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集的五阁四庙传说
汶上集村位于成武县西北15公里处,系汶上集镇政府与汶东、汶西村民委员会驻地。汶上集镇北与巨野县柳林镇,西与定陶县黄店镇接壤,东与南鲁集、党集乡,南与伯乐集镇毗邻,辖63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7.3万人,11万亩耕地,辖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汶上集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名称几度变迁的村寨,其西邻古汶水河,古时居丘岭地带。此地域在汉代以前出产一种名为“秔”(秔:异体字为粳、稉,稻的一种,茎秆较矮,叶窄深绿色,米粒粗短)的稻子和黑色穄子。据古碑记载:秦汉以前这里是皇帝出巡的蹕道。据汶上集五代从教世家出身的岳宗方老人传讲,此地古为济南通开封的驿道。古代蜿蜒的汶水河在纪河寺与傅家谭附近与古菏水相连,古菏水是济水一支流,“通京都达大邑”,水路交通极为方便,古时的汶上集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寨。唐开元时期称“種邑”,秦汉时代为秺县或秺侯国所辖,因水利条件非常优越,此地先民以“秔”为主要粮食作物,“秔”又是皇帝的贡品,種邑就成了通过古汶水河到古菏水运输物品的内地小码头。据古碣石和史料不完全记载,唐朝以前汶上集周围的村寨有卢家寨、逥戈、永户庄、嶕峣、扶刘、瓦岗寨等,这些村寨的庄名已消失不知何朝何代,早已鲜为人知。秦朝时期这里曾是秦始皇争霸天下的古战场,汶上集西1公里许有秦军将领晋茅(字涂睿)、柳自晋为表彰将士而肇建的古刹垒章遗址。隋唐以后至南宋时期由于黄河几次决口,房屋无存,田园被淹,再加上瘟疫疾病流行和战乱此地人烟稀少,種邑被淤埋地下,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刘、党、吕、创氏在古汶水河东邻高地建村安寨,据汶上集村民传说:“先有创、党二家,后有草棵吕家”,可见创、党二氏迁民比较早。
据传唐朝时期此地出过凤凰,向东飞去,落在东二十里的土丘之上,穜邑由此又称凤凰寨。宋朝时期,刘、党、吕、创氏在此驿道路边起初做买水、开饭馆的小买卖,几家非常和睦友好,后来人多财旺,都便定居此地。有某年春季的一天,从南方来了一位白须长者,风水大师,道家仙人,在这里路过吃饭喝水休息,他站起来左看看右盼盼,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来回走动一番,边哈哈大笑曰:“好地方,真是风水宝地也”,吃饭的、过路的等众人均围了过来询问:“请问长者此地风水怎般好法?”,“此地乃凤凰地望也,要出娘娘皇后”,长者边言边低下头,掐指一算又曰:“此地原先叫凤凰寨,已出了四位皇后,一个朝东南飞走啦,一个向西飞去,另两个向东北飞去了。可惜呀。”,有位白面书生,年貌四十岁左右,走到长者跟前双手打揖垂拜曰:“敢问长者可愿指点一二?”,长者曰:“可以,密谈,勿让人窃闻”,说着,创老汉曰:"请到屋里上座", 同时党老汉、刘老汉、吕老汉和白面书生都进了饭馆内堂来,外地过路行人等均停留在驿道旁,极想听听,可是刘、党、吕、创四位老汉不让进来。到了内堂上房,创老汉吩咐倒水、上菜、上酒,白面书生忙到 水让菜倒酒,酒过三巡,长者曰:“之所以说此地出过凤凰,是凤凰娘娘风水宝地,因此地型为凤凰地望,凤凰的头部位于东南,尾部居北方,翅膀居西方,腿居于东方。秦朝时期吕后,汉朝时期的戚氏皇后······,都是此地出来的凤凰,均飞走了。西部为陶地,号天下之中,尧舜之帝都,汉高祖刘邦在陶丘登基称帝,能成帝王之地理附近有凤凰地望才能出皇后娘娘,你们说我言之有理否?”,“长者言之极是”,几个人一起答道,“如何不让凤凰飞走呢?”,长者曰:“你们要想不让凤凰飞走,要在东南凤凰头部盖上庙宇,眼部打两眼井,脖部盖上大阁,尾部建上大阁和庙,腿部盖上阁和庙,翅膀处建造庙和阁楼,在心脏部建上阁,凤凰就飞不走了。”,“那如何建法,建于何处”,长者曰:“过夜后,天临明时,我领你们去点盖庙、阁地点,你们可千万勿与别人言。”,眼看到了天黑,几个人让长者吃吧晚饭,找了一间上等床铺客房休息。第二天蒙蒙亮,白须长者领着他们几人指点庙阁建造地点,并让白面书生一一做了记录,且画了图,长者在此又停留几日,大伙热情款待,并送盘缠银两,老长者回南方去了。等长者走后,他们几人商议,不准外言,白面书生家庭有钱富有可赞助银两建造,并允许白面书生家庭及亲戚过来经商居住。时过不久,他们几人不分昼夜,辛勤奔劳,选石划材,鸠工命匠,历经数月,五阁四庙乃成。后来他们几人的好友相继迁入经商,一时商贾云集,名声远震,各姓有三十种之多,但人们只知在汶水河上游有个集寨,却未知凤凰寨,久而久之,其名称就演变成汶上集了。
明崇祯年间汶上集上空有声如雷,随之陨石降落,状如石磙,集寨里一些老年人说:“上苍落石,此乃天象,我们这里是凤凰地,快出凤凰娘娘啦”,没过几年,此地域洪水到临,五阁四庙被毁,有人起义,明王朝灭亡,但这里没出皇后娘娘,人们都怨大水不该把庙阁冲毁,于是又重新修建,不知修过多少次。从清朝到民国至现在周围各村的人也只知汶上集有五阁四庙,却不知该集原先叫过凤凰寨,但汶上集街里的老年人至今仍还传说着凤凰寨的故事。
五阁四庙清末至建国初期犹存,据老年人回忆和传说,五阁分别为:南大阁(又称南海大士阁,南门阁)、北大阁(又称泰山老母阁,北门阁)、东阁(又称汶峰阁)、西阁(又称白玉奶奶阁,庚辛阁)与中心阁(又称大槐阁,大钟阁)。四庙为:南庙(又称南堂庙,菩萨庙)、北庙(又称玉皇庙)、东庙(又称关公庙,闫家地庙)与西庙(原先称山门教房,后称真武庙,还称玄武大帝庙)。东阁、西阁毁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其他阁庙建国初期犹存。1950年春天,人们把南大阁、北大阁、中心阁、南庙、北庙与东庙扒掉建汶上集完小,西庙因当仓库得以保留,1983年成武县文物普查时,被列为县级文物进行了保护。南大阁 、南庙遗址今位于木料市场街中间偏东和南头处;东阁、东庙遗址今位于木料市街北,定丰路上,东庙在集头,东阁可西偏南处;北大阁、北庙遗址今位于永茂街水塔处和八中西南公路附近;西阁、西庙遗址位于羊市街北头和中部许。中心阁遗址位于今汶上集汽车站东,定丰路与永茂街交叉处,古时此街向南不通,东西通到集头,向北通大道、北阁,至北庙西边处。向东通200米许再向南拐弯通南大阁,南庙,大官路,街道都有些弯度。除北庙在寨外,其他阁楼与庙均在寨里。
阁庙的建筑:南大阁为高13米,长12米、宽12米的单脊三间蓝砖两层阁楼,底层有一跨度5米,高5米的大圈门,南北相通,门正对官路,木门又高又宽;北大阁为高15米,长13米,宽13米的双层脊蓝砖两层阁楼;东阁、西阁长宽均为5米,高10米许单间单脊两层蓝砖阁楼;中心阁长宽都为5米、高8米许的单间单脊双层蓝砖阁楼。所有的楼阁均有楼梯和走廊明柱,在中心阁附近并立一高3米许的大石碑和生长一棵两人都楼不过来的大槐树。东庙、西庙、南庙、北庙均为高6米、长10米、宽5米的三间明柱蓝砖瓦正房,在南庙东南和西南处有两眼井(传说,这两眼井是凤凰眼),故此,现在汶上集村的老人仍有“一碑两眼井一槐罩三街”之说。据老年人讲:“中心阁处的大槐树正好长在三叉街口,大槐树旁有钟台,钟台上有一粗木立柱,木柱上顶着个2米许的大钟,钟旁有一碑楼,大种响起来,方圆五里的村子都能听见,解放初期犹存”。阁庙五脊六兽,雄伟典雅,古色古香,非常壮观,古时是汶上集村寨的九大景点,有诗云:
四庙门前香袅绕,五阁楼台刀如削。
一槐能罩三道街,行人脱帽把扇摇。
碧泊荡漾叶舟飞, 驿道车马响鞭闹。
汶水河里野泽道,网破夫嫌鳜鱼跳。
阁庙神佛像:有道家和佛教两种,一庙一阁不是道家神像就是佛教神像,两种神像互不混淆,皆为木制品,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形似逼真,解放初期犹存,后被毁。宋、明、清和民国时期 ,庙阁经多次修建。真武庙在宋代有刘氏几人重修,明万历年间又有人重修,两次重修碣石犹存。 五阁四庙处清末时期均还有碑刻和碑楼,1958年挖党楼水库时,许多石碑被杂碎拉走,在汶上集东南杨楼村处,用于建水涵洞。
各个庙宇和阁楼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如《南堂庙的传说》、《南门阁的传说》、《关公庙的传说》等。《南堂庙的传说》:据牛氏老人传讲,牛氏先祖自明朝迁入汶上集居住后,在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有位贫穷人家的青年名叫牛玉田,玉田兄弟三人,居长,经常挨饿,于是他从小就立下誓言,相当一位大财主,拥有一顷地,摆脱贫穷,让父母和弟弟吃饱饭。于是,他坚持每天都去南堂庙上香敬拜神灵,诚心祈祷,并许下诺言,若神灵保佑他拥有一倾地,他就给神灵翻盖庙宇,后来他果然拥有了一倾地,成了财主,在清宣统年间,就为神灵翻建了庙宇,他任总会首,并由岳喜起(又名岳赓臣)、樊军撰文,立石纪念。
1911年,民国时期汶上集属山东济宁道成武所辖二十三集之一,归平累社。1935年属成武县第五区。1944年属巨野县管辖。1947年属巨南县,并在汶上集设区,1949年8月巨南县撤销,汶上集区划归成武县第六区。1950年,在该集设平原省成武县汶上集乡。1953年属山东省菏泽专署成武县第六区,驻地汶上集,辖17个乡。1958年秋,在该集设成武县七一(汶上集)人民公社,辖35个大队,74个自然村。1962年初至1978年底,汶上集是成武县10处公社之一。1979年初新增设宝峰公社,将汶上集公社的燕庄、邱海、孙庄、丁楼四个村划出。1981年12月所有公社分别改为乡或镇,并增设徐庄乡,把原汶上集公社的水路店、徐庄等15个大队,24个自然村划归徐庄乡。1988年5月,徐庄乡撤销,又并入汶上集镇,大队改为行政村。汶上集村成为汶东、汶西两个行政村。2000年3月汶上集镇被山东省命名新型乡镇,汶上集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汶飞街、永茂街,环城路和府前街的向继开通和铺油。2001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宝峰乡划归汶上集镇,原宝峰乡所辖40个自然村归汶上集镇管辖,至此汶上集镇所辖63个行政村,6.6万人。2007年府前街开通,2008年汶上集府前街 两旁高楼林立,至此汶上集街道已形成五纵五横的格局,是山东省菏泽市有名的明星乡镇,为巨野、定陶、成武三县交界处的系经济、文化、经贸交流中心。有诗曰:
凤凰远去庙阁残,铁戈战骑洪水寒。
汶水河畔崛新城,明星乡镇美名传。
发展经济有工业,农民增收数订单。
政通人和写太平,人杰地灵谱华篇。
種邑、凤凰寨、五阁四庙已成为历史过去, 现代汶上集人早从封建迷信中摆脱出来,汶上集已从一个不足10万平方米的古寨,发展成为占地为1000余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达2个余亿人民币的小城。如今的年轻人只知汶上集楼房鳞次栉比,路灯排排,街道宽畅,气势磅礴的汶河坊及宽敞明亮的文化体育广场,却很少人知汶上集有《名凤凰寨》等等的传说。

汶上集村位于成武县西北15公里处,系汶上集镇政府与汶东、汶西村民委员会驻地。汶上集镇北与巨野县柳林镇,西与定陶县黄店镇接壤,东与南鲁集、党集乡,南与伯乐集镇毗邻,辖63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7.3万人,11万亩耕地,辖区面积110平方公里。
汶上集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名称几度变迁的村寨,其西邻古汶水河,古时居丘岭地带。此地域在汉代以前出产一种名为“秔”(秔:异体字为粳、稉,稻的一种,茎秆较矮,叶窄深绿色,米粒粗短)的稻子和黑色穄子。据古碑记载:秦汉以前这里是皇帝出巡的蹕道。据汶上集五代从教世家出身的岳宗方老人传讲,此地古为济南通开封的驿道。古代蜿蜒的汶水河在纪河寺与傅家谭附近与古菏水相连,古菏水是济水一支流,“通京都达大邑”,水路交通极为方便,古时的汶上集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寨。唐开元时期称“種邑”,秦汉时代为秺县或秺侯国所辖,因水利条件非常优越,此地先民以“秔”为主要粮食作物,“秔”又是皇帝的贡品,種邑就成了通过古汶水河到古菏水运输物品的内地小码头。据古碣石和史料不完全记载,唐朝以前汶上集周围的村寨有卢家寨、逥戈、永户庄、嶕峣、扶刘、瓦岗寨等,这些村寨的庄名已消失不知何朝何代,早已鲜为人知。秦朝时期这里曾是秦始皇争霸天下的古战场,汶上集西1公里许有秦军将领晋茅(字涂睿)、柳自晋为表彰将士而肇建的古刹垒章遗址。隋唐以后至南宋时期由于黄河几次决口,房屋无存,田园被淹,再加上瘟疫疾病流行和战乱此地人烟稀少,種邑被淤埋地下,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刘、党、吕、创氏在古汶水河东邻高地建村安寨,据汶上集村民传说:“先有创、党二家,后有草棵吕家”,可见创、党二氏迁民比较早。
据传唐朝时期此地出过凤凰,向东飞去,落在东二十里的土丘之上,穜邑由此又称凤凰寨。宋朝时期,刘、党、吕、创氏在此驿道路边起初做买水、开饭馆的小买卖,几家非常和睦友好,后来人多财旺,都便定居此地。有某年春季的一天,从南方来了一位白须长者,风水大师,道家仙人,在这里路过吃饭喝水休息,他站起来左看看右盼盼,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来回走动一番,边哈哈大笑曰:“好地方,真是风水宝地也”,吃饭的、过路的等众人均围了过来询问:“请问长者此地风水怎般好法?”,“此地乃凤凰地望也,要出娘娘皇后”,长者边言边低下头,掐指一算又曰:“此地原先叫凤凰寨,已出了四位皇后,一个朝东南飞走啦,一个向西飞去,另两个向东北飞去了。可惜呀。”,有位白面书生,年貌四十岁左右,走到长者跟前双手打揖垂拜曰:“敢问长者可愿指点一二?”,长者曰:“可以,密谈,勿让人窃闻”,说着,创老汉曰:"请到屋里上座", 同时党老汉、刘老汉、吕老汉和白面书生都进了饭馆内堂来,外地过路行人等均停留在驿道旁,极想听听,可是刘、党、吕、创四位老汉不让进来。到了内堂上房,创老汉吩咐倒水、上菜、上酒,白面书生忙到 水让菜倒酒,酒过三巡,长者曰:“之所以说此地出过凤凰,是凤凰娘娘风水宝地,因此地型为凤凰地望,凤凰的头部位于东南,尾部居北方,翅膀居西方,腿居于东方。秦朝时期吕后,汉朝时期的戚氏皇后······,都是此地出来的凤凰,均飞走了。西部为陶地,号天下之中,尧舜之帝都,汉高祖刘邦在陶丘登基称帝,能成帝王之地理附近有凤凰地望才能出皇后娘娘,你们说我言之有理否?”,“长者言之极是”,几个人一起答道,“如何不让凤凰飞走呢?”,长者曰:“你们要想不让凤凰飞走,要在东南凤凰头部盖上庙宇,眼部打两眼井,脖部盖上大阁,尾部建上大阁和庙,腿部盖上阁和庙,翅膀处建造庙和阁楼,在心脏部建上阁,凤凰就飞不走了。”,“那如何建法,建于何处”,长者曰:“过夜后,天临明时,我领你们去点盖庙、阁地点,你们可千万勿与别人言。”,眼看到了天黑,几个人让长者吃吧晚饭,找了一间上等床铺客房休息。第二天蒙蒙亮,白须长者领着他们几人指点庙阁建造地点,并让白面书生一一做了记录,且画了图,长者在此又停留几日,大伙热情款待,并送盘缠银两,老长者回南方去了。等长者走后,他们几人商议,不准外言,白面书生家庭有钱富有可赞助银两建造,并允许白面书生家庭及亲戚过来经商居住。时过不久,他们几人不分昼夜,辛勤奔劳,选石划材,鸠工命匠,历经数月,五阁四庙乃成。后来他们几人的好友相继迁入经商,一时商贾云集,名声远震,各姓有三十种之多,但人们只知在汶水河上游有个集寨,却未知凤凰寨,久而久之,其名称就演变成汶上集了。
明崇祯年间汶上集上空有声如雷,随之陨石降落,状如石磙,集寨里一些老年人说:“上苍落石,此乃天象,我们这里是凤凰地,快出凤凰娘娘啦”,没过几年,此地域洪水到临,五阁四庙被毁,有人起义,明王朝灭亡,但这里没出皇后娘娘,人们都怨大水不该把庙阁冲毁,于是又重新修建,不知修过多少次。从清朝到民国至现在周围各村的人也只知汶上集有五阁四庙,却不知该集原先叫过凤凰寨,但汶上集街里的老年人至今仍还传说着凤凰寨的故事。
五阁四庙清末至建国初期犹存,据老年人回忆和传说,五阁分别为:南大阁(又称南海大士阁,南门阁)、北大阁(又称泰山老母阁,北门阁)、东阁(又称汶峰阁)、西阁(又称白玉奶奶阁,庚辛阁)与中心阁(又称大槐阁,大钟阁)。四庙为:南庙(又称南堂庙,菩萨庙)、北庙(又称玉皇庙)、东庙(又称关公庙,闫家地庙)与西庙(原先称山门教房,后称真武庙,还称玄武大帝庙)。东阁、西阁毁于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其他阁庙建国初期犹存。1950年春天,人们把南大阁、北大阁、中心阁、南庙、北庙与东庙扒掉建汶上集完小,西庙因当仓库得以保留,1983年成武县文物普查时,被列为县级文物进行了保护。南大阁 、南庙遗址今位于木料市场街中间偏东和南头处;东阁、东庙遗址今位于木料市街北,定丰路上,东庙在集头,东阁可西偏南处;北大阁、北庙遗址今位于永茂街水塔处和八中西南公路附近;西阁、西庙遗址位于羊市街北头和中部许。中心阁遗址位于今汶上集汽车站东,定丰路与永茂街交叉处,古时此街向南不通,东西通到集头,向北通大道、北阁,至北庙西边处。向东通200米许再向南拐弯通南大阁,南庙,大官路,街道都有些弯度。除北庙在寨外,其他阁楼与庙均在寨里。
阁庙的建筑:南大阁为高13米,长12米、宽12米的单脊三间蓝砖两层阁楼,底层有一跨度5米,高5米的大圈门,南北相通,门正对官路,木门又高又宽;北大阁为高15米,长13米,宽13米的双层脊蓝砖两层阁楼;东阁、西阁长宽均为5米,高10米许单间单脊两层蓝砖阁楼;中心阁长宽都为5米、高8米许的单间单脊双层蓝砖阁楼。所有的楼阁均有楼梯和走廊明柱,在中心阁附近并立一高3米许的大石碑和生长一棵两人都楼不过来的大槐树。东庙、西庙、南庙、北庙均为高6米、长10米、宽5米的三间明柱蓝砖瓦正房,在南庙东南和西南处有两眼井(传说,这两眼井是凤凰眼),故此,现在汶上集村的老人仍有“一碑两眼井一槐罩三街”之说。据老年人讲:“中心阁处的大槐树正好长在三叉街口,大槐树旁有钟台,钟台上有一粗木立柱,木柱上顶着个2米许的大钟,钟旁有一碑楼,大种响起来,方圆五里的村子都能听见,解放初期犹存”。阁庙五脊六兽,雄伟典雅,古色古香,非常壮观,古时是汶上集村寨的九大景点,有诗云:
四庙门前香袅绕,五阁楼台刀如削。
一槐能罩三道街,行人脱帽把扇摇。
碧泊荡漾叶舟飞, 驿道车马响鞭闹。
汶水河里野泽道,网破夫嫌鳜鱼跳。
阁庙神佛像:有道家和佛教两种,一庙一阁不是道家神像就是佛教神像,两种神像互不混淆,皆为木制品,人物刻画活灵活现,形似逼真,解放初期犹存,后被毁。宋、明、清和民国时期 ,庙阁经多次修建。真武庙在宋代有刘氏几人重修,明万历年间又有人重修,两次重修碣石犹存。 五阁四庙处清末时期均还有碑刻和碑楼,1958年挖党楼水库时,许多石碑被杂碎拉走,在汶上集东南杨楼村处,用于建水涵洞。
各个庙宇和阁楼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如《南堂庙的传说》、《南门阁的传说》、《关公庙的传说》等。《南堂庙的传说》:据牛氏老人传讲,牛氏先祖自明朝迁入汶上集居住后,在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有位贫穷人家的青年名叫牛玉田,玉田兄弟三人,居长,经常挨饿,于是他从小就立下誓言,相当一位大财主,拥有一顷地,摆脱贫穷,让父母和弟弟吃饱饭。于是,他坚持每天都去南堂庙上香敬拜神灵,诚心祈祷,并许下诺言,若神灵保佑他拥有一倾地,他就给神灵翻盖庙宇,后来他果然拥有了一倾地,成了财主,在清宣统年间,就为神灵翻建了庙宇,他任总会首,并由岳喜起(又名岳赓臣)、樊军撰文,立石纪念。
1911年,民国时期汶上集属山东济宁道成武所辖二十三集之一,归平累社。1935年属成武县第五区。1944年属巨野县管辖。1947年属巨南县,并在汶上集设区,1949年8月巨南县撤销,汶上集区划归成武县第六区。1950年,在该集设平原省成武县汶上集乡。1953年属山东省菏泽专署成武县第六区,驻地汶上集,辖17个乡。1958年秋,在该集设成武县七一(汶上集)人民公社,辖35个大队,74个自然村。1962年初至1978年底,汶上集是成武县10处公社之一。1979年初新增设宝峰公社,将汶上集公社的燕庄、邱海、孙庄、丁楼四个村划出。1981年12月所有公社分别改为乡或镇,并增设徐庄乡,把原汶上集公社的水路店、徐庄等15个大队,24个自然村划归徐庄乡。1988年5月,徐庄乡撤销,又并入汶上集镇,大队改为行政村。汶上集村成为汶东、汶西两个行政村。2000年3月汶上集镇被山东省命名新型乡镇,汶上集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汶飞街、永茂街,环城路和府前街的向继开通和铺油。2001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宝峰乡划归汶上集镇,原宝峰乡所辖40个自然村归汶上集镇管辖,至此汶上集镇所辖63个行政村,6.6万人。2007年府前街开通,2008年汶上集府前街 两旁高楼林立,至此汶上集街道已形成五纵五横的格局,是山东省菏泽市有名的明星乡镇,为巨野、定陶、成武三县交界处的系经济、文化、经贸交流中心。有诗曰:
凤凰远去庙阁残,铁戈战骑洪水寒。
汶水河畔崛新城,明星乡镇美名传。
发展经济有工业,农民增收数订单。
政通人和写太平,人杰地灵谱华篇。
種邑、凤凰寨、五阁四庙已成为历史过去, 现代汶上集人早从封建迷信中摆脱出来,汶上集已从一个不足10万平方米的古寨,发展成为占地为1000余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达2个余亿人民币的小城。如今的年轻人只知汶上集楼房鳞次栉比,路灯排排,街道宽畅,气势磅礴的汶河坊及宽敞明亮的文化体育广场,却很少人知汶上集有《名凤凰寨》等等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