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吧 关注:53,395贴子:172,438

【孙权“临江塞要”的边防战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历史记载,孙权没有平均分散部署有限的兵力,而是把它们集中屯戍到几个边防要镇,以阻挡魏师进据江畔。如阮瑀为曹操所作书信中所称:“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因此,愚意以为用“临江塞要”来概括孙权的守江战略是更为恰当的。所谓“临江塞要”,即阻塞位于长江北岸的“要地”——位处交通枢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篇》称其为“衢地”,即道路汇集,通往各方的要衢。“四达者,衢地也。”占据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并左右战局的发展。如王夫之所言:“唯夫南北之襟喉,东西之腰领,忽为我有而天下震惊,得则可兴,失则必危。”例如,战国时段规曾说成皋(即后世虎牢关)属于“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汉魏时河东连接关东、关西两大经济、政治区域,地位重要。故曹操对荀彧说:“河东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2-13 15:33回复
    小飞机的梦、爱新觉罗毓薰、waffenssly.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孙吴江防采取“临江塞要”的策略,这在吴甘露元年(265)晋王司马昭与吴使纪陟的对话中也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其事见干宝《晋纪》:
    (司马昭)又问:“吴之戍备几何?”对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问曰:“道里甚远,难为坚固?”对曰:“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文王善之,厚为之礼。
    吴国的江防重镇有哪些?纪陟在上述谈话中只提到了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和江都(即汉广陵郡属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南)两处,其他地点并未明言。根据唐代杜佑在《通典》卷171《州郡一》中的概述,吴国沿江大致共有十余座要戍。其文曰:
    吴主北据江,南尽海,置交、广、荆、郢、扬五州,有郡四十有三。以建平、西陵、乐乡、南郡(笔者按:即江陵)、巴丘、夏口、武昌、皖城、牛渚圻、濡须坞并为重镇。其后得沔口、邾城、广陵。
    杜佑还对上述各座重镇的守将与战事作过简要的考证,其中对孙吴占领沔口的时间判断有错误。他在“其后得沔口”句下注释曰:“孙权嘉禾后,陆逊、诸葛瑾屯守。”而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后沔口是由刘琦、刘备占据,建安二十年(215)孙、刘两家立约,“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此后孙权一直占有该地。黄初三年(222)曹丕三道征吴,曾派文聘领兵企图攻占沔口,但被未能如愿,被迫止步于石梵(今湖北天门市东南),并在那里阻击吴军的反攻,沔口仍然被吴国控制,嘉禾三年(234)陆逊等曾由此北伐襄阳。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2-13 15:33
    回复
      王应麟《三国形势考》下篇以杜氏总结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陆口、下雉、阳新、寻阳、柴桑、皖口、东兴(东关)、徐陵(京口)、涂中(涂塘)等九处沿江军镇,合计为22处。不过,它们对于抗击魏兵的作用以及在江防体系中的地位是有轻重差异的。所谓“临江塞要”是在北岸阻截敌兵。如叶适所云:“三国孙氏常以江北守江,而不以江南守江,至于六朝无不皆然。”因此孙吴江北诸镇受到敌军的威胁更为直接和严重,江南诸镇则相对较轻。清儒谢钟英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三国疆域表》中把孙吴的江防重镇分为“江外”和“江东”两类以示其地位与作用的区别:
      其固国江外,以广陵、涂中、东兴、皖(城)、寻阳、邾(城)、夏口、江陵、西陵、建平为重镇;江东则以京口、建业、牛渚、柴桑、半州、武昌、沙羡、陆口、巴丘、乐乡、公安、夷道、荆门为重镇,夹江置守。上游要害,尤重建平。
      前引纪陟所言,沿江诸镇当中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四座左右,“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从三国历史记载来看,曾经屡次爆发残酷战斗并被孙吴屯驻重兵的要塞,应该是位处江北且阻遏交通要道的四处,如曹操“四越巢湖”受阻的濡须(今安徽含山县),孙策、孙权进攻多年才从黄祖手中夺取的沔口(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吴国与蜀、魏多次激烈争夺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以及陆逊大败刘备的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后改称西陵)。吴军占领邾城(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和广陵较晚,且从未在当地阻击过魏师,其地位显然要稍逊一筹。皖城(今安徽潜山县)虽然也较为重要,但严格地说还不是“必争之地”。例如孙权在建安五年(200)、十九年(214)两次攻占该地,随后即撤往江东或北岸的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未在那里设置军镇。后来诸葛恪自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进驻皖城,以此为据点袭扰魏境。赤乌六年(243),司马懿率兵反击,孙权即命令诸葛恪放弃城守,退往南岸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没有尽力保卫该地。濡须、沔口、江陵、西陵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们地扼南北交通或东西来往的水运干道,下文试述其详。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2-13 15:34
      回复
        (一)西陵
        孙吴西陵(即夷陵)地扼峡江航道出口,是阻挡四川盆地方向来敌的关塞。胡三省曰:“自三峡下夷陵,连山叠嶂,江行其中,回旋湍激。至西陵峡口,始漫为平流。夷陵正当峡口,故以为吴之关限。”顾祖禹曾论其地:“三国时为吴、蜀之要害。吕蒙袭公安,降南郡,陆逊别取宜都,守峡口以备蜀,而荆州之援绝矣。先主之东讨也,从巫峡、建平至夷陵,列营数十,陆逊固守夷陵以待之。”最终击败敌军,粉碎了刘备收复荆州的企图。刘禅继位以后,吴蜀恢复盟好,直至蜀汉灭亡前夕,四十年内两国未曾发生冲突;孙吴为了预防不测,始终在这里驻扎重兵。西陵北界邻近曹魏襄阳郡的临沮(治今湖北南漳县东南城关镇)县境,有来往道路,但是“水陆纡险,行径裁通”,不易投送大军和所需粮饷。泰始八年(272)西陵守将步阐叛降,遭到吴军围攻,晋荆州刺史杨肇即沿此途领兵救援,因为兵员粮饷供应缺乏导致惨败而归。朝内官员弹劾晋军主将羊祜,其罪名就是:“乃遣杨肇偏军入险,兵少粮悬,军人挫衄。”最后二人都遭到处分,“(羊祜)竟坐贬为平南将军,而免杨肇为庶人。”由于西陵通往北方的道路不畅,曹魏和西晋并没有从荆州(襄阳)方向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仅有嘉平三年(251)和咸宁四年(278)的两次突然袭击,在获胜后立即撤回。所以西陵的军事作用主要是防备自三峡顺流东进的来寇或假设敌,北边的入侵对其产生的威胁并不严重。夷陵对岸则有道路南通湘水流域的武陵郡,当地少数民族经常反抗孙吴的统治。刘备东征出峡后,“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溪民皆反为蜀。”黄龙三年(231),当地民众再次反叛,孙权“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历时三载才将其镇压下去。所以西陵的防务,还有保障江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作用。如陆抗所言:“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竟言也。”综上所述,西陵驻军不仅能够封锁三峡,还可以北阻魏兵,南镇诸蛮。因此陆逊认为这里是荆州最重要的关塞,并向朝廷陈言:“以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1-02-13 15:34
        收起回复
          三国鼎立时期,吴、蜀是联合抗敌的盟友,处于敌对状态的时间仅有短短数年。与孙吴长期交战的是雄踞中原的曹魏,双方构成南北对峙的形势。曹氏地广兵众,在军事上占有主动,故自赤壁之役起频频发动南征。需要强调的是,曹魏方面的主攻路线基本上都是采用水道,军中有大规模的船队,其中原因主要有两条。首先,大军作战的给养、财赋消耗严重,而且运输要占用许多劳力。栈潜追述曹丕伐吴时,“六军骚动,水陆转运,百姓舍业,日费千金。”如果是陆道运输粮饷,需要使用车载或担负,利用人力或畜力,劳动效率低下而且耗费甚高。例如《史记》卷30《平准书》曾言汉武帝时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钟致一石。”另外军人携带武器装备,若是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会大量损耗,对于作战交锋十分不利。但如果是乘舟投送兵员粮草,可以利用风力、水力,不仅节省大量劳动,运输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勾践曾说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伍被亦言吴地:“上取江陵木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因为水陆转运的耗费和功效差别很大,所以曹魏大军南下必须要利用航道和船队。其次,魏、吴之间有浩荡长江阻隔,孙吴又擅长水战。如果曹魏南征军队采取陆行的方式,则无法使大量船只随行,那么即使顺利到了江边,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无法涉渡,更谈不上与吴国的舟师进行交锋了。有鉴于此,曹操平定中原后策划南伐,即在邺城训练水军,“作玄武池以肄舟师”。赤壁之役失利,他回到北方重新整顿。次年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准备就绪后才再次南征。“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后来曹操四越巢湖,曹丕两出广陵,都是率领庞大的船队南下。
          三国时期魏吴交境的南北水运干道主要有三条,西为汉水,中为肥水、施水和濡须水,东为中渎水(即古邗沟)。汉末中渎水道多有淤塞,往往通而不畅,黄初六年(225)曹丕由此路征吴,返回时船队曾在途中搁浅。“(蒋)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孙权因为了解当地的情况,也没有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及中渎水入江的水口与瓜洲渡驻守重兵,只是在对面南岸的京城(今江苏镇江市)驻军戍守。曹丕两次经这条水道征吴,虽然顺利抵达广陵,没有受到任何抵抗,但因为寒冰、飓风等自然因素阻碍而不能渡江,此后魏国及西晋再未使用这条水道南征。孙权死后,执政大臣孙峻企图在广陵筑城戍守,最终未能成功,因此这里并非“临江塞要”的重镇。
          据文献所载,孙权江防的重点是阻断汉水与濡须水这两条航道,沔口、江陵和濡须均与此有关。其详情分述如下: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2-13 15:34
          回复
            (二)沔口
            沔口位于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亦称夏口,因有鲁山又称鲁口。李吉甫言其地:“春秋时谓之夏汭,汉为沙羡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夏口,亦名鲁口。吴置督将于此,名为鲁口屯,以其对鲁山岸为名也。”由于沔口是汉水穿行江汉平原后汇入长江的要冲,汉末刘表派遣部将黄祖在当地据守。孙策、孙权兄弟占领江东以后,为了消除上游的威胁,曾经多次逆流向夏口发动进攻,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春攻占该地,但后来撤回,故又被刘琦和刘备控制。沔口的鲁山(即龟山)和对岸的蛇山相互向江心凸出,该处又因泥沙沉积而形成宽阔的沙洲,即著名的鹦鹉洲,长江水流由此被分为两条较为狭窄的航道,利于守军实行阻击。如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派遣舟师西进,企图攻取益州,即在沔口遭到刘备的拦截,只得退兵。《献帝春秋》载孙权,“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有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直至建安二十年(215),孙刘两家订约。“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沔口才终于归属东吴,开始驻军布防。由于该地控扼汉水末流与长江中游的两条重要的水道,故受到孙吴的格外重视。李吉甫称沔口:“三国争衡,为吴之要害,吴常以重兵镇之。”黄初二年(221)四月,孙权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沔口在其西北百数十里对岸,是防守魏师乘汉水南侵的要塞,保护着国都外围的安全。黄初三年(222)九月,曹丕发兵三道征吴。为了策应围攻江陵的战斗,另派江夏太守文聘入侵沔口地区,因为受到吴军抵抗和反攻而退据石梵(今湖北天门市东南)。司马懿担任荆州都督时,曾向朝廷建议佯攻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引诱江夏吴军东调,再乘虚出动舟师顺汉水攻占夏口(即沔口)。“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孙)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此项作战计划获得魏明帝的赞同,并在太和二年(228)实行,由于进攻皖城的曹休遭到惨败,司马懿经汉水南下的部队在中途撤回。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02-13 15:35
            回复
              荀彧曾说军事上“要地”的作用并非只是单纯的防御,也可以利用它来发起攻击。“进可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沔口在魏吴交战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它曾多次被吴国作为进攻的出发基地,派遣兵将溯汉水而上去攻扰曹魏的襄阳、江夏两郡。黄龙元年(229)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他在临行前调任陆逊为荆州牧,镇守武昌,并召集众将会议江夏的御敌之策,最终接受了小将张梁的建议,“遣将入沔,与敌争利。”如嘉禾三年(234),“夏五月, (孙)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此番战役中陆逊率领的一路即由沔口溯汉水北攻襄阳。又见《三国志》卷3《魏书·明帝纪》青龙二年:“五月,太白昼见。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笔者按:即陆逊)、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从后来吴魏交锋的情况来看,陆逊留守武昌期间,吴国“遣将入沔”的作战获得很大成功,控制了襄阳以下的汉水航道,将其北境推进到远离沔口的石城。《元和郡县图志》载石城地望在唐郢州长寿县,即今湖北钟祥市北。“吴于此置牙门戍城,羊祜镇荆州,亦置戍焉。”孙吴还专门设置了镇戍汉水下游地区的“沔中督”。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02-13 15:35
              回复
                (三)江陵
                汉水自襄阳南下,经过宜城、钟祥后,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到达扬口。扬口又称作汉津,由此进入汉水的支流扬水,向西航行可抵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春秋时伍子胥率兵伐楚,曾疏浚和使用过这条水道。《水经注》卷28《沔水》曰:“沔水又东南与扬口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当今学术界称其为“荆汉运河”。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征荆州,刘备南撤时,“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就是准备利用扬水前往。后来在当阳兵败,“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并与刘琦所部会师转赴夏口。此外,江陵东南又是长江支流夏水的源头。《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曰:“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其故道之起源地在今湖北省沙市东南,向东流经今监利县北界折向东北,至堵口(今仙桃市东北)汇入汉水。《水经》曰:“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郦道元注云:“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这条河流可供船只航行,沟通古云梦泽东西两端的江陵与沔口,而不必经过荆江水道绕行巴丘。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进攻据守江陵的曹仁,刘备即向周瑜建议分兵从夏水而入,截断曹仁所部与襄阳后方的联系。“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江陵位于江汉平原的核心地带,原野平沃,物产丰饶,陆路交通亦很发达,如史书所言:“江陵平衍,道路通利。”可以西赴峡口,东走华容与北上襄阳,后者即古代南北交通的著名干线“荆襄道”。秦汉时期,这条道路属于“驰道”,秦始皇、汉武帝等皆经此途南巡,因而构筑良好、通行顺畅。曹操从襄阳南下追击刘备时,“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江陵城南有著名的渡口“江津”,在今湖北荆州市沙市区,江心沙洲有城戍。《水经注》卷34《江水》曰:“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治,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对马头岸,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汉代曾在江津设“津乡”县。《后汉书》卷17《岑彭传》称其“当荆州要会”。李贤注:“津乡,县名,所谓江津也。《东观记》曰:津乡当荆、杨之咽喉。”由此乘舟顺流而下,可航渡至南岸的油江口,即公安,有陆道通往今湖南省境的荆州诸郡。建安十四年(209)冬,孙刘联军攻占江陵,刘备驻军公安,后从此地出发,平定江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由于江陵位居荆州的中心区域,为长江、汉水及荆襄道等多条陆路所交汇,所以成为秦汉六朝期间中南地区最繁荣的商业城市。《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曰:“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亦一都会也。”
                从三国南北对峙的交战情况来看,江陵因为地处枢要而成为曹魏、西晋南下攻吴的重点目标之一。史籍所载有魏国在黄初三至四年(222—223)、嘉平二年(250)、嘉平四年(252)的三次进攻,晋朝在泰始八年(272)和太康元年(280)的两次进攻。其中尤以黄初三至四年历时六个月的江陵围城之役最为惨烈。“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尽管援救断绝,守将朱然临危不惧。“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怨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终于迫使魏军退兵。另一方面,江陵又是蜀汉、孙吴北伐的前线基地。关羽从此地发兵,屡败襄阳敌寇,曾全歼七军,威震华夏。曹魏正始二年(241),“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柤中。”正始七年(246),“吴将朱然入柤中,斩获数千;柤中民吏万余家渡沔。”吴军的这两次北上也是由江陵出兵,或水陆并发,或由陆道进攻,给魏国造成严重威胁。南宋胡安国曾列举魏晋史实,说明江陵至峡口一带是荆州军事价值最高的区域。“按湖北十有四州,其要会在荆峡,故刘表时军资寓江陵,先主时重兵屯油口,关公、孙权则并力争南郡,陆抗父子则协规守宜都,晋大司马(桓)温及其弟冲则保据渚宫与上明;此皆荆峡封境也。”综上所述,由于江陵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具有左右荆州乃至全国战局的影响,因此成为孙吴屈指可数的边防要戍之一。如顾祖禹所言:“盖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东西之强弱系焉,此有识者所必争也。”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02-13 15:35
                回复
                  另一方面,孙吴也经常利用这条水道对魏国发起进攻。王象之曰:“古者巢湖水北合于肥河,故魏窥江南则循涡入淮,自淮入肥,繇肥水而趣巢湖,与吴人相持于东关。吴人挠魏亦必繇此。”孙权曾屡率重兵对合肥进行攻击,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建安十六年(211)张辽以七千守军挫败吴师。后来曹丕下诏褒奖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孙)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曹睿去世后,吴国在淮南频频发动大规模作战,也是沿濡须水入巢湖而进,甚至抵达寿春附近。例如,魏嘉平五年(253),诸葛恪发兵二十万,“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后因围攻合肥新城不下而被迫退兵。正元二年(255)正月,毌丘俭、文钦在淮南反叛,“(二月)甲子,吴大将孙峻等众号十万至寿春,诸葛诞拒击破之。”甘露二年(257),诸葛诞在寿春反魏。吴大将军孙綝出屯镬里(今安徽巢县),派遣文钦、全怿、朱异等几次领兵数万增援寿春。因此,濡须地区不仅是孙吴的防御重镇,还是对魏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沿阵地,具有攻防俱便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孙权的“临江塞要”,主要是守住长江北岸的西陵、江陵、沔口和濡须四个交通要枢,辅以皖口、邾城等地,来抵御曹魏的南下进攻和防备蜀汉可能从三峡发动的袭击。就东吴与魏、蜀交战的情况来看,这一战略实施得相当成功。从赤壁之战(208)到孙权去世(252)共有四十四年,在此期间曹、刘两家对吴国的多次大规模进攻或以失败告终,或是无功而返。笔者分析孙权的防守策略,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1-02-13 15:37
                  回复
                    其一,背依长江拒敌,而非隔江对峙。从六朝南北割据对抗的形势来看,南方政权总体上处于弱势,通常不敢出动主力与北方敌人在中原决战,故往往利用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东西流淌的河道作为天然水利防线,来弥补自身军事力量的不足。具体到各个朝代的统治集团,则根据自身的国力强弱来决定据守哪一条水道。综合实力越强,其防线就越靠北边。如李焘所言“吴之备魏,东晋之备五胡,宋、齐、梁之备元魏,陈之备高齐、周、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六朝的政治地理格局大致相同,都是立国于江东,即以建康(或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首都,以富庶的太湖流域为根据地。为了保障都城与三吴经济重心的安全,南方统治集团总是力求将其外围防线向北推移到淮河,向西控制长江中游的荆州。“不得淮则无以拒北寇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其中占领淮南地区尤为重要,像东晋、刘宋文帝以降及南齐、梁朝,基本上是以淮河为天堑来抗击敌人。如果仅仅是和北寇划江而治,那么国都就和敌境只有一水之隔,形势是极为不利的。唐庚曾对此议论道:“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江迄于陈,抗对北敌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又说:“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王德曰:“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谓唇亡齿寒也。”顾祖禹亦总结道:赵范曾指出,如果失去淮河流域而退守江南,让敌兵完全占领北岸,那么南方政权的防御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孙权在江北沿岸要地戍守御敌,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形势的出现。张栻称赞这一决策曰:“自古倚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故吕蒙筑濡须坞而朱桓以偏将却曹仁之全师,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十万(笔者按:‘十’字衍,应为‘七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
                    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陈人失淮南,遂为隋人所并。唐末杨行密与朱温亟战于淮上,温不能渡淮,杨氏遂能以淮南之境与中原抗。五代周取淮南,而李氏之亡不旋踵矣。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1-02-13 15:37
                    回复
                      综观赤壁之战以后孙权的用兵,也是在淮南和荆州两个战略方向努力,以求将国土向北边和西方延伸。由于上述原因,“故孙权擐甲胄,冒矢石,转斗合淝,以为满宠争上流之地;陆逊、吕蒙相与赞其决,以蹑取荆州,全据长江。”但是他在扬州的作战收效有限,虽然迫使曹操放弃了江北沿岸地带,但是始终未能攻克合肥,越过江淮丘陵以全据淮南。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得已而求其次,被迫采用了“临江塞要”的策略,在濡须、沔口、江陵等地设置重兵,以阻止敌兵来攻时顺利抵达江岸。如胡安国所言:
                      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争襄阳而不得,故以良将守南郡与夷陵。下流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与皖口。中流争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今黄冈是也。
                      其二,封锁水运干道,弃守若干渡口。按前引纪陟所言,长江上下自西陵峡口东至广陵有五千七百余里,其北岸可以设港通航之地甚多,而孙权的兵力有限,不能处处部署重兵,因此他对沿岸渡口的防守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像西陵、江陵、沔口、濡须等交通枢要之地极为重视,会与敌人拼死争夺而绝不放弃。但是有些渡口,虽然也很重要,他却没有设置军镇以拒敌。例如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曾为东汉扬州治所,有著名的乌江渡、横江渡和洞浦,对岸为牛渚,即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距离吴都建业只有百余里,精骑驰骋朝发夕至,在军事上很有影响。王应麟引张虞卿曰:“考前世盗贼与夫南北用兵,由寿阳、历阳来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渡者三之二。”孙权占领该地后仅留守少数部队,并未像其他要镇那样派遣督将率众镇守。其中原因就是当地与北方没有水路相通,魏军自合肥南下入巢湖后,就要从居巢走陆道东行,过大小岘山而至历阳。到达江边的军队是以步骑为主,不能拥有众多船只随行,这样即便占领江滨的数座港口,也无法组织大规模的航渡,因此给孙吴造成的威胁并不严重,只要在南岸的牛渚驻守一些人马,防御敌人小股兵力的渡江袭击就可以了,用不着在北岸的历阳留驻重兵。黄初三年(222)九月,魏国大军三道征吴,曹休率张辽、臧霸等将率舟师经中渎水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入江,然后向西占领了历阳的洞浦港口,并未受到阻击,可见那里没有驻扎多少吴军。史书记载曹休在洞浦大破吴将吕范,其实是飓风将吴军部分船只吹送到北岸魏军营寨,故被敌兵杀败。“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迸散。”《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黄武元年:“冬十一月,大风。(吕)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尽管曹休进展顺利,魏文帝却下令阻止他派兵渡江,这应是战船和运舟不足的缘故,若仅以轻兵涉渡,则容易被吴国水军或牛渚守兵消灭,故董昭认为此举是“自投死地”。事见《三国志》卷14《魏书·董昭传》:
                      (黄初)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愿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侥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2-13 15:37
                      回复
                        另外一个战例是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之役,在晋朝制订的作战计划中,是由扬州都督王浑率领的部队进据历阳的横江渡口,准备过江攻占要镇牛渚,向吴都建业发动最后的总攻。他在前往历阳途中也没有受到吴军的阻击,孙皓的反攻兵力是从建业派来的中军。“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王浑击溃吴军主力之后不敢渡江,也是因为他的军队是以步骑为主,没有大量船只和水军,所以需要等待王濬的舟师前来接应,朝廷命令会师后由王浑担任主帅。“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扬州刺史周浚建议不要等待王濬而先行过江,当即遭到王浑的拒绝,其理由就是朝廷的作战计划规定不让他的少数部队贸然进行涉渡,以免遭到歼灭;必须要等王濬到来后提供大量船只,共同渡江发起攻击。“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上述战例反映出,如果是单纯的步骑兵种前来进攻,即使占领了不通北方水路的渡口,对孙吴的江防也不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陆军无法渡江和在水上作战,对吴国真正致命的是强大的水军和运输船队。所以在兵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孙权与其后代并不在历阳这类港口屯驻重兵,而曹操及其魏国后继者也不把当地作为南征的主攻方向,而是将大规模的用兵放在邻近有水道沟通北方的濡须和东关一带。
                        杜佑列举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县)虽然属于吴国境内,曾经作为庐江郡治,但实际上屡得屡失,多次被孙权放弃而没有在那里坚持戍守。该地往北有道路经夹石(今安徽桐城县北)、舒城可以分别通往六安与合肥,往东南则有发源于潜山的皖水流入长江,水口即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因而也是处于江淮之间的交通枢要。顾祖禹称其“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又云:“盖其地上控淮、肥,山深水衍,战守之资也。”由于皖城的军事地位比较重要,盘踞江东的孙氏不能容忍它被敌对势力所控制,孙权曾在建安五年(200)和十九年(214)两次攻克李术和朱光镇守的皖城,但是均未留兵屯戍,只是在滨江的皖口有驻军。“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谲诱魏大司马曹休,休将步骑十万至皖城以迎鲂。”孙权派陆逊等将迎击曹休,在石亭(今安徽舒城境内)成功击溃魏军,但仍然据守皖口。后来诸葛恪进屯皖城,赤乌六年(243)司马懿率兵入侵庐江郡,孙权即命令守将诸葛恪放弃皖城,退往南岸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甚至连江滨的皖口也抛弃了,这与吴军在濡须、江陵等地的殊死防御战斗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究其原因,应是这条江淮之间的南北通道是半水半陆,皖城以北的皖水航道受潜山阻碍,至其终点后需要改为陆行绕过大别山脉东麓继续北进。太和六年(232),陆逊沿此道北上进攻庐江,魏国扬州都督满宠即认为不用急速赴救。他说:“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悬),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曹魏大军若从寿春、合肥经这条道路南下,中间有一段路程无法利用水运,兵员和给养的投送不甚便利,所以魏国征吴通常不选择这条路线作为主攻方向;即使投入大规模部队占领该地,也会由于后方辽远,粮饷转运难以为继而被迫撤退。鉴于以上情况,皖城多次成为魏、吴双方的弃地。在孙权的“临江塞要”战略部署当中,皖城属于可争可弃的据点,而非“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对待皖城的攻防策略很明显:如果敌人派兵驻守,那么必须要将其消灭或逐退,以保证江防的安全;若是魏军不在当地久驻,自己也可以暂时弃守皖城和皖口,避免与强敌交战,借此来保存有限的兵力。在孙吴的长江防御体系当中,皖城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不如濡须、江陵和沔口,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所在的这条南北交通路线是半水半陆,其运输的效率要低于汉水及肥水、施水、濡须水。由于这个缘故,魏军主力很少从这里南下进攻,对吴国江防的威胁相对较轻,因此孙权并未在这里设置军镇。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1-02-13 15:39
                        回复
                          即使有贯连江淮的水道,但是如果沟通不够顺畅,孙权也不在江北的水口驻军戍守。例如中渎水,即吴王夫差开凿之邗沟,“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北流至末口(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入淮。汉朝江都县在今扬州市西南江畔,中渎水之南端在此,为江水流进古邗沟的入口。建安十八年(213),“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当地居民逃亡一空,曹操也未在广陵(治今江苏扬州市)留戍军队。“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可是孙权并未乘虚而入,占领江北的广陵。这是由于中渎水道年久失修,常有淤塞,船队航行多有阻碍,因此北伐南征都比较困难。另外,广陵邻近海口,附近江面宽阔,风急浪高,对舟船往来影响较为严重,不利于大规模的渡江行动。孙权对此心中有数,所以没有派兵驻守广陵,只是在对岸的京城,或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置督将,领兵防备江北的敌情。京口附近有南入太湖的丹徒水,当地西至吴都建业,沿江一带多为山岗,敌兵难以攀缘登陆;镇江以东沿岸地形复杂,也不利于船只靠岸,京口因而易守难攻,又可以阻止敌人沿丹徒水道深入吴越内地。“繇京口抵石头凡二百里,高冈逼岸,宛如长城,未易登犯。繇京口而东至孟渎七十余里,或高峰横亘,或江泥沙淖,或洲渚错列,所谓二十八港者皆浅涩短狭,难以通行,故江岸之防惟在京口。”孙权初任孙河镇守京城,孙河被暗杀后,“(其侄)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后为广陵太守、偏将军。权为吴王,迁扬威将军,封建德侯。权称尊号,为镇北将军。”黄初三年(222)九月,魏文帝命令曹休率张辽、臧霸等率军自中渎水南下,一路畅行无阻抵达江滨。“孙权复叛,帝遣(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按海陵县属广陵郡,即今江苏泰州市。江都县在今扬州市西南。这次战役孙权仍在京城设防,不派兵将到江北阻击敌兵。魏军一度渡江攻击徐陵(今安徽当涂县西南),后被吴国水军击退。“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梁允麟考证吴丹阳县(治今安徽当涂县小丹阳镇),“有徐陵,在县西南东梁山之北,与江北和县洞浦,亦称洞口相对。”又曰:“徐陵亭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故京口亦名徐陵。但臧霸所攻之徐陵则在今安徽当涂县,《通典》、《元和志》以为魏军所攻徐陵在京口,误。”魏文帝在黄初五年(224)、六年(225)两次经中渎水南征,都是未遭抵抗而顺利抵达江畔。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尽管广陵距离建业很近,但是孙权既未在江北进行阻击,也没有亲自率领主力前来迎战,他预先就料定魏军不会在这里渡江成功,所以就在武昌静待其受挫。结果不出其所料,曹丕两次进军都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影响,只得悻悻收兵。魏师撤退时还曾在精湖搁浅,“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1-02-13 15:39
                          回复
                            综上所述,孙权“临江塞要”战略的要旨,在于封锁南北交通的水运干道。他根据此项原则对江北各座渡口的不同军事价值进行了预判,予以区别对待。像历阳和广陵这类港口,或者不通南北水道,或者航运不畅,孙权都没有在那里设置军镇。若是皖城与皖口那种要塞和渡口,所处的南北交通路线只有部分水道可以通航,则依据形势变化与需要来确定作战策略,或者出兵攻占,或者驱走强敌,或是撤往南岸以待来寇退兵。但对于通行顺畅的南北水道,孙权的态度则非常坚定,就是决不让敌人染指其江北的出口。像濡须、沔口以及水陆交会的江陵,都派遣善战的将领领兵驻守,在曹魏大军强攻时拼死抵御,等待后方全力支援,以保证对这些要地的掌控,使敌寇无法使用汉水、濡须水等航道来为渡江作战运送兵员、战船和装备给养。从魏吴交战的历史来看,孙权的上述部署相当成功。运用此种策略,他能够集中兵力迎击对手,以弱敌强且不落下风,曹魏的每次南征都以失败撤退告终,就连号称用兵如神的曹操也无计可施,甚至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02-13 15:40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2-14 2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