐);
D-2.2%:来源于沈氐(汉代)及其他氐人部落(北朝);
R-2.2%:来源于羯人(汉代至北朝)以及色目人(元代);
Y*-2.2%:来源于历代各种杂胡;
O1-2.2%:来源于百越(秦、北魏);
O2*(M268)-2.2%:来源于高句丽等北亚民族(北朝-隋唐);
O2a(PK4)-4.4%:来源于茅戎(春秋)和苗瑶(也称荆蛮,秦、北魏);
O3a2b(M7)-2.2%:来源于茅戎(春秋)和苗瑶中的祝融部落(秦、北魏)。
可以看出晋人的非O系人种成分占了42.1%,如果再加上百越(O1)和苗瑶(O2a和O3a2b)以及非苗瑶的O2*,晋人的非汉藏成分占了53.1%,超过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