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夏天,我在驻邯郸武安山区的81师炮兵团服役。一天夜里,我突然梦见母亲去世。悚然惊醒,我的泪水已经湿透枕巾。我是无神论者,但我确信此梦是冥冥之中母子间的心灵感应。未至中午,通讯员给我送来“母病故速归”的《电报》。噩耗传来,我痛彻肺腑,万念俱灰,从心底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等我悲悲怆怆、急如星火地赶到家中,在三弟和四弟的操办下,老母亲的遗体已经“入土为安”了。
最疼我的是母亲,最爱我的是母亲,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也是母亲。母亲过早地丢下我们驾鹤西去,给我留下了魂牵梦绕的、从未停止过的思念。
逝者如斯,倏然间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五十个年头了。五十年来,每到母亲的忌日,我的心情总是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而沉重起来。为了寄托游子缅怀母亲的情思,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写上一篇文字纪念她老人家。特别是时兴“母亲节”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在《我的空间》或家乡的几个《贴吧》上发表一些纪念母亲的文字(附注)。作为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也只有发了纪念老母的文字,我的心情才能慢慢平复下来。
一、身世凄凉,孤苦无依
算来母亲是1910年生人。外祖母几乎生下母亲就去世了。母亲是外祖母留下的唯一的孩子。外祖母去世后,母亲失去了最疼爱她的人。之后不久,外祖父便把他这个女儿寄养在自己的弟弟家中,他只身跑到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谋事,并在那里续弦,再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母亲在孤寒与凄苦中度过了自己的幼年和童年。
听母亲说,我们姥姥家是宁河捷道沽。可能是不愿触动痛处,我从未听到母亲谈及自己的娘家,因而对母亲的身世、对母亲生身父母的情况,我们鲜有了解。在母亲看来,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尽管外祖父狠心抛下自己的弱女浪迹天涯,且至死也未回过老家,但在我们面前,母亲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父亲。我小的时侯,每到清明,母亲要总让我们到野外祭奠外祖父。因为不在被祭者家的坟地,烧纸钱之前必须写上先人的名字,我们这才从母亲那里知道,外祖父名讳为刘恩来。
母亲曾对我们说过,外祖父的家族颇有点文化底蕴。大概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虽然没念过书,但
知道的戏剧故事和历史故事很多,她经常给我们讲《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的历史故事和包公
智断颜查散等戏剧故事。我们小的时候,她讲过的孔子及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治学故事以及子路和
颜回坎坷求学故事,至今在我心中仍有很深的印象。
我们的一位堂大舅刘占川在太原铁路局工作,他还有个弟弟刘占芳在内蒙集宁市建筑公司供职,他们都是专业技术干部。哥哥曾经与他们有过通信往来,从而我知道堂大舅家住“太原铁路宿舍325号”。这位堂大舅的父亲是母亲的老叔,也就是曾经抚养过我们母亲的“老姥爷”。1968年我去太原搞外调,应母亲的嘱咐,下火车后我跑到敦化坊铁路宿舍去打听刘占川。事有凑巧,跑到偌大的铁路宿舍随便询问一户人家,这家的隔壁竟是我要找寻的325号堂大舅家。见我千里迢迢跑来,首次见面的大舅喜出望外,硬是留我住了好几天。这位堂大舅小母亲十几岁,母亲出阁前他还不谙世事,自然说不清我们母亲在娘家的这段历史。
我小的时侯,老姥爷有时来探望母亲,母亲显得格外高兴。当时的老姥爷已经年过花甲,他身体单薄,文质彬彬,衣着衣着整洁得体,看上很像个教书先生。由于母亲身孤,且幼年是由自己的老叔抚养成人,因而她视老姥爷为父辈骨肉亲人。老姥爷到了我们家只是简单地喝点酒,基本上不吃饭。每当老姥爷登门,母亲一定让我出去给老人打点好酒来。
哥哥曾经对我们说过,外祖父在满洲里的家庭人丁兴旺,境况挺不错。至于母亲还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只有几次去过那里的哥哥知道。
(待续)
最疼我的是母亲,最爱我的是母亲,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也是母亲。母亲过早地丢下我们驾鹤西去,给我留下了魂牵梦绕的、从未停止过的思念。
逝者如斯,倏然间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五十个年头了。五十年来,每到母亲的忌日,我的心情总是随着这个日子的临近而沉重起来。为了寄托游子缅怀母亲的情思,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写上一篇文字纪念她老人家。特别是时兴“母亲节”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在《我的空间》或家乡的几个《贴吧》上发表一些纪念母亲的文字(附注)。作为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也只有发了纪念老母的文字,我的心情才能慢慢平复下来。
一、身世凄凉,孤苦无依
算来母亲是1910年生人。外祖母几乎生下母亲就去世了。母亲是外祖母留下的唯一的孩子。外祖母去世后,母亲失去了最疼爱她的人。之后不久,外祖父便把他这个女儿寄养在自己的弟弟家中,他只身跑到中俄边境城市满洲里谋事,并在那里续弦,再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母亲在孤寒与凄苦中度过了自己的幼年和童年。
听母亲说,我们姥姥家是宁河捷道沽。可能是不愿触动痛处,我从未听到母亲谈及自己的娘家,因而对母亲的身世、对母亲生身父母的情况,我们鲜有了解。在母亲看来,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尽管外祖父狠心抛下自己的弱女浪迹天涯,且至死也未回过老家,但在我们面前,母亲从来没有埋怨过自己的父亲。我小的时侯,每到清明,母亲要总让我们到野外祭奠外祖父。因为不在被祭者家的坟地,烧纸钱之前必须写上先人的名字,我们这才从母亲那里知道,外祖父名讳为刘恩来。
母亲曾对我们说过,外祖父的家族颇有点文化底蕴。大概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虽然没念过书,但
知道的戏剧故事和历史故事很多,她经常给我们讲《杨家将》、《岳家将》、《呼家将》的历史故事和包公
智断颜查散等戏剧故事。我们小的时候,她讲过的孔子及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治学故事以及子路和
颜回坎坷求学故事,至今在我心中仍有很深的印象。
我们的一位堂大舅刘占川在太原铁路局工作,他还有个弟弟刘占芳在内蒙集宁市建筑公司供职,他们都是专业技术干部。哥哥曾经与他们有过通信往来,从而我知道堂大舅家住“太原铁路宿舍325号”。这位堂大舅的父亲是母亲的老叔,也就是曾经抚养过我们母亲的“老姥爷”。1968年我去太原搞外调,应母亲的嘱咐,下火车后我跑到敦化坊铁路宿舍去打听刘占川。事有凑巧,跑到偌大的铁路宿舍随便询问一户人家,这家的隔壁竟是我要找寻的325号堂大舅家。见我千里迢迢跑来,首次见面的大舅喜出望外,硬是留我住了好几天。这位堂大舅小母亲十几岁,母亲出阁前他还不谙世事,自然说不清我们母亲在娘家的这段历史。
我小的时侯,老姥爷有时来探望母亲,母亲显得格外高兴。当时的老姥爷已经年过花甲,他身体单薄,文质彬彬,衣着衣着整洁得体,看上很像个教书先生。由于母亲身孤,且幼年是由自己的老叔抚养成人,因而她视老姥爷为父辈骨肉亲人。老姥爷到了我们家只是简单地喝点酒,基本上不吃饭。每当老姥爷登门,母亲一定让我出去给老人打点好酒来。
哥哥曾经对我们说过,外祖父在满洲里的家庭人丁兴旺,境况挺不错。至于母亲还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只有几次去过那里的哥哥知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