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吧 关注:40,518贴子:226,247

回复:不止文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而对于布罗茨基开中餐的消息,我是从一个标题为“布罗茨基临终绝笔《悲伤与理智》出版 曾在纽约开中餐馆”的新闻得知的。


IP属地:广东21楼2020-07-28 21:51
回复
    5月24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北京言几又书店举行,瑟夫·布罗茨基绝笔——散文集《悲伤与理智》的新书发布会。该日恰逢这位俄裔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诞生75周年,本书的出版是对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家最好的纪念。著名翻译家、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本书翻译者刘文飞先生现生现场,与邱运华、解玉璋、高兴、汪剑钊等诗人、学者一起缅怀布罗茨基,分享多年来研究和翻译布罗茨基的心得。
    《悲伤与理智》 解读布罗茨基美学观的一把钥匙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是少数几个横跨了英语--俄语两个世界的文豪之一。在大多数场合下,他一直被冠以"俄语诗人"之称谓;他在一九七二年自苏联来到西方后始终坚持用俄语写诗,并被视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俄语诗人,甚至是"第一俄语诗人"(洛谢夫语);可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却是他的英语散文,他甚至被称作"最伟大的英语散文家之一"(《泰晤士报》)。这种魔力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小于一》中就已震动了英语文坛,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更是其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为他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通过对这部散文集的解读,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一个关于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布罗茨基创作中诗歌和散文这两大体裁间的关系,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布罗茨基的散文创作,乃至他的整个创作。
    《悲伤与理智》共收入散文二十一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诗文赏析、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
    译介布罗茨基的先驱刘文飞担纲翻译 爆料布罗茨基曾开中餐馆
    布罗茨基散文集《小于一》2014年几乎横扫国内所有年度好书榜单,让人真正见识到"小众图书"的"大众潜力",让布罗茨基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译者刘文飞先生是将布罗茨基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先驱,1998年,由他执笔翻译的《文明的孩子》一度曾是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精神食粮,其中就有四篇名作选自这部文集。时光荏苒,十余载后中国读者终于得以一睹《悲伤与理智》的全貌。
    讲座中刘文飞还笑称:“曾经与布罗茨基的朋友走在街上,他的朋友说‘你知道吗,约瑟夫特别爱吃中餐,他得了诺贝尔奖以后,用他的一部分奖金在纽约开了中餐馆。’当然,那个中餐馆也卖日餐。”


    IP属地:广东22楼2020-07-28 21:51
    回复
      这个就是标题为“布罗茨基临终绝笔《悲伤与理智》出版 曾在纽约开中餐馆”的内容。其实,除了布罗茨基之外,还有很多外国作家都喜欢我们中国的美食。


      IP属地:广东24楼2020-07-28 21:52
      回复
        战时新闻审查制度
        由于战争早期日军拥有制空权,所以随军记者经常搭乘日军战机在战场上空观战。日军有一种九七式双座单引擎飞机,可以超低空用机枪扫射和投弹,与地面部队“直接协作”,因此称“直协机”。日军记者经常带着照相机爬上后座取代投弹手的位置。
        在战事激烈的时候,日军报道部每天都编印一种油印的前线报纸《通信简》,刊登战况和同盟通讯社的电报新闻。随军记者们经常搭乘运输机把这些小报空投给前线的地面部队,有时甚至把在空中侦察到的中国军队情况写个纸条塞进通信筒,按照地面用红、白布铺设的标记投给日军。
        日军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七七事变”前,从军记者拍摄照片的审查任务由内务省警保局图书科承担;事变后,改由陆军省、海军省、情报局共同承担,目的是掩盖侵略野心和罪行,迷惑民众,混淆视听,欺骗舆论,防止泄露军事秘密。根据当时制定的《报纸登载事项许可与否的判定要领》,共有14类照片不允许刊载的规定,例如:飞机场及关于飞行事故的报道图片,旅团长(少将)以上官员的图片,拥有军旗的部队及关于军旗的报道图片,多数军官集中的图片,拥有司令部、本部名称的报道图片,部队的移动、换防、通过、进入等可能暴露战略意图的报道图片,水陆两用坦克的名称及相关图片,等等。
        以日本每日新闻社为例,从军记者所拍摄的照片寄到国内,全部进行编号,并把冲洗出来的照片贴在相册上,同时必须加洗四张作为审查之用,另外寄给东京、大阪、西部、中部的分局各一张,所以每张照片都要加洗八张。审核用的四张中,三张分别给陆军省、海军省和情报局,另外一张在获准后退回,退回的一张必须保存下来。获准发表的照片上盖有“检阅济”的字样,未获准的照片上盖有“不许可”的字样。
        战争结束后,这些照片集已达150册,连同底片装入宽40厘米、高60厘米的木箱中。1944年后,日本遭到盟军飞机轰炸,摄影部安田清一等人就将这些照片装于背包中,藏至别处,以免在战火中被烧毁。日本战败后,军部下令“必须将战争见证的资料全部烧毁”。但每日新闻社大阪总部却违抗命令,将所有的照片保存了下来。这是日本新闻社中惟一保存下来的一套战时图片史料。1998年,每日新闻社将其编辑成两册《“不许可”写真集》,出版公诸于世。


        IP属地:广东28楼2020-07-29 09:36
        回复
          横行无忌的假新闻
          在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下,日军的战线报道只能“报喜不报忧”。只有类似“胜利!胜利!”之类的报道不必通过检查;新闻稿中连“士兵”二字都不准使用,表现“士兵”要写“勇士”;一旦写到日军后方遭袭吃了败仗,就会惹来麻烦。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第十、第五师团遭遇到进入中国以来第一次大败仗,据日方的内部记录,死伤达1.2万人,而日本国内的报纸却还在大肆宣传徐州会战的胜利,以让国民陶醉在大胜利中。
          攻占汉口是当时日本国内格外关注的战事,然而《读卖新闻》在九江的“读卖六号”民用飞机被军方禁止飞入武汉空中观战,前线的无线电报又因机器故障而中断了。“这种时候不能袖手旁观汉口的陷落,假如《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无线电畅通的话,那么留给《读卖新闻》的只有惨败!”不甘寂寞的九江分社记者们分工制造假新闻,署上前线记者的名字发到南京。他们称之为“最后的一手”。为了把假新闻编造得活灵活现,他们铺开汉口地图凭空想象,根据从汉口上空回来的飞行员那里听来的故事发挥、加工,搬用去年战争爆发时关于汉口的旧报道,极尽弄虚作假之能事,终于“用笔使汉口陷落了”。
          正在他们为发回的稿子忐忑不安时,却收到了《读卖新闻》总编辑的感谢电。事后他们才了解到,真实的战事进展远远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中国军队的抵抗极其顽强,有关双方战事的日期、地点全都驴唇不对马嘴。然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编造的“新闻”,正是日本军方所急需的。


          IP属地:广东29楼2020-07-29 09:38
          回复
            我转这个是希望让大家了解一下,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还有一只“笔部队”是靠“笔”来侵华的。


            IP属地:广东30楼2020-07-29 09:44
            回复
              禁止发广告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0-08-01 13:46
              回复
                尤其是无关的广告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0-08-01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