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夫人代管”
蔡美彪习惯了事必躬亲。“我的习惯是自己做,稿子也是自己写”,这种习惯,深受范文澜先生的影响。谈及范文澜,蔡美彪目光如水,语调和神态都变得愈加恭谨,如同范老就在面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范老就住在近代史研究所的院子里。尽管一只眼睛视力不好,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八点多开始工作,下午至少六点才离开办公室。
研究所的同志都住在所里,入夜,人人都点灯学习。人们说这是范老的影响所致,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晚饭后,范夫人在院子里散步,走家串户后回来告诉范老某某不看书顾自下棋呢。开始,大家不明所以,琢磨着范老怎么那么明察秋毫;后来真相逐渐大白,于是家家灯火通明,久而久之,范夫人的夜巡就被谑称为“夫人代管”。
后来,国务院曾拨给范文澜一套住房,他一个人难免寂寞,蔡美彪就搬来住在二楼,两人朝夕相处,生活上互通有无,学术上切磋砥砺。范文澜除学术外别无爱好,很少看电视看戏,偶尔看一次,遇到不懂的时新事物还要问蔡美彪。他怀有一种严肃的编纂通史的使命感。为写作通史不惜推却或辞去许多行政领导职务,几十年如一日,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谈及《中国通史》,蔡老谑言:“也很平常,‘通史’就是普通人写的通俗的历史书。”出语平易,其实艰辛。就在和笔者见面之前,蔡老刚解决了《中国通史》清样的一个校勘问题:书引黄遵宪词“展冰奁,试照桃花血。影如此,泪重洒”,清样中作“展世奁”,平仄与文理皆不通。但错讹的是哪个字呢?老人专程到书店寻觅,靠着书架打开黄遵宪的诗词集翻查,知原字确是“展冰奁”。“奁”原义为镜匣,后来引申为嫁妆的意思。用冰来形容镜子,蕴含玉洁冰清之意。
蔡老说,回顾过去的论述总存在不足,亦因观点进展和新材料的发现而有待深化。维度需要开拓,但下笔益须审慎。“越不懂就越敢写;越懂,才越会惜墨如金。像范文澜先生写唐代儒学,只用了几千字,那是因为他从年轻时就研究经学,对经学太熟悉了,才能做出这样的高度概括。史笔简洁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写书的境界,就是以己少许,胜人多许。”
《中国通史》第十二卷的面世只是乐章之间的一个休止,蔡美彪的治史生涯不断地奏出一个又一个变化无穷的展开部,令人目不暇接。除了通史编纂和蒙元史研究,他还以十年时间专治地震史,合作主编了三百多万字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而他的名字也为中国科学院编写的《地学人名词典》收录。近年,出版社还预备以全十二卷为基础,提炼成约六十万字的两卷本简本。在蔡老看来,这不是简单的删减,几乎等于重写。
“寸阴难求,寸金何用?”
蔡美彪学术道路的紧要关节处,往往如有天助,水到渠成。他谦言,“人能做什么,不能摆脱环境影响。我做的工作差不多都是‘被动’的。主编《通史》,是范老身后的应尽之义;主编地震史料,是唐山地震后全国减灾工作的一部分;研究八思巴字,是通过罗常培先生才接触到金石拓片,从而发现了别人难得见到的新材料。”
就读于一流大学,受业于一流导师,功成名就于一流的研究所。蔡美彪一生的学术道路如此顺遂,人们不禁会问,“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时不我待。这是我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无法回避的尴尬。”
最近学部开会,他说,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身处和平时代,把握中国近百年来没有过的机遇,享受着过去无法比拟的工作条件。而我们这一辈在战争和运动中度过了一生最可宝贵的岁月,所以当代青年学者理应超过前人。
“从小读书,有些话读了并不见得理解,我的小学老师说过两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年轻时,觉得这是老生常谈嘛,快八十了,才越来越感到它的分量”,蔡美彪说。
“我对寸金没有兴趣。我要寸金何用?老一辈先生叫学生做学问不要贪名图利,真才实学才是根本。范文澜生前曾向出版社写信声明不收稿费,稿费全部上交国家。他的近代史印了上百万册,《中国通史》印了几十万册,多少年来却从未领过稿费。古人将钱叫做‘泉’,到手就花了。不花就等于没有。但学问却能不断充实自己,不会流失。”
蔡美彪当过不少奖金的评委,他不赞成作者自己申请,希望采取学者推荐的方式。他自己就从未主动申请过奖金,得到的奖励都是别人代为申请的。有一段往事被当作笑话讲:前些年由出版社申请,蔡老主编的书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奖和奖金。他说,大家分了吧。二十五个人每人获得四百元。直到蔡老打算买一部书送人的时候,才发现这部书定价五百元。
寸金何用?寸阴难求。
如果说生活像盒装巧克力,不打开尝就不知其味;治史就如同打开黑匣,未尝打开过它的人不会明白历史的美。清晨,当十九岁的蔡美彪逞才摛藻,打开人生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黑匣的时候,匣中的珍奇深深迷住了少年。随后他不断寻找并打开黑匣,陶醉于探索带来的美景。然而,当他挺直脊梁,舒缓一下酸痛的腰板的时候,他看见了地平线上的夕阳,少年已经变成了老者。前方,仍然散落着众多黑匣,等待着被打开。
蔡美彪体悟到自己的存在和使命。他要打开更多黑匣,向着光走下去。
蔡美彪与史学的关系已经超离责任。治史,是他的需要;终生治史,就是他的因缘。蔡美彪与史,可比做伯牙与子期。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彼此缺一,都会寂寞。
(文章原刊于《光明日报》2007年8月29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