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博士:判断“合村并居”不需要多高的文化,靠常识就行
尊敬的贺教授:
您好!我是一名山东籍的在读博士研究生,现在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疫情期间没有开学,让我有了机会近距离观察老家“合村并点”的问题,也因此走访了老家附近的多个村庄。
我是学理工的,从政策和理论角度不敢班门弄斧。但是基于这项政策执行下的现实有了一些目睹和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山东,理性看待我真实的家乡。
一、这项政策实施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作风之粗野,让人瞠目结舌
我看到的真实现象越发让我疑惑,这些政策真的能让农民致富吗?这是新农村建设吗?乡村就这么振兴?这是国家政策要求的吗?
无论地方政府给你画怎样美好的蓝图,但是现实情况没法吻合啊,房屋拆了,道路掘了,水管断了,就是为了让你签字拆房。
美国暴乱喊出“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那么山东农民也有基本权利啊。
县领导亲自督阵,部分领导甚至对上立军令状,完不成就辞职,那么对下肯定就是必须让农民签字。这不是攻山头儿,难道农民就不能不同意?你这个政策哪怕再好,人家不需要也不行吗?何况,真的是为农民好吗?
很多事情不需要多高的文化,靠常识就能判断。
且不说各种手段的软暴力,让亲属不像亲属,朋友做不成朋友。还有那些基层工作人员,估计也是因为被上面施压,为了完成任务。下面的拆迁队作风更是粗野,这些在抖音上比比皆是。我看到聊城阳谷县一个老人每天在院子的废墟上哭,这是让人民幸福的政策吗?
实事求是地说,最近几年村子里的卫生、道路、自来水、天然气、网络都到位了,甚至有了快递点。每年回到爷爷家也感觉不到之前的那种不方便了,真的挺好的。可是如今,都得推倒重来。
农民自己盖房子会本着节约、实用,更不用担心质量。以前农民自己翻盖老房子时,拆卸的砖块、木梁、窗户等都会很小心也尽可能重复利用,比如,可以用来盖偏屋。
如今全都成了垃圾,这些都是巨大的浪费。村里人说看着都心疼,用也用不上,卖也卖不了几个钱,关键是都在拆,也没人买了。
不能一提农村,就是落后,农村的房子并不差。其实,现在农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能住的房子,反而是很多好房子都空着,都是红砖瓦房。
在路、水、气、网都通的情况下,稍微收拾装修下,宽敞明亮,比城里真不差,住几十年都没问题,其实城里的楼房也主要就是路、水、气、网的优势。农民十万八万买辆车,不也很好吗?也是刺激了消费。
现在在自己地头上盖简易房的很多,政府虽然也给了房租,但是住亲戚家、在外租房两三年也不方便,而且附近村庄也在拆,怎么能一下子安置下这么多人呢?再说一切生计都得围绕土地,离土地更远了,自然不方便,还是在自己地头盖屋子踏实。
我亲戚村庄的一户人家,在自家院里搞养殖,这下,搞不了了,本来稳定的收入一下子没有了来源。
本来好好的房子住着,好好的营生干着,一下子给打乱了。住简易房,又没钱挣,你说的再好,老百姓又不傻,有自己的判断。
老人问题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只能说是部分家庭的某一个原因,我们这里老人一般不能死在女儿家,而且老人也不愿意长时间住在别人家里。这些问题没办法的时候也能克服,但最重要的,这个政策真的能让农民致富吗?
好好的房子给拆了,好好的路给掘了,这都是钱啊。无论谁出钱,肯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么是政府出,要么是农民出。无论谁出,但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啊,纳税人的钱,农民自己的钱,或者国家下拨的钱。
农民上了楼,真就能致富吗?要说致富,就目前而言,我们这里的农村只能靠发展农业生产,我老家村民的生计主要是种植大棚蔬菜,一般每家每年能收入3-10万。镇上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顶多算是作坊,连劳动时间都不能保障,社会保险就更不用提了,根本不能算企业。
上楼了,地远了,农机器具没地方放了,生产肯定是严重受影响,这都是可以看的见的,这样怎么能致富呢?
上楼后会增加各种开支,都是刚性支出。除了被动支出就是巨大浪费,里里外外,没有看到一点增量啊。
这一切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政绩冲动、利益冲动?
还有一点值得您这样的三农学者注意,我连续走访了几个亲戚的村庄,他们很多人的态度就是,如果这个楼实在不合适,就回村在原址盖房。
他们认为那个宅基地还是他们的,我告诉他们,你们回不去了,地方政府已经把这个村庄的土地指标卖了,虽然名义上还是你们村的,但是土地性质变了,现在成了耕地,你们的居住只能限定于将来盖楼的这片地方(不知道我这么表述对不对)。再盖房就是违法的,公安局可以名正言顺地抓你们。
这些他们半信半疑,他们说全村都盖,总不能都抓吧?村民的观念里就是法不责众,如果村民真的发现楼房不适合生产和生活,可能真的回去盖房。这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可能真的保不住。
我觉得,村民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明白怎么上的楼,如果这些都明白了,我想他们断然是不会签字的,估计当地政府压根儿就没想让他们明白。
二、为什么山东媒体、学界没有一个人发声?
这种势头之下,人民怨声载道,为何山东媒体、学术界没有一个人发声?反倒是远在湖北的您和您所在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为山东农民发声。究竟是谁更接近真相?从文章后网友的留言来看,您代表着民意的呼声。加上我自己的亲自走访,亲眼目睹,我更加相信你们,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眼睛、基本的判断。
某些媒体的德操真是让人嗤之以鼻,要么捧到天上,要么摔倒地下,唯一就是不看事实。
捧红“大衣哥”朱之文(山东菏泽单县人)的山东综艺《我是大明星》节目,这真是一个极度丑化山东、丑化山东人民的垃圾节目,没有下限。
那些参赛选手正常吗?真可谓群魔乱舞,他们能代表山东人民、山东农民的形象吗?但是在全民娱乐至死的年代,这种节目有收视率,也就有了巨大的收益。因此堂而皇之地污染着娱乐空间,而且是很多年。
每一项政策不可能没有异议,如果全部叫好或集体沉默反而不正常了。山东学界就是这种情况,万马齐喑,平静地没有一丝声响,这是极度不正常的!山东也有著名的学术机构和知名的三农学者,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发声?哪怕拍拍手也好。
我在朋友圈里转发了您的一些文章,但是都被我父亲勒令删掉了,因为他实在不想“影响”我的前程,读书读到这个份上,我理解他的苦心,他希望我回到家乡工作。学校有个“青鸟驿站”的微信群,也在呼唤山东学子回去就业。但是如果真的这样,我会好好考虑了。法制观念淡漠、官僚主义横行、等级观念根深,这些是我极度厌恶的。
更何况,我自己发个朋友圈又能怎样呢?我实在无能为力,苦闷至极。
三、老家的村庄是我的根,是我报效家乡的动力
北京城墙拆了,梁思成先生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没到五十年,都后悔了,各个旅游景点的仿古建筑都建起来了。
如今又在大肆拆掉村庄,我个人除了感到可惜心痛之外,也说不好这些村庄的价值,但是至少从我的心里,老家是我的向往,也是我报效家乡的动力。
我老家这个村子,家谱记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搬来的,三十几代人繁衍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百年来它都在那里,但是某一天却人为地让它活生生地消失了,总感觉是不妥的,不知道以后国人会不会后悔。
在我们山东这边,村庄是独立的个体,家谱记载的也是本村同宗的人,它是一种无形的纽带。合村并点以后,即使住在一起,可能也没有那种天然的同村的认同感。也许真的,这种文化也要消失了。
难道,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只有走大拆大建这一条路吗?
尊敬的贺教授:
您好!我是一名山东籍的在读博士研究生,现在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疫情期间没有开学,让我有了机会近距离观察老家“合村并点”的问题,也因此走访了老家附近的多个村庄。
我是学理工的,从政策和理论角度不敢班门弄斧。但是基于这项政策执行下的现实有了一些目睹和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山东,理性看待我真实的家乡。
一、这项政策实施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作风之粗野,让人瞠目结舌
我看到的真实现象越发让我疑惑,这些政策真的能让农民致富吗?这是新农村建设吗?乡村就这么振兴?这是国家政策要求的吗?
无论地方政府给你画怎样美好的蓝图,但是现实情况没法吻合啊,房屋拆了,道路掘了,水管断了,就是为了让你签字拆房。
美国暴乱喊出“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那么山东农民也有基本权利啊。
县领导亲自督阵,部分领导甚至对上立军令状,完不成就辞职,那么对下肯定就是必须让农民签字。这不是攻山头儿,难道农民就不能不同意?你这个政策哪怕再好,人家不需要也不行吗?何况,真的是为农民好吗?
很多事情不需要多高的文化,靠常识就能判断。
且不说各种手段的软暴力,让亲属不像亲属,朋友做不成朋友。还有那些基层工作人员,估计也是因为被上面施压,为了完成任务。下面的拆迁队作风更是粗野,这些在抖音上比比皆是。我看到聊城阳谷县一个老人每天在院子的废墟上哭,这是让人民幸福的政策吗?
实事求是地说,最近几年村子里的卫生、道路、自来水、天然气、网络都到位了,甚至有了快递点。每年回到爷爷家也感觉不到之前的那种不方便了,真的挺好的。可是如今,都得推倒重来。
农民自己盖房子会本着节约、实用,更不用担心质量。以前农民自己翻盖老房子时,拆卸的砖块、木梁、窗户等都会很小心也尽可能重复利用,比如,可以用来盖偏屋。
如今全都成了垃圾,这些都是巨大的浪费。村里人说看着都心疼,用也用不上,卖也卖不了几个钱,关键是都在拆,也没人买了。
不能一提农村,就是落后,农村的房子并不差。其实,现在农村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能住的房子,反而是很多好房子都空着,都是红砖瓦房。
在路、水、气、网都通的情况下,稍微收拾装修下,宽敞明亮,比城里真不差,住几十年都没问题,其实城里的楼房也主要就是路、水、气、网的优势。农民十万八万买辆车,不也很好吗?也是刺激了消费。
现在在自己地头上盖简易房的很多,政府虽然也给了房租,但是住亲戚家、在外租房两三年也不方便,而且附近村庄也在拆,怎么能一下子安置下这么多人呢?再说一切生计都得围绕土地,离土地更远了,自然不方便,还是在自己地头盖屋子踏实。
我亲戚村庄的一户人家,在自家院里搞养殖,这下,搞不了了,本来稳定的收入一下子没有了来源。
本来好好的房子住着,好好的营生干着,一下子给打乱了。住简易房,又没钱挣,你说的再好,老百姓又不傻,有自己的判断。
老人问题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只能说是部分家庭的某一个原因,我们这里老人一般不能死在女儿家,而且老人也不愿意长时间住在别人家里。这些问题没办法的时候也能克服,但最重要的,这个政策真的能让农民致富吗?
好好的房子给拆了,好好的路给掘了,这都是钱啊。无论谁出钱,肯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么是政府出,要么是农民出。无论谁出,但都是人民的血汗钱啊,纳税人的钱,农民自己的钱,或者国家下拨的钱。
农民上了楼,真就能致富吗?要说致富,就目前而言,我们这里的农村只能靠发展农业生产,我老家村民的生计主要是种植大棚蔬菜,一般每家每年能收入3-10万。镇上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顶多算是作坊,连劳动时间都不能保障,社会保险就更不用提了,根本不能算企业。
上楼了,地远了,农机器具没地方放了,生产肯定是严重受影响,这都是可以看的见的,这样怎么能致富呢?
上楼后会增加各种开支,都是刚性支出。除了被动支出就是巨大浪费,里里外外,没有看到一点增量啊。
这一切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政绩冲动、利益冲动?
还有一点值得您这样的三农学者注意,我连续走访了几个亲戚的村庄,他们很多人的态度就是,如果这个楼实在不合适,就回村在原址盖房。
他们认为那个宅基地还是他们的,我告诉他们,你们回不去了,地方政府已经把这个村庄的土地指标卖了,虽然名义上还是你们村的,但是土地性质变了,现在成了耕地,你们的居住只能限定于将来盖楼的这片地方(不知道我这么表述对不对)。再盖房就是违法的,公安局可以名正言顺地抓你们。
这些他们半信半疑,他们说全村都盖,总不能都抓吧?村民的观念里就是法不责众,如果村民真的发现楼房不适合生产和生活,可能真的回去盖房。这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可能真的保不住。
我觉得,村民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明白怎么上的楼,如果这些都明白了,我想他们断然是不会签字的,估计当地政府压根儿就没想让他们明白。
二、为什么山东媒体、学界没有一个人发声?
这种势头之下,人民怨声载道,为何山东媒体、学术界没有一个人发声?反倒是远在湖北的您和您所在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为山东农民发声。究竟是谁更接近真相?从文章后网友的留言来看,您代表着民意的呼声。加上我自己的亲自走访,亲眼目睹,我更加相信你们,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眼睛、基本的判断。
某些媒体的德操真是让人嗤之以鼻,要么捧到天上,要么摔倒地下,唯一就是不看事实。
捧红“大衣哥”朱之文(山东菏泽单县人)的山东综艺《我是大明星》节目,这真是一个极度丑化山东、丑化山东人民的垃圾节目,没有下限。
那些参赛选手正常吗?真可谓群魔乱舞,他们能代表山东人民、山东农民的形象吗?但是在全民娱乐至死的年代,这种节目有收视率,也就有了巨大的收益。因此堂而皇之地污染着娱乐空间,而且是很多年。
每一项政策不可能没有异议,如果全部叫好或集体沉默反而不正常了。山东学界就是这种情况,万马齐喑,平静地没有一丝声响,这是极度不正常的!山东也有著名的学术机构和知名的三农学者,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发声?哪怕拍拍手也好。
我在朋友圈里转发了您的一些文章,但是都被我父亲勒令删掉了,因为他实在不想“影响”我的前程,读书读到这个份上,我理解他的苦心,他希望我回到家乡工作。学校有个“青鸟驿站”的微信群,也在呼唤山东学子回去就业。但是如果真的这样,我会好好考虑了。法制观念淡漠、官僚主义横行、等级观念根深,这些是我极度厌恶的。
更何况,我自己发个朋友圈又能怎样呢?我实在无能为力,苦闷至极。
三、老家的村庄是我的根,是我报效家乡的动力
北京城墙拆了,梁思成先生说:“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没到五十年,都后悔了,各个旅游景点的仿古建筑都建起来了。
如今又在大肆拆掉村庄,我个人除了感到可惜心痛之外,也说不好这些村庄的价值,但是至少从我的心里,老家是我的向往,也是我报效家乡的动力。
我老家这个村子,家谱记载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搬来的,三十几代人繁衍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百年来它都在那里,但是某一天却人为地让它活生生地消失了,总感觉是不妥的,不知道以后国人会不会后悔。
在我们山东这边,村庄是独立的个体,家谱记载的也是本村同宗的人,它是一种无形的纽带。合村并点以后,即使住在一起,可能也没有那种天然的同村的认同感。也许真的,这种文化也要消失了。
难道,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只有走大拆大建这一条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