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研究吧 关注:17,647贴子:44,969
  • 3回复贴,共1

随便发点杂谈,不定期更新。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便发点杂谈,不定期更新。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字面上说就是:天地没有仁慈,对待万物像对待刍狗一样(老子时代的刍狗和现代意义的刍狗有差别,但并不影响这句话的理解)。圣人也没有仁慈,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
这句话,也是人说出来的,带有人的感情色彩,特别是现代人的理解更有感情色彩。而这个感情不一定是老子想表达的感情。不过实践是检验理论实用性的最稳妥办法。我们还是要用实践的角度去看这句话。所以感情色彩问题,可以先知道就好。
天地没有仁慈,以万物为刍狗。我觉得这句话没问题。
因为天地是按规律运作的,规律有一种属性,顺规律者苍,逆规律者亡。规律不是意识,所以他是没有感情的。所以对待万物为刍狗。刍狗在规律眼里,也是不含褒贬的。
于是老子推导出,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又偷懒,没写推导过程,他以为每个人都是圣人,都能推导出来吗😂。
圣人在老子的心中,是得道的人。所以这句是说,得道的人也会按规律来操作自己的情绪,对待人、事、和世界万物(总称为广义的百姓)也是没有感情的。一切以规律为依据,对待百姓的目标,只为让百姓符合规律,从而使百姓欣欣向荣。
圣人也是百姓之一!
顺应规律就会欣欣向荣,这个应该我们之间没有分歧的吧。
这样我们就能推导出,一个法家的重要思想,大仁不仁!拿慈母多败儿这个事情举例说明会比较清晰。
母亲对孩子表面上的仁慈,对孩子违背人道也不进行惩罚,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受到道的惩罚,而且不仅孩子本身受到了惩罚,母亲其实也受到了惩罚,哀莫大于心死;其实社会也是受到了微小的惩罚(社会这个随便写的,不做讨论)。
所以得道的人,看似没有仁慈,实际上是对别人对自己的负责,对违背规律的人提前惩罚,避免道的更严厉惩罚。
我们对待情绪,应该以这个为标准。
这是我的结论。你看下有没有漏洞。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10 15:51回复
    还是从本质说起。
    想长久在一起的两个人。男的希望的,是条退路(在受伤时,能有一个人能抚平他的伤口,从新出发);女的需要的是,一生的依靠。这是本质上的分歧。就是绝大部分婚姻问题的写照。
    从恋爱到婚姻到白头到老,需要经历的阶段:1.刚认识的新鲜感。2.一定程度了解后,决定是否在一起做男女朋友。3.较为深入了解后,决定是否结婚。4.因为生活琐事困扰,而双方都撕下恋爱时的伪装后,因双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决定是否妥协,妥协的底线在哪里,是否继续走下去。
    1.2.3.过程可长可短。但4阶段却伴随一生,只是双方相处得也长,双方的利益诉求就越平衡,也越不会去触碰对方的底线。
    接下来进行各阶段的适当分析(有感而发,未必哪个写的多就是哪个最重要。)
    1.初步认识阶段。这时候是人的本能起主导作用,而这个本能的,和成长环境、生活现状、社会阅历、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构成。这个阶段,也不是主要控制阶段。随心就好。
    2.从认识一段时间到男女朋友阶段。这个阶段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忘记了对最开始开始提到的本质问题思考,从而走上一条半推半就铸成大错的道路。因为这个阶段,对方在自己心中都是美好的,脑补后得到的,根本不是真像。最后一刻的告白是那么的让人沉醉,所以很多人活在自己的梦里不愿醒来。
    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心里暗示,所以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这个阶段需要重点控制的,但对人来说,也是最难控制的,特别是第一次谈恋爱的人,几乎只能听天由命。
    3.从谈恋爱到结婚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检验双方性格,为迎接婚姻带来的物质、利益问题的初步检验。因为当初那种求而不得已经消失了,真实性格就开始慢慢显现。如果有同居的话,在同居后的新鲜感褪去后,就会开始体会到婚后生活的初步问题。
    这个阶段,我不知道怎么说,但当断则断很重要。错误的婚姻,和这阶段的半推半就有很大关系。
    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在付出后,都会有期望回报的心里,就像一个赌徒永远舍不得离开赌场一样。
    4.婚后生活。这段看起来和你现在没什么关系,但这就像佛学的终极,你连他是什么都不知道,你不可能成为他。人与人之间相处,基本上遵循一个规律,双方都得到尊重。
    尊重是什么?大概得说,就是公平、理解、倾听、诉说,这些条件得到满足,人就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尊重这段为临时想的,可能有bug)。
    而婚姻中的两个人,基本也遵循这个规律,但还要加一条十分重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6-10 15:52
    回复
      你用石压草形容我,我第一感觉是对的。但仔细想来其实也是不对的。
      我只是从无中脱离出来有点久了,已经接受了很多假了,并且还在让自己接受一些自己能把控的假。
      最初的我,除了一个执念,和一个让我留下的声音,其他真的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了。
      现在的我是在控制情绪。当时的我,大部分时间是麻木的,没有感情的。但有那么一小部分时间,情绪却爆发的无比强烈,让人绝望,因为执念太深。爆发完后精疲力尽,又陷入了麻木中。
      正是这种状态,让我真正的放飞了思想,才让我接受了道的冰冷(那时候还不知道“道”就是这样的冰冷)。作为一个人,却不把自己当人看。
      不把自己当人后,情绪的爆发就被慢慢治愈了。然而生活依旧没有色彩,索然无味。完全靠着那个人留下的一句佛号而坚持着。那佛号就是:活着就有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贯穿整个过程中,除了放下执念外,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活着究竟有何意义。直到我初步(这里的初步,我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理解了无为无所不为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后,我的人生才又有了色彩。因为我理解了人类的本质,理解到了生存与进步的重要性,才开始越来越想让自己活成一个真正的人。无耻点讲,我想活成一种低级的佛,有人的本心的佛。因为这是对我个人而言,生存的必须条件。一旦失去这个本心,可能我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因为这个本心,加上本来好奇心得来的科学知识积累,让我对宇宙越来越痴迷,因为人的未来在于宇宙。
      直到遇到你,让我又放下了许多。你的智慧,将我我从庄子般的走火入魔中解救出来。从而更加注重现在了。读佛学就很现在,有实际意义,能安我心,愈我身,还能满足我一些做人的私欲(对于欲望,我只享受他,不会执着)。
      这是一个怎样的心路历程,我无法准确评价。但对于现在回头看的我,确实觉得虐心。
      但这是道家必须走的路,不然不会成为真正的老子的道家,道是唯物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6-10 15:52
      回复
        空观是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的 所以认为是不存在的 不是无 。
        以前总是按自己的理解去读佛书,以为空观就是道家的无,因为这两者的实际效果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两者的过程有本质的区别。
        空认为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是没有意义的。无认为一切都是道决定的,看到的是真像,但人在道面前就是刍狗,所以心灰意冷,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
        如果道家没有无为无所不为的理念,道家的整体思想,是无比令人绝望的。
        没接触道德经的人把他理解为不作为就什么都会得到。
        接触道德经的人认为顺应规律发挥创造力就什么都能做到,但这个信念其实一般人都无法真正接受。
        人在遇到非常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会有三种表现。
        一种就会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包括规律包括科学,这就是佛学(空、假)。
        另一种则想找出原因,并克服这个困难。真正找出原因并克服的是道家。找出自己能自我安慰的原因,并克服困难的是人。道家也是人,两者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却有本质的区别。
        剩下的一种就是自暴自弃的,就是我们眼中失去自律与放弃向善的坏人,或者死人。
        人的一生,要经历无数困难,每一次困难,都会使人的本心遭受蒙蔽,这点佛学说的很对。因为人类基因里的本心,佛学的描述,我觉得是最准确的。佛的就是拥有这个本心的一念心(一念心字面上理解,就是信仰),但佛不仅仅是一念心,佛还包含更高层次和更有实践意义的属性,具体在我心中的形象,我就不告诉你😃。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6-10 15: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