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32号 Op.111 第一乐章
冬马满心盼望春希说几句好听赞扬一下“隔壁邻居”或者说那个“秘密演奏者”,没料到人家来了句“也就是那样”,火冒三丈摔门而出跑到第二音乐教师弹起的曲子。作为贝多芬所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此曲难度非比寻常。冬马弹奏的部分,正是第一乐章中由快速的附点节奏三连音(请注意,是“三”连音)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整个乐章充满了紧张与冲突的气氛,正是此时冬马心情的完美写照。
另外,这一乐章的表情速度标注为辉煌和热情的快板(Maestoso-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而下一次出现的曲目正好便是贝多芬另一首更为著名的热情奏鸣曲(Appassionata)。
再另,此曲由两个乐章构成,没有在游戏中出现的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无论是调性(C小调/C大调)还是节奏(热情的快板/如歌的慢板)都形成鲜明对比。同样,这既符合了游戏结构,又反映了冬马的外刚内柔。
6.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3号(热情) Op.57 第三乐章
春希演完蜘蛛人爬墙特技和冬马从老师们的训导中逃出来后碰上了雪菜,冬马目睹了雪菜妹子摸手的温柔攻势后内心又憋屈了,立刻跑到音乐教师用此曲发泄一番,春希试图用吉他配合,发现完全跟不上节奏。
整个乐章除了重复主题之间的过渡段略显舒缓以外,充满了愤怒和斗争的意味。除了排解内心的情绪以外,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算是冬马给自己下的春希争夺战的军令状呢?
这首曲子的速度标注是Allegro Ma Non Troppo-Presto, 即不太快的快板转急板。在乐曲的最后,快速的密集音程比冬马弹奏的部分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以三个悲壮的小调和旋结尾,依然与IC的故事结构完全相符。
7. 巴赫三部创意曲第二首 BWV 788
雪菜和冬马第一次合练完休息期间冬马弹的曲目。所谓三部创意曲,简单的说就是里面有三条旋律线(melodic line),暗指三人合奏。
当然,巴赫这么多三部创意曲,为什么偏偏选第二首呢?为什么不选第三首呢?两个字,呵呵。
8.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21号 Op.53,“华尔斯坦”
冬马雪菜对话完毕,在春希自以为能够跟上节奏的时候冬马突然恶搞似的弹起的旋律。此段旋律来自第一乐章,C大调的主题光明,短促而活力迸发,音色宛如初春湖面波光粼粼的涟漪,的确很符合当时冬马的心情。
贝多芬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曲子因为被献给他的好朋友冯.华尔斯坦(Waldstein)伯爵而得名。据称此人从很早之前就看出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与众不同,既给了贝多芬很多经济援助,也一直在精神上鼓励他,与当时二女正在探讨的春希冬马同步度话题相当契合。
很多乐评家都对这一作品给出了高度评价,但也有人认为此曲技巧太过繁琐,以至于影响人们对曲目本身的把握。比如罗曼.罗兰 评论道:“这个作品这么出名,但不够明确易懂。钢琴技法负担过重,炫技的华丽网络把它遮盖,经常妨碍人们捕捉它内在的亲切......”唉,这就是傲娇啊。
在这里也顺便说句题外话。经常看到一种言论,说“冬马为什么不放下身段,老是刻意营造和春希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音乐上),要是早点像CODA里那样不早就得着了”私以为这要从冬马的过去着手解释。小时候,母亲对于冬马来说就是整个世界。哪怕是最重要的钢琴,也是为了得到她的褒奖而弹。在被母亲“抛弃”以后,她的心里留下了一条疤痕:“为什么说现在带我去欧洲没有意义呢?肯定是因为我钢琴弹的还不够好,才会被最重要的人抛下不管”。从《雪降,雪解》可以得知,春希替代了冬马的母亲,成为了她唯一的与世界连接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时候,她不可能忘记过去的经验:潜意识告诉她,只有音乐技艺的高超,才能保证这一归宿不至于再次丧失。简而言之,她之所以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是心理上的补偿行为。这一心结直到CODA里才算解开了。
9. 肖邦 练习曲 Op.10 No.12 (革命)
冬马的作曲小本子被老师抢走后大发雷霆,怒气值爆槽后果断抢回来然后跑到音乐教室用此曲发泄一番。
由于我党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肖邦最广为人知的几首之一:由于波兰的华沙革命被沙俄镇压,在国破家亡的激愤之下,肖邦写下了这首曲子。考虑到小本子里写的曲子是为春希的“情书歌词”而作,春希在冬马心里有多重要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很多音乐评论家认为此曲的结尾处受到了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即此帖中的编号5)的影响,因为和旋几乎完全一样(前者的77-81小节; 后者150-152小节)。由此看来,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冬马感情早已有之呢?
冬马满心盼望春希说几句好听赞扬一下“隔壁邻居”或者说那个“秘密演奏者”,没料到人家来了句“也就是那样”,火冒三丈摔门而出跑到第二音乐教师弹起的曲子。作为贝多芬所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此曲难度非比寻常。冬马弹奏的部分,正是第一乐章中由快速的附点节奏三连音(请注意,是“三”连音)构成的第一主题动机。整个乐章充满了紧张与冲突的气氛,正是此时冬马心情的完美写照。
另外,这一乐章的表情速度标注为辉煌和热情的快板(Maestoso-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而下一次出现的曲目正好便是贝多芬另一首更为著名的热情奏鸣曲(Appassionata)。
再另,此曲由两个乐章构成,没有在游戏中出现的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无论是调性(C小调/C大调)还是节奏(热情的快板/如歌的慢板)都形成鲜明对比。同样,这既符合了游戏结构,又反映了冬马的外刚内柔。
6.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23号(热情) Op.57 第三乐章
春希演完蜘蛛人爬墙特技和冬马从老师们的训导中逃出来后碰上了雪菜,冬马目睹了雪菜妹子摸手的温柔攻势后内心又憋屈了,立刻跑到音乐教师用此曲发泄一番,春希试图用吉他配合,发现完全跟不上节奏。
整个乐章除了重复主题之间的过渡段略显舒缓以外,充满了愤怒和斗争的意味。除了排解内心的情绪以外,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算是冬马给自己下的春希争夺战的军令状呢?
这首曲子的速度标注是Allegro Ma Non Troppo-Presto, 即不太快的快板转急板。在乐曲的最后,快速的密集音程比冬马弹奏的部分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以三个悲壮的小调和旋结尾,依然与IC的故事结构完全相符。
7. 巴赫三部创意曲第二首 BWV 788
雪菜和冬马第一次合练完休息期间冬马弹的曲目。所谓三部创意曲,简单的说就是里面有三条旋律线(melodic line),暗指三人合奏。
当然,巴赫这么多三部创意曲,为什么偏偏选第二首呢?为什么不选第三首呢?两个字,呵呵。
8.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21号 Op.53,“华尔斯坦”
冬马雪菜对话完毕,在春希自以为能够跟上节奏的时候冬马突然恶搞似的弹起的旋律。此段旋律来自第一乐章,C大调的主题光明,短促而活力迸发,音色宛如初春湖面波光粼粼的涟漪,的确很符合当时冬马的心情。
贝多芬成熟时期钢琴奏鸣曲,曲子因为被献给他的好朋友冯.华尔斯坦(Waldstein)伯爵而得名。据称此人从很早之前就看出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与众不同,既给了贝多芬很多经济援助,也一直在精神上鼓励他,与当时二女正在探讨的春希冬马同步度话题相当契合。
很多乐评家都对这一作品给出了高度评价,但也有人认为此曲技巧太过繁琐,以至于影响人们对曲目本身的把握。比如罗曼.罗兰 评论道:“这个作品这么出名,但不够明确易懂。钢琴技法负担过重,炫技的华丽网络把它遮盖,经常妨碍人们捕捉它内在的亲切......”唉,这就是傲娇啊。
在这里也顺便说句题外话。经常看到一种言论,说“冬马为什么不放下身段,老是刻意营造和春希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音乐上),要是早点像CODA里那样不早就得着了”私以为这要从冬马的过去着手解释。小时候,母亲对于冬马来说就是整个世界。哪怕是最重要的钢琴,也是为了得到她的褒奖而弹。在被母亲“抛弃”以后,她的心里留下了一条疤痕:“为什么说现在带我去欧洲没有意义呢?肯定是因为我钢琴弹的还不够好,才会被最重要的人抛下不管”。从《雪降,雪解》可以得知,春希替代了冬马的母亲,成为了她唯一的与世界连接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时候,她不可能忘记过去的经验:潜意识告诉她,只有音乐技艺的高超,才能保证这一归宿不至于再次丧失。简而言之,她之所以这么做,在某种程度上是心理上的补偿行为。这一心结直到CODA里才算解开了。
9. 肖邦 练习曲 Op.10 No.12 (革命)
冬马的作曲小本子被老师抢走后大发雷霆,怒气值爆槽后果断抢回来然后跑到音乐教室用此曲发泄一番。
由于我党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首曲子可以说是肖邦最广为人知的几首之一:由于波兰的华沙革命被沙俄镇压,在国破家亡的激愤之下,肖邦写下了这首曲子。考虑到小本子里写的曲子是为春希的“情书歌词”而作,春希在冬马心里有多重要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很多音乐评论家认为此曲的结尾处受到了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即此帖中的编号5)的影响,因为和旋几乎完全一样(前者的77-81小节; 后者150-152小节)。由此看来,这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冬马感情早已有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