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四大名楼,一曰黄鹤楼,有崔颢一首《黄鹤楼》吟于其上。一曰岳阳楼,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使岳阳楼著称于世。一曰滕王阁,因王勃《滕王阁序》而流芳后世。除却较为知名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外,还有一楼,名曰越王楼。在四大名楼之中,越王楼高十丈,滕王阁高九丈,黄鹤楼高六丈,岳阳楼高三丈。故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相比于其他三楼的门庭若市,越王楼就显得落寞了很多。 说起越王,大家第一印象恐怕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而越王楼的建造者越王李贞相比于越王勾践来说也是毫不逊色。武则天时,越王李贞与其他李氏宗族准备起兵推翻武周,恢复李唐天下,结果临到起兵时其他人龟缩在封地,不愿出兵。只有李贞率兵冲了出去,势单力薄的李贞被武则天打败,最后李贞全家自尽。后李隆基赞他曰:“奋不顾身,率先唱义。虽英谋未克,而忠节居多。”越王楼,便是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龟山之巅。唐高宗时,皇帝命国库拨银50万两用于建造越王楼。自建成之后,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文人骚客登临此楼,留下诗文多达150多篇。故越王楼又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历代名人歌咏越王楼的诗词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李白的诗作“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越王楼历千年风雨,曾数度毁损,至元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后又在元明之际遭战火毁损。至明初,又对越王楼进行修整。万历年间,因一场火灾,越王楼全部被焚,仅越王台遗址保留至今。直至2001年绵阳市对越王楼实施重建,最大限度还原了其历史原貌。越王楼现有15层,采用的是唐代独特的昂斗飞檐歇山式风格。入楼,一至五层是展馆,每一层楼都有形象鲜明的主题,如“李贞与越王楼”展示厅、“唐文化馆”、“诗魂越王楼”等。行走在楼中,越王楼从唐至今诗词文化尽收心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越王楼的夜景。绵阳之美在于三江,越王楼便立于三江之一涪江的岸边,是观赏三江的绝佳之地。在越王楼顶层建有一观景台,可俯瞰绵阳全景。楼下便是百丈清的涪江,向东远眺,可以看到以高、广、秀、雅著称,被誉为"绵州第一山"的富乐山。傍晚登楼,凭楼临风,远望夕阳西下,与滕王阁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比也毫不逊色。待到夜色稍迟,坐在观景台之上,与二三友人品茗聊天,明月高悬于天空,唐宫古乐萦绕于耳边,与三江夜景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盛唐,历史的时光静静地流淌,如楼下浩浩江水,滚滚东流,永不停歇。(本文为百度用户空对悦原创,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