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孔子说:“人们犯的错误,有着不同的类型。
观过,斯知仁矣。”
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德行道艺而将出仕的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着破烂衣服、吃着粗糙的饭食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孔子说:“君子常思仁德,小人常思乡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恪守法度,小人贪图私利。”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做事只为追求私利,必定会招来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足的能力;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要力求使自己成为能够被人知道的具有才德的人就行了。”
你不要老天天想着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你,你需要想的是,我是否具备了能够让别人知道我、记住我的能力。就比如当下的网红模式,很多人老是想着我怎么才能火,其实,应该想的是我有什么能力、有什么才艺值得别人记住。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的笨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
换个角度,你能力再强,别人不知道,那再强的能力也和没有一个样,这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回到当下来说,终身教育已经普及,知识的获取越来越方便,能力强的人很多,聪明人也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平台给他去施展,他的聪明和能力终将会被埋没于人海之中,也许毛遂自荐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酒香也要会吆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曾子曰:“唯。”
曾参答道:“是的。”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拈花一笑,笑拈大千如花。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去世很久以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还要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发表言论,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
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你做错了以后,如果你自己这样去纠正的话,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谨慎,做事情行动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子游说:“太频繁的出现在国君的身边,就会为自己招致羞辱;
朋友数,斯疏矣。”
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孔子说:“人们犯的错误,有着不同的类型。
观过,斯知仁矣。”
所以,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德行道艺而将出仕的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穿着破烂衣服、吃着粗糙的饭食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孔子说:“君子常思仁德,小人常思乡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恪守法度,小人贪图私利。”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做事只为追求私利,必定会招来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孔子说:“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难道这有什么困难吗?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如果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足的能力;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要力求使自己成为能够被人知道的具有才德的人就行了。”
你不要老天天想着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你,你需要想的是,我是否具备了能够让别人知道我、记住我的能力。就比如当下的网红模式,很多人老是想着我怎么才能火,其实,应该想的是我有什么能力、有什么才艺值得别人记住。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的笨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
换个角度,你能力再强,别人不知道,那再强的能力也和没有一个样,这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回到当下来说,终身教育已经普及,知识的获取越来越方便,能力强的人很多,聪明人也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平台给他去施展,他的聪明和能力终将会被埋没于人海之中,也许毛遂自荐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酒香也要会吆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
曾子曰:“唯。”
曾参答道:“是的。”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拈花一笑,笑拈大千如花。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对于他们一些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父亲去世很久以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还要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发表言论,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耻。”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
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问我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也就是说,我们刚才说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你做错了以后,如果你自己这样去纠正的话,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总是说话谨慎,做事情行动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子游说:“太频繁的出现在国君的身边,就会为自己招致羞辱;
朋友数,斯疏矣。”
劝告朋友过于频繁,反而会被疏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