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吧 关注:17,574贴子:181,952

《红楼梦》中运用戏曲传奇的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顾春芳


IP属地:重庆1楼2021-02-06 19:25回复
    《红楼梦》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传奇剧目,对小说究竟有何意义呢?接下来,我们简要分析《红楼梦》中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


    IP属地:重庆2楼2021-02-06 19:26
    回复
      第一,传奇剧目的剧情暗伏人物命运以及全书的走向。
      《红楼梦》运用传奇怎样起到暗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走向的作用的呢?以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为例。这一回讲全家在贾母带领下去清虚观打醮,祭奠祖先,神前拈戏,拈出了三本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神前拈出的三出戏,暗含贾府家族兴衰的历史,有许多学者对此做过讨论。
      《白蛇记》演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曾作过历史题材的杂剧《汉高祖斩白蛇》,《录鬼簿》中记剧名为《斩白蛇》,内容为“汉高祖泽中斩白蛇”;《太和正音谱》仅记剧名为《斩白蛇》,现剧本已佚。这个剧本在剧中照应了荣宁二公出生入死,奠基立业,光大家族的历史。
      《满床笏》又名《十醋记》,清代戏剧家李渔阅定为清初范希哲所作。以唐代郭子仪为主角,写郭子仪奋勇杀敌,屡建功勋,满门荣贵。郭子仪六十大寿之日,天子赐宴又命满朝文武贺寿,七子八婿均居显位,家势盛极,堆笏满床。
      “满床笏”是拜寿辞中美好的祝愿,意喻家运兴隆,权势荫及子孙,荣华累世不尽。清代大户人家喜庆筵席最后一出必点《满床笏》中的【笏圆】。小说在此处提到《满窗笏》,当然是对贾府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的写照。


      IP属地:重庆3楼2021-02-06 19:26
      回复
        可是第二本就出现《满床笏》,贾母就有些诧异,第三本又该出现哪出戏呢?果然,第三本拈出了《南柯梦》,令贾母若有所失。
        《南柯梦》的作者是汤显祖,剧演淳于棼梦入槐安国,与公主成婚。经历了一番荣华和风流,终遭孤身遣家,梦醒后才发现槐安国只是槐树下一蚁穴。最终在契玄禅师的帮助下,蚁群升天,淳于棼斩断一切尘世情缘,立地成佛。
        该剧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警醒世人所谓繁华不过一梦,从南柯梦中解脱,即是从世间的纷扰中解脱。为功名利禄所束缚的虚无的人生不值得追求,人应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这里也暗伏了贾府最终的败落和宝玉最后遁入空门的结局。脂批此戏暗伏贾府最终的败落,和宝玉最后遁入空门的结局。


        IP属地:重庆4楼2021-02-06 19:27
        收起回复
          第二,增加人物对白的机锋,刻画人物性格,增加文本的内涵和趣味。
          小说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以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为例来看,清虚观打醮一日,因金麒麟引出的“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缘”的矛盾宝黛二人闹的不可开交,一个砸了玉,一个剪断了玉上的穗子,又哭又闹,弄得贾府上下沸沸扬扬,惊动了贾母和王夫人,事后宝玉又因为耐受不住林妹妹不理自己而主动登门道歉。


          IP属地:重庆5楼2021-02-06 19:27
          收起回复
            凤姐正拉了两人来老太太处,恰逢宝钗在场。宝钗因为宝玉把自己比做杨贵妃而心有不快。又见黛玉听了宝玉的奚落之言,面有得意之态,宝钗便抓住宝玉向黛玉请罪一事,借《负荆请罪》的典故机带双敲。
            这一回中出现的《负荆请罪》并非讲廉颇蔺相如故事的《完璧记》,而是讲李逵误会宋江和鲁智深绑了人家女儿,回到山上去找宋江、鲁智深讨个公道,最后发现是个误会,特来向宋江认罪的杂剧《李逵负荆》,作者是元代剧作家康进之。
            此处“负荆请罪”的典故用的十分巧妙,宝玉问宝钗:“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 宝钗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宝钗没有直接反击宝玉,反而巧妙的设下陷阱,让毫无心机的宝玉点出剧名。宝钗趁势机带双敲,直接借着“负荆请罪”的剧名和李逵的鲁莽,讽刺宝玉兼嘲笑了黛玉,令二人在众人面前着实尴尬了一回,心思不可谓不机敏。


            IP属地:重庆6楼2021-02-06 19:28
            回复
              还比如第四十九回宝玉用《西厢记》三本二折中“孟光接了梁鸿案”来表明他对于钗黛矛盾的心思。第三十九回李纨借《白兔记》戏文“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来打趣平儿。


              IP属地:重庆7楼2021-02-06 19:28
              回复
                第三,烘托荣宁二府的富贵奢华,为贾府日后败落埋下伏笔。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写到东府安排新年演大戏,时间恰好在元妃省亲之后,全府上下经过省亲的折腾,已经是疲惫不堪,贾珍特地请了弋阳腔的戏班子,演了几出弋阳腔大戏。书中提到的有《丁郎寻父》《黄伯英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四出。
                “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这四出戏均为弋阳腔剧目,作者今日不可考,仅知是清初的宫廷戏,一般老百姓看不到,所以书中写道:“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
                上演这样的宫廷大戏,图个热闹和排场。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大环境,戏剧和权势、金钱的关系。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贾府在外强中干的情形下依然铺张浪费、穷奢极侈,这是贾府为彰显元妃省亲之后特殊的圣眷排场而安排的。


                IP属地:重庆8楼2021-02-06 19:29
                回复
                  唱这么一堂大戏,所费财力物力可想而知。正应了第二回冷子兴对贾雨村说的那番话:“这宁荣两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另外,第十四回秦可卿出殡路上各王府的路祭仪式,设席张筵,和音奏乐,十分铺张;而第十六回秦可卿死后不久,因贾政生日又安排了戏班子成日唱戏;特别是四十五回赖嬷嬷得了主子的好处,给孙子捐了一个官,还要“在我们破花园子里摆几席酒,一台戏,请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去散一日闷;外头花厅上一台戏,摆几席酒,请老爷们、爷们去增增光。”
                  这些为了显示贵族之家的显赫阔绰而演出大戏,奢靡铺张之风波及下人,都从侧面进一步点出了贾府铺张和衰落的根源。


                  IP属地:重庆9楼2021-02-06 19:29
                  回复
                    第四,反映了康雍乾盛世贵族戏班的生存和演出的基本状况。
                    研究《红楼梦》与戏曲的关系,不得不提到《红楼梦》中的家班演出。从家班演出可以见出当时戏班的生存和演出的状况。《红楼梦》中提到了忠順王府、南安王府、临安伯府以及各官宦人家,都“养有优伶男女”,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IP属地:重庆10楼2021-02-06 19:30
                    回复
                      当然最重要的要数贾府自己的家班。第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提到的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贾府除了构建大观园之外,还在苏州地区置办了一个家班,这就是《红楼梦》中提到贾蔷从姑苏采买回来的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
                      这十二个女孩子就是家班的十二女官。依次是文官、芳官、龄官、葵官、藕官、蕊官、菂官、玉官、宝官、荳官、艾官和茄官。第十七回,薛姨妈另迁于别处,将梨香院腾出来让十二官入住。后来小说中出现的大部分演出,是由贾府自己的这个家班承担的。[1]
                      明清之际,上流社会豢养优伶蔚然成风,清代贵族、官僚、地主、富商人家逢年过节常常雇戏班子演出,有条件的都自备家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家乐优伶有着不同于职业伶人的特殊性,家乐优伶现象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他们的命运、际遇也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家庭戏班的功能第一是满足王公贵族享乐的欲望;第二是可以借此作为结交攀缘的资本,小说也出现了王府之间相互送戏的情形;第三就是借家班规模斗富争胜;第四家班文化是封建礼仪文化的需要,也是明清两代的社会风尚。


                      IP属地:重庆11楼2021-02-06 19:30
                      回复
                        贾府中以贾母为代表的热衷听戏的人不在少数,这个新置办的戏班脚色行当基本齐全,大约生行两名,小生——宝官和藕官;六名旦行:两名正旦——玉官和芳官,三名小旦——龄官、菂官、蕊官,还有老旦——茄官;末行一名:老外——艾官;剩下为一净一丑:大花面葵官和小花面荳官。文官的脚色,有可能是小生或者副末。
                        当然,从贾府上下对于这十二个小女孩的态度,以及十二官在贾府最后的命运,也可以见出清代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赵姨娘曾说“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但是曹雪芹笔下的这十二伶官从来到大观园到离开,始终保持着他们的强烈鲜明的个性。
                        比如龄官居然敢于拒绝非常赏识她的元妃钦点的“两出戏”,贾蔷“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不仅如此,他还拒绝过宝玉的央请,有一回宝玉特意找到梨香院请她唱“袅晴丝”一套曲,那龄官却“独自倒在枕上,见他进来,文风不动”。


                        IP属地:重庆12楼2021-02-06 19:31
                        回复
                          龄官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身虽为奴,心自高贵,不卑不亢,不媚不俗,小说中两次说到龄官的容貌,说她大有林黛玉之态,她就好像是黛玉的影子,有灵气,出类拔萃,个性孤高。
                          曹雪芹借龄官的形象也写出了中国戏曲史上许多铁骨铮铮的艺人;藕官不顾贾府规矩森严,焚纸祭奠菂官,哀悼苦难的同伴,显示了一个薄情的世界里可贵的真情;天真坦直的芳官在戏班解散后被分到了宝玉房中,因不堪忍受干娘的虐待,她反抗的多么顽强,“物不平则鸣”,芳官和其他姐妹联合起来围攻赵姨娘的那一场戏,这是《红楼梦》最令人难忘的篇章之一。
                          十二官进贾府时有十二人,第五十八回写到贾府戏班需要遣散。遣散时候其实只剩了十一人,菂官已经死去。然最后芳官、藕官和蕊官也落得削发为尼的结局,是很不幸的。美好可爱的十二官[2]的命运寄托了曹雪芹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深化这一个有情世界被无情世界所吞噬的悲剧性。


                          IP属地:重庆13楼2021-02-06 19:31
                          回复


                            IP属地:重庆14楼2021-02-06 19:33
                            回复
                              第五,这些小说中出现的剧目反映了清代中叶之后,剧坛占主流的依然是宣扬忠孝节义、夫荣妻贵的题材。
                              比如:《双官诰》、《钗钏记》、《满床笏》、《琵琶记》、《牡丹亭》等等。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薛文起复惹放流刑”提到了两出戏《蕊珠记》、《琵琶记》和《祝发记》。
                              其中《琵琶记》是元末明初剧作家高明的传奇,共四十二出。故事讲述了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无心功名,其父蔡公逼迫蔡伯喈赴京赶考,高中状元后又被迫与丞相女儿成婚。而此时家乡恰逢饥荒,父母双亡。蔡伯喈日夜想念父母妻子,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许。赵五娘祝发葬父,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终夫妻团圆。
                              《琵琶记》充满“子孝与妻贤”的内容,通篇展示“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剧“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
                              因此,明太祖曾盛誉《琵琶记》是“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南词叙录》)。赵五娘“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供膳得公婆甘旨”,和宝钗后来虽与宝玉成婚,但丈夫远走,只得在家侍奉公婆的命运相照应。
                              在此也揭示出宝钗这个人物的悲剧性,礼教妇道的遵从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她也是被礼教所贻误的女性。戏中赵五娘终得与丈夫团圆,但是宝钗注定凄冷荒寒、孤独终老。


                              IP属地:重庆15楼2021-02-06 1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