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王荣湟博士《袁崇焕全传》出版发售,本人忝为袁粉,亦得获赠一册,不胜荣幸。早在几年以前,袁传初稿之时,就时闻审稿的网友提出王博士与我对于袁崇焕观点相左之处,心知此书面世之际,就是不得不与之“掐架”,各抒观点之时。
对作者最大的尊重,除认真读书之余,提出不同的浅见,以供商榷。此书史料之丰富,是读多年来袁毛问题所少见的,很多细节之处,不避麻烦,尽量叙述清晰,还原当时的历史剧情,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看书挺慢,前面的章节已有不同意见之处,但是出入不大,细节而已。“五年复辽”(以下不用引号)的篇幅是跳过某些章节提前来看的,不同意见之处就比较明显了。虽然,针对此书的观点,最后肯定会有更多地方意见有出入,那也只能等以后再说了,现在自然是忍不住将关于五年复辽的部分先“掐”为敬。释卷之余,草草成字,以供抛砖之用。
在书中,王博士认为:
“五年复辽”的战略构想虽有宁锦鏖战的经验之得,但主要来源于袁崇焕的个有臆断。(180页)
他接下来分析总结道:
它严重错估敌我情形,末全面考虑各种情况,忽略了战场上诸多可能的形势变化,即缺乏坚实的基础,又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因而这个构想注定不可能成功。(180页)
然后,王博士分四点来阐述五年复辽战略考虑不足之处,我们一点一点分析。
首先,高估了明朝的战争力量……在党争激烈、国库空虚、贪污横行、冒功靡饷的时代背景下,指望朝廷为辽东战争供应充足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是不可能的。(180页)
明朝党争激烈、国库空虚、贪污横行、冒功靡饷的时代背景当然是不可否认的,甚至还有一种更加恶劣的情况,就是嫉功妒能的人大有人在,所谓“自己做没主意,别人做不中意”,时时将责任推委给他人。
但是袁崇焕并不是没有充分考虑这样的情形啊,相反,由于他在平台召对这一时间内,将辽东战事所有的问题从各个角度提出,并针对各部分提出他的需要和意见,所以看起来他所提出的条件比较多,甚至比较苛刻。可是,仔细想来,袁崇焕不仅没有提出比以往更多的资源,实际是充分考虑到减省资源,仅在用银方面,就提出缺银一百二十万,可以先省下六十万。平台召对以后,户部尚书毕自严也对此赞赏不已。
昨督师尚书袁崇焕于召对时,慨然以节省六十万自许,臣未尝不击节壮之,又未尝不盱衡望之也。————毕自严的《石隐园藏稿》卷六:辽饷不敷疏
在上任督师以后,除了需要立即着手解决宁远叛乱之事,袁崇焕第一时间就是整理辽东的钱粮问题,并向朝廷提出一份辽东需要资源的报告,提出关外约略钱粮,加上补齐以往的积欠七十余万,崇祯元年需要大约五百八十四万。
这怎么能说袁崇焕高估了明朝战争力量,对明朝的物资人力等供应过度指望了呢?从明末到当今,从现实到网络,正是流行一种错误的推导,认为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是一种仓促的战略,于是提出了更多的资源需求,明朝在提供过多的资源以后,其他地方供应不足,导致明朝最后灭亡。这当然是对明末历史的误读,或者史料掌握不丰所致,可王博士也持这种观点,岂不是要将我等带入沟里?实际上,辽事起,萨尔浒之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以及崇祯三年以后,都比袁崇焕督师在任的崇祯元年和崇祯二年所花的资源要大的多,至少在用银方面是多的多。
我们先把王博士针对五年平辽的第三点提上来说,王博士认为,袁崇焕忽略了战场上种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并举一例:
例如:战线越往前推,来自后金的威胁越大,如何争取时间屯筑?万一后金轻骑猝至或者轮番袭扰,如何防守、交战?若收复广宁,明军与后金隔河对垒,到时如何防御后金渡河?又如何渡河作战,反攻辽、沈?若后金长期围困明军前线城池,如何救援?若后金实行围点打援,如何应对?若前线城池不幸沦陷,如何夺回?若后金避实就虚,以偏师牵制宁远、锦州,而以主力攻袭前屯卫、中卫所、山海关,甚至绕道蒙古直攻蓟镇诸口,如何化解?(181页)
看起来虽然提了七八个问题,其实就两类,一个是守怎么守?另一个是战线推进了以后,进击、驻守、后勤怎么办?
围点打援这个贱招,后金不时在用,也素有成果。我很疑惑,王博士既然提出五年平辽“有宁锦鏖战的经验之得”,怎么就忘记了宁锦之战袁崇焕就已经几乎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呢?宁锦战时,后金也是围了锦州,等宁远的援兵来打,同样也围了宁远,等山海关的援兵来打,结果都不成功。锦州被围时,宁远出兵也出兵,是时满桂率部前往,打完了就跑,纯属给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添堵,只能称为袭扰战,不能称为解围战。锦州还是守锦州的,宁远则自己打宁远的,基本属于各自为战,各自坚守,不给敌军围点打援以机会。战后,袁崇焕总结战争经验为:
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步步活掉,处处坚牢” ————《明史纪事本末》1474页。[清]彭人杰撰《东莞县志》卷六十一,人物,略八:18页
对作者最大的尊重,除认真读书之余,提出不同的浅见,以供商榷。此书史料之丰富,是读多年来袁毛问题所少见的,很多细节之处,不避麻烦,尽量叙述清晰,还原当时的历史剧情,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看书挺慢,前面的章节已有不同意见之处,但是出入不大,细节而已。“五年复辽”(以下不用引号)的篇幅是跳过某些章节提前来看的,不同意见之处就比较明显了。虽然,针对此书的观点,最后肯定会有更多地方意见有出入,那也只能等以后再说了,现在自然是忍不住将关于五年复辽的部分先“掐”为敬。释卷之余,草草成字,以供抛砖之用。
在书中,王博士认为:
“五年复辽”的战略构想虽有宁锦鏖战的经验之得,但主要来源于袁崇焕的个有臆断。(180页)
他接下来分析总结道:
它严重错估敌我情形,末全面考虑各种情况,忽略了战场上诸多可能的形势变化,即缺乏坚实的基础,又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因而这个构想注定不可能成功。(180页)
然后,王博士分四点来阐述五年复辽战略考虑不足之处,我们一点一点分析。
首先,高估了明朝的战争力量……在党争激烈、国库空虚、贪污横行、冒功靡饷的时代背景下,指望朝廷为辽东战争供应充足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是不可能的。(180页)
明朝党争激烈、国库空虚、贪污横行、冒功靡饷的时代背景当然是不可否认的,甚至还有一种更加恶劣的情况,就是嫉功妒能的人大有人在,所谓“自己做没主意,别人做不中意”,时时将责任推委给他人。
但是袁崇焕并不是没有充分考虑这样的情形啊,相反,由于他在平台召对这一时间内,将辽东战事所有的问题从各个角度提出,并针对各部分提出他的需要和意见,所以看起来他所提出的条件比较多,甚至比较苛刻。可是,仔细想来,袁崇焕不仅没有提出比以往更多的资源,实际是充分考虑到减省资源,仅在用银方面,就提出缺银一百二十万,可以先省下六十万。平台召对以后,户部尚书毕自严也对此赞赏不已。
昨督师尚书袁崇焕于召对时,慨然以节省六十万自许,臣未尝不击节壮之,又未尝不盱衡望之也。————毕自严的《石隐园藏稿》卷六:辽饷不敷疏
在上任督师以后,除了需要立即着手解决宁远叛乱之事,袁崇焕第一时间就是整理辽东的钱粮问题,并向朝廷提出一份辽东需要资源的报告,提出关外约略钱粮,加上补齐以往的积欠七十余万,崇祯元年需要大约五百八十四万。
这怎么能说袁崇焕高估了明朝战争力量,对明朝的物资人力等供应过度指望了呢?从明末到当今,从现实到网络,正是流行一种错误的推导,认为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是一种仓促的战略,于是提出了更多的资源需求,明朝在提供过多的资源以后,其他地方供应不足,导致明朝最后灭亡。这当然是对明末历史的误读,或者史料掌握不丰所致,可王博士也持这种观点,岂不是要将我等带入沟里?实际上,辽事起,萨尔浒之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以及崇祯三年以后,都比袁崇焕督师在任的崇祯元年和崇祯二年所花的资源要大的多,至少在用银方面是多的多。
我们先把王博士针对五年平辽的第三点提上来说,王博士认为,袁崇焕忽略了战场上种种可能的突发情况,并举一例:
例如:战线越往前推,来自后金的威胁越大,如何争取时间屯筑?万一后金轻骑猝至或者轮番袭扰,如何防守、交战?若收复广宁,明军与后金隔河对垒,到时如何防御后金渡河?又如何渡河作战,反攻辽、沈?若后金长期围困明军前线城池,如何救援?若后金实行围点打援,如何应对?若前线城池不幸沦陷,如何夺回?若后金避实就虚,以偏师牵制宁远、锦州,而以主力攻袭前屯卫、中卫所、山海关,甚至绕道蒙古直攻蓟镇诸口,如何化解?(181页)
看起来虽然提了七八个问题,其实就两类,一个是守怎么守?另一个是战线推进了以后,进击、驻守、后勤怎么办?
围点打援这个贱招,后金不时在用,也素有成果。我很疑惑,王博士既然提出五年平辽“有宁锦鏖战的经验之得”,怎么就忘记了宁锦之战袁崇焕就已经几乎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呢?宁锦战时,后金也是围了锦州,等宁远的援兵来打,同样也围了宁远,等山海关的援兵来打,结果都不成功。锦州被围时,宁远出兵也出兵,是时满桂率部前往,打完了就跑,纯属给皇太极的围点打援添堵,只能称为袭扰战,不能称为解围战。锦州还是守锦州的,宁远则自己打宁远的,基本属于各自为战,各自坚守,不给敌军围点打援以机会。战后,袁崇焕总结战争经验为:
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步步活掉,处处坚牢” ————《明史纪事本末》1474页。[清]彭人杰撰《东莞县志》卷六十一,人物,略八: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