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刚开始上山骑车那会,曾经用过一阵朋友送的避震坐管。这个东西吧,用了用我就发现是真的鸡肋。爬比较颠簸的坡的时候大概可以说有点作用?然而它带来的重量增加和它提供的那点减震作用哪个在实际体验中影响更大还真不好说。下坡就更不用说了,一点用也没有。这算是一个体验吧,毕竟我又没花钱
。
2.这次不是我的经历,是我朋友的。一次朋友装新车,他花了1000多购买了一支国产杂牌29筒轴100行程前叉,只为1400的重量。结果自然是十分喜人的。车子垂直地面摆放,从任意一只把套处竖直向下发力,即可观察到把横绕把立方向的转动。当天朋友就把这支前叉挂到了某鱼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相对高性价比的产品确实存在,但太离谱的肯定不彳亍。
3.我感觉对一些规格有所了解还是不错的。这个规格包括各家通用的各种规格,例如开档,五通,头管的规格。能再了解些与性能关系同样密切的数据就更好了,例如车架更缓的/更陡的角度,更长/短的前伸量或是各种避振器的原理等。这可以让我们建立一套比较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帮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市场里进行更合理的筛选,尤其是在我们准备自己组车时。我个人挺喜欢看看车架几何。不少爱好者对车架性能的评估比较片面,而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学习更多关于车架的芝士还是让我挺爽的
。

2.这次不是我的经历,是我朋友的。一次朋友装新车,他花了1000多购买了一支国产杂牌29筒轴100行程前叉,只为1400的重量。结果自然是十分喜人的。车子垂直地面摆放,从任意一只把套处竖直向下发力,即可观察到把横绕把立方向的转动。当天朋友就把这支前叉挂到了某鱼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花多少钱办多少事,相对高性价比的产品确实存在,但太离谱的肯定不彳亍。
3.我感觉对一些规格有所了解还是不错的。这个规格包括各家通用的各种规格,例如开档,五通,头管的规格。能再了解些与性能关系同样密切的数据就更好了,例如车架更缓的/更陡的角度,更长/短的前伸量或是各种避振器的原理等。这可以让我们建立一套比较客观、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帮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市场里进行更合理的筛选,尤其是在我们准备自己组车时。我个人挺喜欢看看车架几何。不少爱好者对车架性能的评估比较片面,而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学习更多关于车架的芝士还是让我挺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