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吧 关注:598贴子:4,261
  • 0回复贴,共1
黄灯:我觉得故乡就是故乡,现在对故乡的标签化太厉害了,它没那么神秘。在成长过程中,当你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折磨且无法疏解的时候,故乡是世界上最宽容的一片土地,无论你是谁,永远是它的孩子,这种情感无法用任何事物替代。
黄灯:我对二本学生群体的关注从大学教书的时候开始。一个女学生在作文中讲到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很艰难,这对我触动很大。没想到在广州这样富裕的地方,还会有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孩子为生计发愁。从那以后,我看待学生的目光完全改变了,开始有意识的多关心自己的学生。5年前,我开始萌发写二本学生题材作品的想法。书中的内容并非刻意写出来的,而是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贾樟柯:这些学生在这样的年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下,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生活究竟能给他们多少机遇,这些值得探讨。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有着小城市、小乡村生活经验的人而言非常矛盾,这个矛盾在于人们怎么看待教育对人的影响。这本书开篇立意广阔,不单从教育入手,还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扩张,以及当地人的居住环境等。广东是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依然存在生活困难群体,所以以书中这所广东高校为背景扩展出来的二本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全国普遍性,不但广东有,山西也有。从2008年开始,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愈发产业化,随之而来的还有“格式化、模式化”,很多高校越来越像一个巨型工业机制,这些在书里都有细节性的呈现。
作为一个女性写作者,黄灯既很细腻,又有学者的视野,通过宏观经济、城市发展、教育的整体现状等对二本学生群体进行综合观察,很具有当代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对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被塑造改变这件事有所触动和思考。
黄灯:我在写《我的二本学生》的时候还真有电影的感觉,镜头感特别强。我教过四五千个学生,在我脑子里,他们都“走来走去”,但真正能写在笔下的人物只占1%。并不是每个素材都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我知道很多读者反馈这本书太伤人了,好多年轻人的整体状态不是这样。我的这种基调并不意味着我对年轻人的处境持一种特别悲观的态度。之所以关注更多生活不如意的学生,是因为一个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类似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我当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50个学生,其中45个学生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有5个孩子过得不好,对我来说过得不如意的学生在内心的比重占到60%、70%,这是特别真实的感觉。这本书的整体基调稍微暗淡一点,并不意味着我对这个群体判断是悲观的。此外,写二本学生并不意味着我只想表达二本学生,而是想在中国青年群体中找到一个抓手或者关键点,像我的学生和所在的学校,包括所在城市都是抓手。这个群体特别复杂,地区差异也很大,整个社会变动充满了偶然性,无法得出真正有效的结论。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教育是性价比特别高的事情,世界上再没有比教育更值得付出的事情。我每付出一点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改变,他们的进步是看得见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改变几代人。
贾樟柯:大学毕竟给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一个保护。当你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或者即将从事的工作不是很满意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你是进入很严酷的社会竞争机制里从事不喜欢的工作,还是在大学里面通过继续受教育,比如考研,用时间换取空间呢?很多时候大学教育对于那些需要重新选择、重新理解自己,认清人生目标的人是至关重要的。


1楼2020-12-06 20: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