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非花木吧 关注:15贴子:1,459
  • 6回复贴,共1

【唯心主义】论痛苦与意志的煎熬 ---叔本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痛苦与意志的煎熬
要了解人的意志――一切活动的根源,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它的全解是: 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无论是谁,只要能闭目静思,就会 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是永无休止地受着意志的支配与奴役的,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无时无刻不在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 是与空洞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来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整个含义就是“痛苦”二字。
如果人生没有任何痛苦(抑或灾 难),那么我们存在的目的就必然完全失败。事实印证,世界不能不是痛苦,存在不能不是失败。既然世界到处充满着痛苦,人从生命的欲望中产生痛苦,痛苦既与 生命不能分离,那么我们若把痛苦看作一种偶然和无目的的事,人的荒谬也就莫过如此了。每个人都有一个特殊的不幸。将许许多多特殊的不幸归纳在一起,难道世 界的规律不就是普遍的不幸吗?
就像没有遇到障碍的小溪总是向前 流淌一样,人和动物的本性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向来没有真正注意过或意识到什么东西可使我们的意志惬意畅怀,假如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东西,我们的意志就会被 阻挠,就会受到撞击。相反,那些与我们意志相对抗、相阻挠、相干扰的东西,也就是说,所有那些令人不快或引起痛苦的东西,却会以极为清晰的方式,在我们身 上留下深刻的和直接的印象。就像我们对身体的健康状况不可能有一个直观的意志,而只可能感到诸如鞋子中有一个地方夹脚一样,我们思考的东西,往往是那些不 断纠缠于我们脑际的鸡毛蒜皮的琐事。总之,我们通常最关切的东西实质上是福祉和幸福的否定方面,以及与之相对的痛苦的肯定方面。
因此,我认为,世上最荒诞的事情――一个使所有形而上学体系都难以逃脱的荒诞,即把罪 恶解释为某种否定的东西。罪恶,实质上是肯定的,正因此,它才成为活生生的东西。相反,善德,即所有幸福和欢乐,不过是否定性的东西,不过是对痛苦的根除 和欲望的取消。这就是说,我们总发现快乐实质上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多;而痛苦却总是比我们通常预想的多百倍。
当一个青年还不是大学生时,他对 大学的遐思是多么绮丽啊。一旦他作了大学生,很快便会说“大学生活不过如此”!我们经常遇到的痛苦,却常比我们所想象的痛苦还要多。只有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痛苦。在人的心里自然趋向上,我们却又常忘记自己过去的快乐经验,对于痛苦的遭遇却很少有人能磨灭,这就证明人在本性上原是与痛苦同在 的。当我们面临各种不幸和悲惨的遭遇而急于得到安慰时,只要观察一下他人的不幸和悲惨的遭遇――他人的不幸和遭遇往往超过我们――就行。我们很少听人说“我比你快乐”,却常听人说 “我的遭遇实际比你还要悲惨”。人人都乐于作如是说,这就说明人类的命运是多么悲惨了。
就人类的命运来说,有几天不是生 活在黑暗的日子中呢?历史随着岁月的进展而延伸,人不断地祈求着和平与安乐。但各个阶段的历史清清楚楚德告诉我们,国家的生活只不过是战争与骚动罢了,和 平无不像昙花一现的插曲。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假如我们要对在这个尘世上快乐和 痛苦究竟是前者压倒后者还是至少处于平衡状态的这种说法作一个简便而快速的检测,那么,我们只要把吞吃与被吞吃的动物的感受作一番比较就行了。
对每一外在不幸和内在困扰最有成 效的慰藉即是:去发现那些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可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对整个人类的不幸来说,能说明什么呢?
历史给我们展示出各民族的生活, 然而它所叙说的不外是战祸与骚乱;和平年月,仅是作为偶然而短暂的停顿和插曲,转瞬即逝。个体的生活,也正是以同样的方式无穷无尽的博杀。这种博杀,不仅 仅是象征意义上同欲念和无聊的斗争,而且还是同他人之间的拼杀,他四面受敌,殊死搏斗,最后手握利剑而血洒疆场。 


IP属地:北京1楼2010-03-04 17:03回复
    烈,以致都不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它。他们默默相视,彼此心照不宣地承认了这一点。
    这个世界的事物之特性,尤其是这 个世界的人的特性,并不在于不完满,而是在于被歪曲;这表现在每一方面,无论是道德,是精神,还是肉体。
    人们常常用来为邪恶作开脱的借口 是:这对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对此最适合的补充应当是“正因为它是恶劣的,它才是自然的”;而且,“正因为它是自然的,它才是恶劣的”。要理解这一 点,我们首先必须对原罪的意义有所把握。
    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对待那种纵容开 脱人类愚蠢、堕落、邪恶的事,要记住,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愚蠢、堕落、邪恶。
    事物内在的那种永不停息的追求, 同我们自己通过清醒、明晰的意识而在我们身上提示出来的叫做意义的东西,实质是一码子事。我们还把 意志在追求其现实目标时所遇到的障碍或意志受阻定义为痛苦。反之,意志若达到它的目标,则称之为满足、安适、幸福。我们可以把这些称呼运用于那些无意识领 域。在这些领域中,虽然程度较弱,但本质一样。我们看到在这些领域所表露的现象,也无不沉浸在经久不息的痛苦之中,而并没有持之以恒的幸 福。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一切追逐都是起因于缺乏,起因于对自身状况的不满足。因此,一天不满足,就得有一天的痛苦,何况没有一次满足会持续很久,所以,每 次满足总是新追求的开始。我们所看到的追逐,处处受阻,处处遭搏杀;而这种情形只要存在,追逐就永远是痛苦。追逐没有最后的目标,这就决定痛苦是个深不可 测的无底洞,永无止境。
    这种情况,对无意识的自然界来 说,除非特别加以注意,否则很难发现;对有意识的自然界,即进入到动物的生命时,就容易发现。人们不难看出动物生存的痛苦了。而在人类的生活中,由于人类 所具有的清醒的意识,上述的一切表现得最为清楚。这是因为,意志的外在现象越是趋于完美,其表现出的痛苦就日益显著。智慧愈发达,痛苦的程度就愈高,彼此 之间成正比例。一个人越具有超凡的智慧,越有清晰的认知,他就越痛苦,天才者,最痛苦之人也。
    一切生命的本质皆与痛苦结下不解 之缘。
    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需要和缺 乏产生矛盾,也即在于痛苦。因而,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其本性逃不出痛苦之股掌。相反,假若人可以获得满足,即消除他的可欲之物,那么,随着他欲求的对象的 消失,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乘机而入。这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成为他难以忍受的煎熬。由此看来,人生,像钟摆一样逡巡于痛苦和无聊之间。而实际上, 痛苦和无聊,乃人生终究至极的要素。当人们把痛苦和磨难都归之于地狱后,那么,天堂所剩之物就只有无聊了。
    人由于是意志客体化的最完善形 态,也就相应地是一切造物中所需最多的东西了。人在根本上看,不过是活脱脱的一团欲望和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凝聚体。人带着一身欲望的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孑 然前行。万物由天而定,而唯有人自身的欲望和匮乏,是他唾手可取的东西。因此,人活一世,日益操持于欲望需求之中,终日奔走于忧虑烦恼之途,诚惶诚恐地为 其生存殚精竭虑。他四面受敌,危机四伏,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左顾右盼,提心吊胆,时时防备意外,处处留心暗箭。无论是在荒无人烟的野外,还是在文明社会 的闹市,他都是这样毫无安全感地踽踽独行。
    举凡人生,都只是为生存而奋力拼 搏。而且,多数人都深知这场斗争失败的格局,他们直面这场斗争,是因为不为贪生苟活。可那无可避免的死神,总是蔵在后台;不过,它随时都可能在前台亮相。生命,就 是充满惊涛骇浪的海洋。尽管人可以竭尽全力、乘风破浪地勇闯暗礁险滩,但他之所向,不过是一步步地离那个使他船毁人忘、葬身海底的终局更近。他之所向,即 是死亡。他所奔赴的目标,实际上比他克服的任何艰难险阻都要凶险。 


    IP属地:北京3楼2010-03-04 17:03
    回复
      实。人们已愚不可及之极,每每把他人对已之见奉为圭臬,并把这视作鹄的而拼命追逐。实质上,在所有文字中,虚荣的本意原不过是空洞与无聊。
      在人的意识这种最高级的意识中, 利己主义的表现也必然和苦乐、认知的表现一样,会达到最高的程度。因而,以利己主义为前提的个体之间的殊死搏斗,同样必然会表现为最可怕的形态。每个人不 仅想从别人那里取己所需之物,而且,为了稍微增加自己的幸福,会不惜以毁灭别人的全部幸福或生命为代价。
      与良心的痛苦相对应的是心安理 得,即完成任何一种无私的行为后内心所泛起的满足感。这就是说,我们认识到,我们真正的自我不仅存在于我们自身,即存在于个别的现象,而且还存在于一切造 物之中。由此,我们感到心胸开朗,而自私的人总觉得心胸烦闷。这就在于,自私的心肠总使我们时时关注我们自己这一个别现象,而我们的认识在此时向我们提醒 的也仅仅是各种对这个个别现象的威胁。所以,自私的人,情绪总是诚惶诚恐、忧心忡忡了。相反,若认识到,一切造物在其本性上都同我们一样,那么,我们所关 注的东西便遍及四野,我们的心胸不免豁然开朗。当我们少打自身的如意算盘之后,为自己利益的那种烦恼不堪的操心盘算就在根本上被扼制了。因此,人们遂可以 心绪宁静、怡然自得,而这一切,都是善良的居心和问心无愧的良心所致。尤其是在人们做了一件善事后,这种心境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件善行往往证明了我 们为何有这种心境。而利己主义者总觉得自己四面受敌、孑然孤立,所以他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一人的安乐舒适上。行善的人却生活在一个充满善良友爱的世界中, 人觉得这个世界中每一种安乐舒适的事情都是他自己的安乐舒适。因此,即便觉得人类的命运从总体上看 并不使他乐观和愉快,但是,当他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一切事件中都蕴藏着他自身的本性后,他在心绪上总能够泰然处之,甚至乐天知足。
      人类天性中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 点,那就是哭。哭与笑一样,都是人之为人且区别于禽兽的表情。哭并不仅仅是痛苦的表达;因为,有时即使无甚痛苦,人们也会痛哭。我认为,人之所以哭,并不 是由于直接感受到了痛苦,而通常是由于在反省中重新体验到痛苦便放声大哭。哭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同情,或者说,是回到最初的同情。所以,哭是以爱的力量、同 情的力量和想象的力量为前提的。善哭之人,既有柔慈的心胸,又富丰盈的想象。人们甚至往往还把哭归之于人格上的某种善良行为,一哭解千愁。人们认为,倘若 一人还能哭,那么,就必然证明他爱心未泯,同情心犹在。假若我们是由于别人的痛苦而不是我们的痛苦而失声痛哭,情感悲戚,那么我们的哭因,不外是以丰富的 想象把自己设身为痛苦之人;或者,是出于在痛苦之人的命运中悟出了人类的宿命,因而也就一眼看透了我们自己的命运。所以,虽然我们的哭绕了那么大一个弯 子,但终究还是回到对自己的同情和悲悯。这也说明,为何在发丧时,人们每每痛不欲生地失声大哭。哀悼者首先为死者而哭。此时控制他感情的是人类的厄运:富 有作为,最后都难逃这一格局而碧落黄泉。可是,哀悼从人类的厄运和遭遇中,又会一眼看出自己的宿命;而且,死者和他的关系越密切,他就会越快地看破自己的 宿命。
      假如我们把人生比作一个圆圆的跑 道,上边布满了烧得红红的热炭,也有几块纳凉的休息处,而我们又不得不在这跑道上奔跑的话,那么,那些充满幻想的人,便是那种不断以自己站在纳凉之处或即 将达到纳凉之处安慰自己、并想在跑道上继续奔跑的人。但是,那看破个体化原理(即看破时空),认识到事物本性和人性的人,就不会被这种安慰所迷惑。他认为 自己应当在这个跑道上的任何一点上果断地跳出跑道。他此时改变了其意志的方向,不再对其自身的、沉醉于现象中的本性表示肯定的态度,而是否定这种本性。
      这种情形的表现,就是由美德过渡 到禁欲。这时,他不再把爱人如己、替他人做好事等同于替自己做事当作满足。他此时从内心对这些东西厌恶之极;厌恶求生的意志,厌恶这个世界中的一切本质和 内蕴。他时时提防自己的意志与任何事物发生纠葛;万事万物,他内心深处都抱着一种极度的漠视和逍遥的心境。
      


      IP属地:北京5楼2010-03-04 17:03
      回复
        小华老师的段子~ ^0^


        6楼2010-08-19 14:13
        回复
          看过小华的《爱与生的苦恼》。满喜欢的~


          7楼2010-08-19 14:14
          回复
            回复:7楼
            我似乎看的也是这本,当时看的我很沉默


            IP属地:北京8楼2010-08-19 15: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