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五丈原。
夜色朦胧,蜀汉军营中的大旗正在强劲的秋风中猎猎作响。营中一片寂静,唯有辕门上悬挂的红灯依旧亮得耀眼。蜀汉丞相诸葛亮,此刻正在高大的观星台上,带着无法掩饰的疲劳与倦怠,怅然地望着这支在他统帅下的大军。远方层层叠叠的群山后面,便是长安,但是,他再也走不到那里去了。离开襄阳隆中的青山绿水,已经二十七年,他累了,实在是累了。
也许,是该放下一切,歇歇了。诸葛亮的嘴角浮起一丝自嘲的笑容。十年北伐,五出祁山,寸功未建,寸土未得,反而弄得民穷国危,自己到底为的是什么?难道,还不该放手吗?
但是,白帝城永安宫中的一席话,他怎能忘记?!“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至今日,这八个字仍每每令他冒出一身冷汗。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的?“臣敢不尽股肱之志,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继之以死!
今天,便是自己实践诺言的时候了。二十七年前的隆中对,言犹在耳,那却注定已是一个梦想,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永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吧?他不甘心。“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羽扇飘然坠地,无声,却在我心头重重一击,宛如雷鸣。
站在诸葛亮身后的,是《汉之云》的主人公朝云,而重创诸葛亮甚至可以说把他送上绝路的,正是朝云和他那些被我用键盘操控着的同伴们。
如果不是《汉之云》,打死我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会杀死诸葛亮!
自小学五年级开始读“三国”始,我便对诸葛亮崇拜得五体投地,一晃十多年了。这些年来,先后被我崇拜过的人、事、物不知凡几,大多只能维持三星期高温期,过期作废。唯有对诸葛先生此心此情经久未变。唯一能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自三岁起便喜爱至今的孙悟空了。
然而,在《汉之云》里,我却要亲手杀死自己崇拜了十多年的诸葛亮!
主人公朝云,开始是“大汉最忠心的部队”里面“最菁英的战士”,最后却三次行刺诸葛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中间的转变,《汉之云》自然有《汉之云》的道理,那便是借赵云之口质问诸葛亮的话:“当‘大义’和‘苍生’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该如何选择?”
显而易见,赵云和朝云都选择了“苍生”。在他们看来,诸葛亮一味北伐,劳师动众,已然弄得民不聊生。既然劝阻不成,那么他们这两朵“汉之云”为了大汉的事业,那是不得不杀死诸葛亮的!
这看起来是多么的大义凛然呵!
从《苍之涛》开始,我便感觉到《轩辕剑》的人权主义思想越来越浓厚了。《汉之云》一开始,便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反复强调战争只是成就领导者的声名威望,伤害的却是千万百姓。随后,又几次指出魏蜀吴三方是没有正邪之分的,大家都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指责对方为“贼寇”。这些道理都对,非常对,借助游戏教育玩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很好,非常好,寓教于乐,发人深思。
但是,赵云和朝云这两朵“汉之云”,就一定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吗?他们的理由,就真的站得住脚?!
每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是一条正态分布曲线,后期总是出现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现象。这个时候,总要面临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在首阳山采野菜的伯夷、叔齐哥俩,早就声明反对这种“以暴易暴”的形式,可是这哥俩的骨灰已不知随风而逝绕着地球转了多少个圈圈,要想“易暴”,还是得“以暴”。“三国”是乱世,乱世就意味着战争,而消弭战争的手段只有统一,达到统一的目的又必须通过战争。这是一个跳不出去的怪圈。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面借一位少林大师的口说过:“只有普天下的帝王将军们都信奉佛法,以慈悲为怀,那时才不会再有征战杀伐的惨事。”都信奉佛法是不用指望了,都怀着一颗慈悲心倒是很令人向往,可惜,直到现在,这一天也没等来。
赵云并不是反对战争。他的理想,是先发展内政,休养生息,待国力强大,再组织北伐。但只要是北伐,便一样意味着战争,意味着百姓的苦难,一样可以说是“祸害”了苍生。赵云对诸葛亮的指责,只不过是要杀他的借口。倘若赵云真是那么悲天悯人,干脆早点向曹魏投降称臣好了,那才是彻底结束战争的捷径呢。
夜色朦胧,蜀汉军营中的大旗正在强劲的秋风中猎猎作响。营中一片寂静,唯有辕门上悬挂的红灯依旧亮得耀眼。蜀汉丞相诸葛亮,此刻正在高大的观星台上,带着无法掩饰的疲劳与倦怠,怅然地望着这支在他统帅下的大军。远方层层叠叠的群山后面,便是长安,但是,他再也走不到那里去了。离开襄阳隆中的青山绿水,已经二十七年,他累了,实在是累了。
也许,是该放下一切,歇歇了。诸葛亮的嘴角浮起一丝自嘲的笑容。十年北伐,五出祁山,寸功未建,寸土未得,反而弄得民穷国危,自己到底为的是什么?难道,还不该放手吗?
但是,白帝城永安宫中的一席话,他怎能忘记?!“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至今日,这八个字仍每每令他冒出一身冷汗。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的?“臣敢不尽股肱之志,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继之以死!
今天,便是自己实践诺言的时候了。二十七年前的隆中对,言犹在耳,那却注定已是一个梦想,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永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吧?他不甘心。“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羽扇飘然坠地,无声,却在我心头重重一击,宛如雷鸣。
站在诸葛亮身后的,是《汉之云》的主人公朝云,而重创诸葛亮甚至可以说把他送上绝路的,正是朝云和他那些被我用键盘操控着的同伴们。
如果不是《汉之云》,打死我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会杀死诸葛亮!
自小学五年级开始读“三国”始,我便对诸葛亮崇拜得五体投地,一晃十多年了。这些年来,先后被我崇拜过的人、事、物不知凡几,大多只能维持三星期高温期,过期作废。唯有对诸葛先生此心此情经久未变。唯一能与之比肩的,大概只有自三岁起便喜爱至今的孙悟空了。
然而,在《汉之云》里,我却要亲手杀死自己崇拜了十多年的诸葛亮!
主人公朝云,开始是“大汉最忠心的部队”里面“最菁英的战士”,最后却三次行刺诸葛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中间的转变,《汉之云》自然有《汉之云》的道理,那便是借赵云之口质问诸葛亮的话:“当‘大义’和‘苍生’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该如何选择?”
显而易见,赵云和朝云都选择了“苍生”。在他们看来,诸葛亮一味北伐,劳师动众,已然弄得民不聊生。既然劝阻不成,那么他们这两朵“汉之云”为了大汉的事业,那是不得不杀死诸葛亮的!
这看起来是多么的大义凛然呵!
从《苍之涛》开始,我便感觉到《轩辕剑》的人权主义思想越来越浓厚了。《汉之云》一开始,便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战思想,反复强调战争只是成就领导者的声名威望,伤害的却是千万百姓。随后,又几次指出魏蜀吴三方是没有正邪之分的,大家都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指责对方为“贼寇”。这些道理都对,非常对,借助游戏教育玩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很好,非常好,寓教于乐,发人深思。
但是,赵云和朝云这两朵“汉之云”,就一定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吗?他们的理由,就真的站得住脚?!
每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是一条正态分布曲线,后期总是出现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现象。这个时候,总要面临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在首阳山采野菜的伯夷、叔齐哥俩,早就声明反对这种“以暴易暴”的形式,可是这哥俩的骨灰已不知随风而逝绕着地球转了多少个圈圈,要想“易暴”,还是得“以暴”。“三国”是乱世,乱世就意味着战争,而消弭战争的手段只有统一,达到统一的目的又必须通过战争。这是一个跳不出去的怪圈。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面借一位少林大师的口说过:“只有普天下的帝王将军们都信奉佛法,以慈悲为怀,那时才不会再有征战杀伐的惨事。”都信奉佛法是不用指望了,都怀着一颗慈悲心倒是很令人向往,可惜,直到现在,这一天也没等来。
赵云并不是反对战争。他的理想,是先发展内政,休养生息,待国力强大,再组织北伐。但只要是北伐,便一样意味着战争,意味着百姓的苦难,一样可以说是“祸害”了苍生。赵云对诸葛亮的指责,只不过是要杀他的借口。倘若赵云真是那么悲天悯人,干脆早点向曹魏投降称臣好了,那才是彻底结束战争的捷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