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00贴子:94,419
  • 1回复贴,共1

《论语雅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我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去修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理却不追随,有了错误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闲居在家的时候,衣着舒展齐整,仪态温和。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谁愿意拿出干肉作为见面礼来拜见我,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这句话孔子讲的,说有来求教的人,来学习的人,自行束修之礼。「束修」是过去学生拜老师,给老师的礼物。在孔子时代束修就是两条干肉,所以叫束修,绑在一起的,束在一起两条干肉,这叫束修。给老师献这个礼是对于老师的一种尊重,老师并不在乎你那两条干肉,但是做学生的要依这个礼,表示尊师重道。在中国古代,讲求孝道、师道,孝道是孩子对父母要孝敬,师道是学生对老师要尊敬,而师道建立在孝道基础上。人只有孝敬父母,他才能会恭敬老师,所以老师跟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要互相配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辞表达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东西,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重复教他了。”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人。“食于有丧者之侧”,“有丧者”肯定是指他的亲朋邻里,不然人家办丧事也不会请他去参加。既然是有交往的人,就会有交道、有感情。孔夫子也是很重情感的人,他看到这些过世了的朋友、邻里,连饭都吃不下去,心里有一种哀痛,而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哀痛,每次遇到这种事情都是如此。因为孔夫子的岁数活得大,活了七十二岁,在春秋时期算是很长寿的了,很多人一般活到五六十岁就去世了,他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也比他走得早。他遇到这种事“未尝饱也”,吃不吃呢?还是要吃的,不吃就失礼节了,但是心中沉重、悲痛,吃不下,象征性地动一动碗筷而已,从来没吃饱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哭是衰痛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感觉不是很快就能忘怀的,所以对于表达快乐的歌唱就无法在这一天之内再进行了。
从这两句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孔子待人处事过程中性情的真诚和正直。通过对孔子性情的了解,求学者可以由此而端正求学的态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04 17:07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04 17: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