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哲学吧 关注:657贴子:5,902
  • 0回复贴,共1

公与私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任何一个群体(包括动物群体),不论大小,在其内部都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文化氛围(或者说文化生态,或者说软环境,或者说心态环境,或者说精神世界)。认识到也好,认识不到也好,重视它也好,轻视它也好,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二字准确讲是二个词。文是名词,和武相对,就是保持群体成员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化是动词,化是转化,是变化,是改变。文化二字合起来它的本义就是去掉不和谐因素,实现群体的和谐和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正确理解公与私的关系。
公指一个群体。可以是班级,是学校。可以是班组,是企业。可以是部门,是单位。可以是班排,是连队。可以是家庭,是家族。可以是村(社区),是乡镇(街道)。从大处说是社会,是国家,是全人类。就大群体和小群体而言,也是一个公与私的关系。
我从中医扶阳学派的“阴阳合一”之道,“天人合一”之道,“形神合一(身心合一)”之道,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道得到启发,进而得出公私合一之道。
长期以来,无论是提倡道德的人还是私心重的人,都是用公私对立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公私之间是对立的,不相容的。然而真正的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公私(这种私是正当的个人需求之私)之间是互利的,相容的。公中有私,私中有公。
公为众私,脱离了公,每个人的私就失去了保障。正如老子所说:“鱼不可脱于渊”。许多人成就了,发达了,做出了成绩,就认为只是他个人努力,看不到群体为其创造的条件,看不到“公”所起到的无形作用,这是一个必须纠正的严重错误。要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长辈的扶持,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前人的智慧,感恩同伴的相助,感恩社会的付出,感恩天地的造化。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孝道、担当、付出就是感恩报恩的表现,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只有唤醒感恩报恩之心,才能形成社会和群体的强大凝聚力,才能有人类社会和群体的强大生命力。同样,没有私,也谈不上公,或者这种公是某种借口甚至空壳。公是每一个个体的正当需求(安全感和生存权)得以保障的基础。为公就是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为群体中一部分人甚至个体的利益但同时也有利于群体至少是不损害群体的利益。老子指出:“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是损公肥私,是损公害私。不是大公无私,是为公利私。不是公而忘私,是公而得私。
请认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自己也是群体的一分子,很多时候照顾好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也是为公的表现。为公要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照顾好自己就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和牵挂,减轻了单位的责任和付出,为社会增加了一名健康成员,减少了社会的负担和义务。
公而私,私而公,这就是公私合一之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就是同舟共济。公私合一之道统一在什么地方,统一在“生”。楼宇烈教授指出:中国文化是生生之学,生生之道。私是为了己生,公是为了众生,没有一个个己生就没有众生,同样没有众生作为一个个体也无法生存。这就是共生共存。
这里存在一个担当的问题。当公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侵犯的时候,当公的利益需要的时候,能否站得出,顶得住,主动吃亏,甘当“傻子”,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公私观是否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老子说:“圣人后(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在一个群体中,总会有某些个体为了自己不惜牺牲群体的利益,并可能一时得逞。如果任其蔓延,不加扼制,就给整个群体的心态带来震动,甚至群起仿效。人们会说:别人可以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行,造成了负面攀比。这样整个群体就衰落了,最终人人都是牺牲品,没有一个赢家。所以天下兴亡,从我做好,绝不学走下道的,才能带好整个世界,才会有自己和社会的美好未来。


IP属地:山东1楼2020-10-26 15: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