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学吧 关注:14贴子:169
  • 0回复贴,共1

《近思录·卷四·存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6理义养心见
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
李籲问:每当遇到忐忑颠簸的时候,就能够明白操持存养内心的重要性。
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
但在没事的时候,怎样才能存养内心使之纯熟呢?
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
程颢回答说:古代的人,用音乐通过耳来涵养心性,用礼仪通过眼睛来涵养心性,日常生活中行为活动,用具如盘盂几杖,都有铭文有箴戒之词,是故动中静时都能有所训诫有所提醒有所涵养。
今皆废此,独有理义养心耳。
现在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习俗都废弃了,只有礼乐铭戒中体现的义理还保存着,也只能用这义理来涵养内心了。
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
涵养的办法就是,只要你心中经常保持着修身养性的意识,时间长了自会纯熟的。
“敬以直内”,是涵养意。
《周易》上说的“用诚敬来使内心正直”,就是涵养的意思。
——《二程遗书》卷一
4·7实中无患见
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
吕大临曾经说,忧虑的是心中闲思杂念太多,不能驱除。
曰:此正如破屋中御寇,东面一人来未逐得,西面又一人至矣。
程颢说:这正如在破屋中抵御贼寇,东边一个盗贼来了还没赶出去,西面又有一个贼人来了。
左右前后,驱逐不暇。
前后左右,四面驱赶不及。
盖其四面空疏,盗固易入,无缘用得主定。
原因是四面墙都空虚,盗贼当然容易进来,故而没有办法使屋内安定。
又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
又如在空的器皿中倒水,水自然就进去了。
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
如果拿一个器皿装满了水,把它放到水中,水怎么能进来?
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因此一个人的胸中有主张有定解,他就心满意足非常充实。心中充实了,外界的不好的东西就不能进入他的内心,那么这个人自然也就活的坦坦荡荡了。
——《二程遗书》卷一
4·8深栽久泳见
伊川先生曰: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
程颐说:学道的人应该敬守自己的本心,不可急急迫迫地去追求圣道。当义理培植得深厚时,从从容容地徜徉于其中,天长日久水到渠成大道自得。
但急迫求之,只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
只是急急迫迫地追求,那只能是违背求道者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这一存养过程之客观规律的一己私心,最终也不可能达于圣人之道。
——《二程遗书》卷二
4·9循理恭安见
今学者敬而不见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来做事得重,此“恭而无礼则劳”也。
现在学道的人谨敬去做却没有收获,恭敬行事时心又不安,这只是敬心还不纯熟,也是太刻意于照敬的要求去做事了,这就是孔子说的“只注重容貌态度的谨恭,却不知礼,就不免要劳倦”。
恭者,私为恭之恭也;礼者,非体之札,是自然底道理也。
孔夫子这里所说的“恭”,是指私自心下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谨恭而去谨恭。这里说的“礼”,不是指鞠躬作揖之类的礼节动作,而是指自然应该如此去做。
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须是恭而安。
只是刻意去表现的很谨恭而不是顺着自然的道理去做,所以显得不自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做到谨恭而又心安理得的。
今容貌必端,言语必正者,非是道独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只是个循理而已。
现在圣贤们教导人们要做到容貌态度一定要庄重,一言一语一定要端正,不是说要以此完善自身,叫人看了说你如何端庄,只是天理如此,本来应该这样去做,本来没有人为刻意之私心,只是按照事理正常行事而已。
——《二程遗书》卷二
4·10勿忘勿助见
今志于义理而不安乐者何也?
今人有志于儒道义理而内心却仍旧不安乐,原因是什么呢?
此则正是剩一个“助之长”。
这里就只有一个拔苗助长强求速成的毛病了。
虽则心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然而持之太甚,便是“必有事焉”而正之也。
虽然说人的道义之心能操持它就能保有,舍弃就会丧失,但你操持得太紧了,便应了孟子说的“在修身养性时心情太急迫了就要出偏差”这句话。
亦须且恁去,如此者只是德孤。
虽然孟子这样说了,但是吾人为了存心养德还是应该如此操持着小心地去实践,这样做去的缺陷只是德行比较单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德行不会单一的,一定会有其他德行相伴。”
到德盛后,自无窒碍,左右逢其原也。
当知,待德行修养到盛大后,自然互相贯通而无窒碍,斯人此时就能花见花开左右逢源了。
——《二程遗书》卷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12 19: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