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轨道交通4号线进城,城市副中心加冕,这是兰州榆中规划的两个热门。
10年前,《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被批复,6条地铁线横空出世,兰州人关于地铁的期待由此开始。
2014年,兰州市根据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次年,在当时最新修编批复的线网规划中,地铁线由最初的6条线,变成了5条。

最初规划的地铁路网
如今,除了已通车的1号线一期与正修建的2号线一期之外,其他线路最终的归宿几乎都是未知数。而唯独这条4号线,却在2020年动作频频,每一次相关规划的公示,都昭示着兰州想把4号线落地的决心。
2020年10月底,轨道交通4号线的进度再次被提及。
在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兰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的现场,有一处很重要的消息:研究利用既有路线资源开行市域铁路,积极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事宜,解决兰大榆中校区“出行难”的交通问题。
在官方刚宣布3号线不满足条件暂时无法申报建设之后,4号线的积极稳步推进,也算是为新区域的地铁梦掰回了一局。从站点排布来看,4号线就像一把镰刀一般伸向了东部区域,串起了兰州主城区与榆中生态创新城。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方案示意图
距兰州市区35公里处的榆中生态创新城(夏官营、榆中县城、三角城)定位为城市副中心,这里虽然有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客专、连霍高速、312国道等重要交通线贯穿全境,但唯独这个还在规划图纸上的轨道交通4号线,却是整个区域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环。
可以说,在城市副中心这个大帽子下,轨道交通4号线之于榆中,是不可或缺的硬性配套。
一、战略意义
1、甘肃当前的目标是打造强省会,这就要向外界表明态度和立场:集中全省人力物力建设省会城市兰州,一定要把最好的资源放在兰州,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口进入到兰州。
而在这个时代,没地铁的城市就是实力不足的表现,当前已落地运营的1号线一期只能覆盖市区,榆中要打造城市副中心,123平方公里的大规划,若是没有一条专属的轨道交通,难道靠省会城市魅力导入的人口要全部加码在城市病凸显的市中心?
2、兰州以东的板块已投入了大量的开发成本,比如和平、定远等组团,已历经了很长一个周期的开发,夏官营更是在20年前就引进了甘肃最好的高校兰州大学。地铁对城市发展的最大带动在于迅速拉大城市的骨架,对于兰州来说,4号线还能将兰州以东的这些区域连通成为一个整体。
二、交通意义
1、兰州市区向东至榆中的交通出行目前是有断层的,单一的通过公交、大巴车的模式很难短期内突破短板。尤其对于和平、定远等区域来说,亟需一次交通配套的大升级,而轨道交通4号线就能很好地解决市区到榆中各组团的交通出行问题。
2、地铁之于城市的意义并不完全只是交通服务。以兰州地铁线网布局来看,1、2号线都是规划在人口密度较大市区内部,而单独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铁线威力是不够大的,若是以市区为基点,从雁滩再连接一条通往榆中的地铁,那么无论是市区交通的疏解还是榆中人口的导入,都能得到最优解。
其实,若不是为了人流量的引导,单从建设来说,政府更喜欢在人口少的新区域修建地铁,因为成本更低。当前其他城市地铁的常规做法,基本都是一部分在人口密集老城区,一部分在人口较少的新区域。
三、经济意义
一个区域能够繁荣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人。前面提到的战略意义和交通意义在一定层面上都是针对人的,而资本最终还是要落到经济上。
在高昂的建设费用以及入不敷出的运营成本面前,地铁票价永远都是杯水车薪,即便当前国内的地铁都是“赔钱货”,但大家都争着要建,地铁对一个城市/区域最终极的意义就是经济。
对于榆中生态创新城来说,整体的定位是与产业分不开的,对于一个新规划的区域而言,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谈,4号线的修建能够强有力的带动土地开发以及大项目的招商,同时还会对房地产这个支柱产业有所拉动。
目前兰州轨道交通4号线经过的区域中,榆中县城有天庆、亨威等本土房企,定远有名城、红星,和平更是大房企扎堆,恒大、融创、万科、绿城、蓝光等房企巨头均已拿地开发项目。按照一贯的逻辑来看,轨道交通发展到后期,周边地铁房的涨幅会大于市区,区域间的房价差距也会逐渐缩小。
这些年,兰州在不断地尝试着拓展城市的版图,但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在效率和成本上存在着一定的边际递增的反比关系——城市中心房价贵生活成本高,但能保证工作生活的便捷性,周边区域成本低但时间上牺牲太大。兰州最后能维持多大的规模,就在于城市居民愿意在效率和成本上做出多大的牺牲。
不知道未来有没有一种可能:在城市副中心榆中生活居住,每天乘坐4号线到市区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