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不得不说这个封面在一众厚涂封面中脱颖而出。好看是好看,不过怎么这么卡通?(以及我把那只老鼠看成猫了,为什么画师会想在新年主题的封面里画只老鼠?)以及配套故事意外地不错,与封面契合度很高,感觉作者是实在地先看了封面再出来的构思。角色也塑造得很讨喜,是一篇优秀的新年献礼小说了。
看《重庆提喻法》时我的观感和看文艺电影差不多。很美,但看着想睡觉。就像《路边野餐》里的那个长镜头,作者在本文多次炫技,各种谜一样的语句和如诗般的比喻,嗯,确认过眼神,是我拍不出的片段/写不出的句子。这么一来确实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不过我读着又是心累又是云里雾里。可能因为偏文艺的缘故,本文有些桥段讲得不清不楚(比如说主角决定拍电影那一段,我看到这里直接迷惑:电影这么好拍?讲这么轻描淡写?)。优点是情感冲击非常强烈,诸如“即使只有几秒,他们在那里安然无恙”“悲与喜不断交织,没人理解他”此类的句子轮班给予读者感情轰炸。很多句子单拿出来都相当有感觉。其实本文想表达出家国大义和儿女情长这点还是很容易看出来,剧情本身也不算复杂,但作者偏偏用了文艺式的笔法进行处理。总的来说,意境有了,但这种类型和文风注定它会是一篇评价两极的文章。偏实验性的小说吧。
我不喜欢到结尾再补充设定揭露事情真相的做法,因为和前文心理预期不符会产生心理落差降低观感。不过《消失的马戏团》在进行这一步的时候用了较大的篇幅,多少还是有缓冲。前文其实也有暗示荟先生的心理阴影(比如主角去马戏团时看到的景象),但暗示的力度不够,就显得后面抛设定还是比较突兀。除开这些,本文语言十分流畅,带有一些奇幻色彩,也算是一股清流了。
看《看护者》的时候我莫名跳戏……这个老板像是从儿童文学里穿越过来的。我拍了张葛冰爷爷的童话《小狐狸的新式汽车》片段,对比,你们感受一下……


(当然,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况了,比如叶星曦的《遥控器战争》……反正也不影响观感)本文的点子还是很有趣的:有光却没人观察的地方,物体会量子化。但和封面扯上关系就有点超出一般人认识。一般人看到封面大概会觉得这是个女战士,盔甲是护身用的。但作者偏偏独辟蹊径:不,我先看到的是这个角色露出的眼睛,那我就要从这对眼睛入手。这个反向思维……666。这篇更偏向纯粹点子作品,没有什么深度,不过故事性还可以。我认为还是《最后的女演员》更胜一筹。
不得不说这个封面在一众厚涂封面中脱颖而出。好看是好看,不过怎么这么卡通?(以及我把那只老鼠看成猫了,为什么画师会想在新年主题的封面里画只老鼠?)以及配套故事意外地不错,与封面契合度很高,感觉作者是实在地先看了封面再出来的构思。角色也塑造得很讨喜,是一篇优秀的新年献礼小说了。
看《重庆提喻法》时我的观感和看文艺电影差不多。很美,但看着想睡觉。就像《路边野餐》里的那个长镜头,作者在本文多次炫技,各种谜一样的语句和如诗般的比喻,嗯,确认过眼神,是我拍不出的片段/写不出的句子。这么一来确实增强了文章的美感,不过我读着又是心累又是云里雾里。可能因为偏文艺的缘故,本文有些桥段讲得不清不楚(比如说主角决定拍电影那一段,我看到这里直接迷惑:电影这么好拍?讲这么轻描淡写?)。优点是情感冲击非常强烈,诸如“即使只有几秒,他们在那里安然无恙”“悲与喜不断交织,没人理解他”此类的句子轮班给予读者感情轰炸。很多句子单拿出来都相当有感觉。其实本文想表达出家国大义和儿女情长这点还是很容易看出来,剧情本身也不算复杂,但作者偏偏用了文艺式的笔法进行处理。总的来说,意境有了,但这种类型和文风注定它会是一篇评价两极的文章。偏实验性的小说吧。
我不喜欢到结尾再补充设定揭露事情真相的做法,因为和前文心理预期不符会产生心理落差降低观感。不过《消失的马戏团》在进行这一步的时候用了较大的篇幅,多少还是有缓冲。前文其实也有暗示荟先生的心理阴影(比如主角去马戏团时看到的景象),但暗示的力度不够,就显得后面抛设定还是比较突兀。除开这些,本文语言十分流畅,带有一些奇幻色彩,也算是一股清流了。
看《看护者》的时候我莫名跳戏……这个老板像是从儿童文学里穿越过来的。我拍了张葛冰爷爷的童话《小狐狸的新式汽车》片段,对比,你们感受一下……


(当然,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况了,比如叶星曦的《遥控器战争》……反正也不影响观感)本文的点子还是很有趣的:有光却没人观察的地方,物体会量子化。但和封面扯上关系就有点超出一般人认识。一般人看到封面大概会觉得这是个女战士,盔甲是护身用的。但作者偏偏独辟蹊径:不,我先看到的是这个角色露出的眼睛,那我就要从这对眼睛入手。这个反向思维……666。这篇更偏向纯粹点子作品,没有什么深度,不过故事性还可以。我认为还是《最后的女演员》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