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论吧 关注:237贴子:14,374
  • 8回复贴,共1

胜解行位(闻思修加行位,方便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地前菩萨,于证实智胜解之上,修四寻思、四如实智,虽能明唯识相、性,然尚不能亲切明证;所得二取空相仍是心变,故曰似而非真。
世第一心,刹那悟入真见道者,无分别智亲证空所显理。
相见道者,观非安立谛,遣假缘智,除一切分别;随即观安立谛,修十六心。
俱了真识者,谓此二见道,俱能证明,亲了真性唯识。
由此证后,后得智起,方了诸法如幻如化,得幻性唯识观。
此明初地先真后俗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3-08 11:41回复
    “相修者,云何名为修唯识观?
    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
    初修习位,随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
    后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渐微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
    如是展转,下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名之为修。”
    释:相修者,明修行时之行相也。
    初问起,
    有漏无漏观心者:有漏无间引生无漏,无漏无间出生有漏。四寻观等有漏种现,引内无漏种子展转增胜,入真见道得生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种子又生现行,故曰生长。
    入究竟位,至极圆满,故云展转生长圆满。
    又解:有漏观心地前修,无漏观心地上修。初修习位者,谓初发心修习之时,随所闻法者,谓即于彼意言似法、似义所闻大乘法相等。
    托境思维者,闻彼大乘法相意言似法似义,所明境界名事等法。如是而观,刹那刹那,如理思维起寻思观,依此念念令观心境,不转不移,名纯熟自在;谓四寻思观也。
    复次引发四智,伏除二取,则观心之无漏种子更转明胜,其有漏境相亦必渐微忽矣。
    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者,世第一后入真见道,心、境平等同无分别,故云冥观。正智现前证真如境,曰转成无漏。如是展转,由下转中,由中转上,及至究竟名之为修。
    下者、地前二位,初僧祗劫。中者、七地以下,二僧祗劫。上者、八地以往,第三僧祗。如是三大劫中,展转修习,名之为修。
    明位修:
    “于初二位,有漏三慧皆现、种修,种修无漏用渐增故。
    通达位中,唯有修慧,纯是无漏,通现、种修,种修有漏。
    在修习位,七地以前,有漏无漏皆具三慧,通现、种修。
    八地以上,无漏三慧通现、种修,种修有漏。
    于究竟位,有漏皆舍,无漏满故,而更不修。然具现种、真俗二门无漏之观。”
    释:此明修相,依种子现行说。
    初明地前相修,二位者,资粮、加行位也。有漏三慧,谓资粮、加行之菩萨,依闻、思、修三慧修唯识观。或在现行上修,或在种子上修。现行修者,纯系有漏,谓听闻、思维、六度万行等。种子修者,可通无漏,由前有漏现行善,熏习本有之无漏种子,令种势用渐渐增胜,故云种修无漏,用渐增故。
    通达位者,初地菩萨,彼于三慧唯有修慧,通达诸法皆唯有识,正智见道证真如理,故纯无漏。然其修相虽通现、种,而种修则亦通有漏。何以故?现修无漏者,以其现行纯是无漏心品故。种修有漏者,其有漏种有断伏故。
    修习位者,十地皆通,惟初之七地,或无漏无间生有漏下利众生,或有漏无间起无漏上求佛道。皆俱三慧,亦通种、现二修;种修仍通有漏。
    八地以上,齐成佛位,有漏不现。所有现行任运无漏,故其三慧亦皆无漏。修种子者,仍通有漏,二障种习未全害故。
    究竟位者,正遍知觉,究竟断除二障种习,究竟证会圆成实性,无漏满故。有漏皆舍,不须更修。尽未来际,开示有情悟唯识性。然具现种、真俗二门无漏之观者,谓大圆镜等四智心品,或后得智生起现行,观幻性无漏唯识,或正体智印证真性无漏唯识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3-08 11:42
    回复
      观法何性门:
      第七观法何性者,此有二种:一、能观,二、所观。
      释观法何性。
      观法者,通能观所观。
      谓此唯识观法,于三性中,属于何性?
      能观谓唯识观慧,所观谓唯识诸法。此二种观,于三性中各属何性耶?”
      明能观性:
      “能观定非遍计所执,彼无体故,此据正义。有漏观者,定属依他。无漏观者,二性所摄:常无常门,属依他起;有无漏门,摄属圆成;决定无唯属圆成者,非真理故。
      即显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观,七地已前有漏、无漏二性能观。
      所言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初遍计性者,妄执有我及法实体而实无体可得,以是义故,能观唯识之观慧,定非遍计所执自性摄。
      以此是有体故,抉择诸法有胜用故。
      此据正义者。
      有义:凡夫之妄想知见是遍计所执自性,亦有能观之用,故可属遍计所执自性。此非正义,故略不说。
      有漏观慧,谓地前加行四寻观等,仍依自识所变相分,托佛心上名句文为本质而起,观二取空,亦是识变。既皆是识故属依他。
      此依现行而言,若内熏无漏种,亦通无漏。
      无漏观慧,谓地上观慧。
      此以二门分摄:一、常无常门,二、漏无漏门。
      初门,常谓不生灭之圆成实性,无常谓生灭之依他起性。
      而唯识观慧则属依他起性,何以故?是生灭无常法故。
      次漏无漏门,有漏属依他起性,无漏属圆成实性。此观是无漏,故属圆成实性。
      然无漏观慧决不能独摄于圆成实性,何以故?观慧是能观故,非是所观真如理故。
      依他起之观慧:在地前唯是有漏,七地已前通漏无漏。八地以上依他、圆成二性观慧,纯是无漏,成就清净依他性故。
      明所观性:
      引二论:“所观性者,摄大乘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相,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别智已得生起,悟入圆成实性’。
      此初引摄大乘论之第一段文也。
      如是菩萨者,谓修唯识观之圣者也。
      一、修四寻观之菩萨,此位菩萨观察三性云何悟入?
      若能觉悟通达我及我法所有名言义理,皆是意识所变,毫无实体,是即觉悟初遍计所执自性;亦即此性为所观性。
      二、依四寻观所引四如实智,观一切法皆有唯识种子现行,仗因托缘之所现起,都无自性,是即觉悟第二依他起性;亦即此性为所观性。
      三、依如实智如理观察,若意言,若闻法所熏而起之似义似相等种类差别之唯识相,如是观见同如带相之观,如是如是,乃至无分别智生起,观照真如平等平等,悟证圆成实性;亦即此性为所观性。
      此中双言平等,第一平等谓即真如,次曰平等即正体智,谓真如平等,证真如之智亦平等;是二平等之智,曰平等无分别智。
      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
      此亦引摄论文也。颂初二句悟入初性,次二句悟入依他,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
      成唯识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此引成唯识论也。
      意谓:证见真如圆成实性以后,方能了达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之依他起性;若未见真如,则不能悟了依他起性之诸行如幻如化。
      所言幻事者,真相显已,观幻化假,此假虽有而非真,然假不离真,故假中有真。若不亲证,终无真知。
      见真者,谓真见道。此位观一切我法执空,即入圆成实性。
      后得智观幻事唯识,悟入依他。
      既悟二性,亦即悟入遍计执性。
      判观位:
      “如是上下,三处不同:
      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
      摄论第二文,暖顶、寻思悟入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
      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
      释:判位有三,摄论初文:悟入遍计所执自性者,修四寻思观是暖、顶二位。悟入依他起性者,暖、顶之后,忍、世第一,修如实智始能悟入。悟入圆成初地初心者,即世第一位后刹那心,见道真心证离言性,无有分别,是为初地初心。第二心念,后得智观依他起故。
      摄论第二文:暖、顶二位,即可悟入遍计、依他二性;忍、世第一四如实智、悟入圆成。
      判成唯识论文,如文可知。
      会释:
      “虽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实证,二者相似。”
      释:一、实证三性,二、相似三性。
      实证者,谓依此事实,亲身确切证验不谬,亦谓之得现量境也。
      相似者,谓所得境影象相似,非如实体。
      “成唯识中据实亲证,由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遍计所执无。”
      释:无漏二智者,谓根本智与后得智,是能观慧。
      真俗前后者,真俗谓境即是所观,前后者由根本智先亲照真如平等法性,实证圆成实性,后后得智观一切法如幻如化,证依他起。
      后二性者,即依圆二性也。
      证二性时不见二取者,二取谓能所分别,二取分别是为言说,言说分别不诠诸法自体性故。
      是故证二性时,真如正智平等平等无有分别,无分别故不见二取。
      二取即是遍计所执,既不见二取,即名为证入初性遍计执无。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3-08 11:43
      回复
        无法体无,智何所证?
        心所变无,依他起摄。
        真如理无,圆成实摄。
        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
        问云:
        依他起性如幻妙有,圆成实性真空妙有,是谓有法。
        遍计所执如龟之毛、似兔之角,都无体相,是谓无法。
        有法有体可言智证,无法体无所证者谁?
        释云:
        计所执法、心所变现事实本无,依他起摄。真如性上我法理无,圆成实摄。
        遍计所执,迷此二性。
        今既悟入不见二取,即悟入遍计所执,不说别证。
        “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
        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
        释:入初地方悟三性。正体者,即是正智,体即真如;正证真如曰正体智。达无证理者,无谓二取无,通达诸法唯识所变,所计体无名曰达无;理谓真理,本真如是,应求作证,名曰证理。
        此达无证理之正体智,即为证入初性之智。
        见道之前,如实智观世第一位。虽亦观二取空,然此空相仍是识变,非智证得。
        以未得二智,不能证得后二性;证后二性即证初故,由此成唯识言入初地方证三性也。
        “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
        释:摄论初文。悟圆成实,据实证说,初地方证与唯识同。悟初二性据相似说,未见道前,资粮位中多闻熏习,至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皆观二性,时分长远,相似观见二取本空,意解思维前二性故。意解、谓如是忍、第一位菩萨,相似悟入自意解中,以为证得如是。后观前二性亦不见二取,属忍、第一,不通暖、顶故,时短少故。此忍、第一位,虽分悟圆成实,时短且是相似而非亲证,故不说证。
        “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据相似意趣而说。
        先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入所执。
        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
        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
        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未悟入。”
        释:摄论次文,总据相似意趣而说。谓摄论次文悟入三性,同据相似而说,非如唯识同据实证,亦非前文悟圆成据实,故云总据相似意趣。
        先观名事不相属故者,名唯是名,事唯是事,各互为客不相结属,不定计执,名悟初性,是暖、顶位。
        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者,如是菩萨复观诸法唯识,因缘假有,虽未证悟,名观依他。
        如实智位者,四如实智,忍、第一位也。此二位中,能观二取双亡,此与真见道智观空相似,亦名悟入圆成实性。
        趣入意解者,谓此位菩萨自心意上亦觉如真如,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是也。
        “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
        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此释。”
        释:摄论相似意解三性而明悟入;唯识依实证明证悟二性,于二性中,不见二取,即是悟入初性。
        此文虽异,各据一义,理不相违。余文准释,广会通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3-08 11:44
        回复
          如是三性。何智所行。
          遍计所执。都非智所行。以无自体。非所缘缘故。愚夫执有。圣者达无。亦得说为凡圣智境。
          依他起性。二智所行。
          圆成实性。唯圣智境。
          此三性中。几假几实。
          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
          依他起性。有实有假。
          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
          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
          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施设故。
          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此三为异。为不异耶。
          应说俱非。无别体故。妄执缘起。真义。别故。
          如是三性。义类无边。
          恐厌繁文。略示纲要。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3-08 11:45
          回复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随决了。
            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
            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
            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
            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
            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
            当知此忍无有退转。
            复次,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
            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
            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
            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脱门。
            问:遍计所执自性何等智所行?为凡智耶?为圣智耶?
            答:都非智所行。以无相故。
            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
            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
            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
            答唯圣智所行。
            问:诸观行者通达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行于相耶?当言行于无相耶?
            答:若以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若以出世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无相。
            如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当知亦尔。
            问:若观行者如实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随入何等自性?
            答:圆成实自性。
            问:若观行者随入圆成实自性时,当言除遣何等自性?
            答:依他起自性。
            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
            答: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亦尔。是故当知,遍计所执自性无量差别。
            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一者随觉,二者串习、习气随眠。
            问:依他起自性有几种?
            答:当知如相品类差别。
            复有二种依他起自性:
            一遍计所执自性执所起。
            二即彼无执所起。
            问:圆成实自性有几种?
            答:于一切处皆一味故。
            圆成实自性无有安立品数差别。”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3-08 11:45
            回复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颂曰: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论曰: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
              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
              此四总名顺决择分。
              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近见道故,立加行名。
              非前资粮无加行义。
              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
              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
              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暖。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既无实境,离能取识。宁有实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识空,故亦名忍。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谓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双印,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
              下忍起时,印境空相。
              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
              上忍起位,印能取空。
              世第一法,双印空相。
              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
              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依如是义,故有颂言: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俱学观察,为引当来二种见故,及伏分别二种障故,非安立谛,是正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
              菩萨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厌心非殊胜故。
              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次通达位,其相云何?
              颂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论曰,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教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
              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有义:此智二分俱无,说无所取能取相故。
              有义:此智相见俱有,带彼相起,名缘彼故。若无彼相,名缘彼者,应色智等名声等智。若无见分,应不能缘。宁可说为缘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缘。故应许此定有见分。
              有义:此智见有相无,说无相取,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此带如相起,不离如故。
              如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而缘。此亦应尔。变而缘者,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许此有见无相。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渐证渐断,以有浅深粗细异故。
              有义:此中二空二障,顿证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二,相见道。
              此复有二:
              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
              1,内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
              2,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虑。
              3,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
              法真见道,二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道。
              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
              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
              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
              此复有二: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
              一苦法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证前所断烦恼解脱。
              三苦类智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智,各别内证,言后圣法,皆是此类。
              四苦类智,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
              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
              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自证分。
              差别建立,名相见道。
              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
              苦等四谛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
              如其所应,法真见道,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百一十二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十六种止观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3-08 11:47
              回复
                “即入三性者,依先观智证入三性:
                通达名、事互为客等,悟入遍计执性空不可得;
                知诸法唯量及假,都无实义,如幻如化,即能悟入依他起性法无自性;
                次复谛观无境无识,能所双忘,证会真如,悟入圆成实性真实不虚。
                  遍计执相,此名、事二属虚妄执。对其寻思观察,排遣净尽,名曰遣虚唯识观。
                依他起相:缘生诸法,唯量唯假,了知名中无事、事上无名,因缘和合,形形色色尽是假有,唯识所变。事体是有,应当存有。
                圆成实相:由前观察无境有识,进而证照境无识无,心境俱空,离诸言思,由根本智亲证真如诸法实性,是即悟入圆成实性。
                自此复起后得无漏智,由后得智普观诸法,分明了了如幻、如化、如泡、如影,空而不空,是谓妙有。
                此为初地菩萨根本智亲证真如之境事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3-10 18:05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12-26 1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