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 范 长 存
——纪念母亲去世五十周年
(接上)
三、宇量宏厚,待人以德
母亲宇量宏厚,为人和善诚恳,在村里广为称道,无论是陈氏本家还是街坊邻居,她与之相处得都很融洽,在村里有着很强的亲和力。母亲对我说过,人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光盯着眼前那点东西。她常给我们讲“吃亏长在、吃亏是福”的道理,告戒我们千万不要把钱和东西看得太重。1965年我外出工作前,母亲反复叮嘱我说:“在同工友们相处时,宁可在钱和物上吃亏,也不能让人(人格)吃亏”。她还告戒我说,人和人情比什么都重要,那些爱财如命的人,那些不顾一切地为自己盘算的人是没出息的,他们早晚要吃亏。
在旧时的农村,女人之间比男人之间的矛盾更多,针尖对麦芒的纷争常有鲜见。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同谁家闹过什么别扭,更没见过她同谁发生过什么口角与纷争。五十年代,我们这个前后相通的大院子里共住了三户人家。虽然没有有什么大的利益冲突,但大院里七八个顽皮的孩子,再加上六七个成人,也难免会闹出一些碎小的别扭。母亲恪守吃亏让人的信条,她以诚待人,并时时处处严加管束我们,主动地化解不少矛盾,邻里之间几十年来相安无事。
母亲不赞成那些娇惯孩子的家长,也看不惯某些“护犊子”家长。母亲从来没有宠过我们,她一直认为,过于溺爱、袒护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我小时候淘气出了圈,经常同别的孩子打架。因为打架时我占了人家的便宜,不时有吃了亏的孩子哭着、骂着堵住我家的门口,有的大人还带着孩子找上门来理论。这些事给母亲惹了不少麻烦。母亲从来不支持我们在外边动手打架。小的时侯我很害怕母亲。我每次同别的孩子打架,无论是有理没理、无论是吃亏占便宜,不问青红皂白,回家后我都少不了受到母亲的一番数落,有时甚至还要挨上几巴掌。
母亲乐施向善,很有同情心。在同邻里乡亲们相处时,母亲总是主张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我们家多年来一直比较殷实,直到“瓜菜代”之前都是衣食无虞的人家。早年间,乡邻间相互求借粮米等互通有无的事司空见惯,常见有人到我们家求借东西。我亲眼所见,对上门求借的乡亲,母亲总是乐呵呵地爽快答应。当时居家计量粮米的工具是“升”。对前来求借粮米的乡亲,母亲用升量满之后,一定要冒出一点才让走。对那些忘记偿还或一时无力偿还粮米的乡亲,怕人家难堪,母亲从来不去讨还。
母亲主张以德报怨,她比我们,比村里的很多人都看得开事情。一年冬天,我们家堂屋的大铜壶不知被哪个“三只手”给“顺”走了。这把大铜壶使用了多年,从壶把到壶身磨得锃光瓦亮,谁见了谁喜欢。母亲非常珍惜这把大铜壶,将之视为传家宝。丢了烧水用的家伙,***我们更心疼、更着急。为惩治小偷,旧时人们想出一种迷信的报复手段:即捏一个小小的面人,以之作为意念中的偷壶贼,失主每天用钢针狠狠地扎这个小面人,扎过一百天之后,那个不为人知的偷壶人就会周身溃烂流血而死。据说这一招还挺灵验。有个同我家关系不错的邻居跑来向母亲“传授”了这个办法。我们认为这是个好主意,都主张用这个办法去惩治那个偷壶的家伙。面对邻居的一番好意,尽管母亲也一定憎恶这个偷壶的人,但她还是平静地说:“不就是一把铜壶吗?谁使不是使呀!”雍容大度的母亲最终也没按邻居所说的办法去做。母亲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关系坚信不移。事后,她认真地对我们说:那个偷壶的人早晚要遭到报应。
(待续)
——纪念母亲去世五十周年
(接上)
三、宇量宏厚,待人以德
母亲宇量宏厚,为人和善诚恳,在村里广为称道,无论是陈氏本家还是街坊邻居,她与之相处得都很融洽,在村里有着很强的亲和力。母亲对我说过,人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光盯着眼前那点东西。她常给我们讲“吃亏长在、吃亏是福”的道理,告戒我们千万不要把钱和东西看得太重。1965年我外出工作前,母亲反复叮嘱我说:“在同工友们相处时,宁可在钱和物上吃亏,也不能让人(人格)吃亏”。她还告戒我说,人和人情比什么都重要,那些爱财如命的人,那些不顾一切地为自己盘算的人是没出息的,他们早晚要吃亏。
在旧时的农村,女人之间比男人之间的矛盾更多,针尖对麦芒的纷争常有鲜见。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来没有同谁家闹过什么别扭,更没见过她同谁发生过什么口角与纷争。五十年代,我们这个前后相通的大院子里共住了三户人家。虽然没有有什么大的利益冲突,但大院里七八个顽皮的孩子,再加上六七个成人,也难免会闹出一些碎小的别扭。母亲恪守吃亏让人的信条,她以诚待人,并时时处处严加管束我们,主动地化解不少矛盾,邻里之间几十年来相安无事。
母亲不赞成那些娇惯孩子的家长,也看不惯某些“护犊子”家长。母亲从来没有宠过我们,她一直认为,过于溺爱、袒护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我小时候淘气出了圈,经常同别的孩子打架。因为打架时我占了人家的便宜,不时有吃了亏的孩子哭着、骂着堵住我家的门口,有的大人还带着孩子找上门来理论。这些事给母亲惹了不少麻烦。母亲从来不支持我们在外边动手打架。小的时侯我很害怕母亲。我每次同别的孩子打架,无论是有理没理、无论是吃亏占便宜,不问青红皂白,回家后我都少不了受到母亲的一番数落,有时甚至还要挨上几巴掌。
母亲乐施向善,很有同情心。在同邻里乡亲们相处时,母亲总是主张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我们家多年来一直比较殷实,直到“瓜菜代”之前都是衣食无虞的人家。早年间,乡邻间相互求借粮米等互通有无的事司空见惯,常见有人到我们家求借东西。我亲眼所见,对上门求借的乡亲,母亲总是乐呵呵地爽快答应。当时居家计量粮米的工具是“升”。对前来求借粮米的乡亲,母亲用升量满之后,一定要冒出一点才让走。对那些忘记偿还或一时无力偿还粮米的乡亲,怕人家难堪,母亲从来不去讨还。
母亲主张以德报怨,她比我们,比村里的很多人都看得开事情。一年冬天,我们家堂屋的大铜壶不知被哪个“三只手”给“顺”走了。这把大铜壶使用了多年,从壶把到壶身磨得锃光瓦亮,谁见了谁喜欢。母亲非常珍惜这把大铜壶,将之视为传家宝。丢了烧水用的家伙,***我们更心疼、更着急。为惩治小偷,旧时人们想出一种迷信的报复手段:即捏一个小小的面人,以之作为意念中的偷壶贼,失主每天用钢针狠狠地扎这个小面人,扎过一百天之后,那个不为人知的偷壶人就会周身溃烂流血而死。据说这一招还挺灵验。有个同我家关系不错的邻居跑来向母亲“传授”了这个办法。我们认为这是个好主意,都主张用这个办法去惩治那个偷壶的家伙。面对邻居的一番好意,尽管母亲也一定憎恶这个偷壶的人,但她还是平静地说:“不就是一把铜壶吗?谁使不是使呀!”雍容大度的母亲最终也没按邻居所说的办法去做。母亲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关系坚信不移。事后,她认真地对我们说:那个偷壶的人早晚要遭到报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