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宫之殇
——江西商业精神的沦丧
这,是一省之人几近集体遗忘了的记忆。
友人自驾车去贵州旅游,给我发来短信,说在贵州黔南的一个小县的山村里,居然发现了我们江西的清代商会会馆。
友人有点少见多怪了。明清时期,“江西会馆”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流传到了东南亚。彼时,不管是叫“江西会馆”、“江西庙”、还是叫“江西同乡馆”、“豫章会馆”,都可以冠之以一个统一的名称:万寿宫。
遍布国内外的万寿宫,串起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网络。
江右商帮,一个已经不太能为国人所记起的名字,但却是中国第一个形成全国性规模的商帮。在江西商人吞吐全国的时候,后来称雄一时的晋商、徽商都还藉藉无名。那个时候,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江西人的身影。正所谓“无江西商人不成市场”。
只不过,从明朝中晚期开始,江西没落了,江右商帮衰败了,江西的商业精神也随之被尘封。
一
“福赐江天,烧炷香再去;财源西岭,祈富贵当来。”贵州黔南自治州贵定县新西村,一座万寿宫于此屹立。友人抄下了牌楼的楹联,联文采用联技“肩”格嵌入了“江西”二字,揭示着这座万寿宫的渊源。
万寿宫是江西商人设立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之地,供同乡往来中转、歇息、聚散的场所。遍布国内外的万寿宫,纪念的是同一个江西人:许逊。
许逊,字敬之,江西南昌县人。西晋太康年间曾出任四川旌阳(后为表彰许逊的贡献,旌阳被改名为德阳)县令,所以,许逊也被称为许旌阳。许逊精于水利、医术,居官清廉。许逊治理旌阳十年,当时流传的民谣说:“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
许逊至今仍活在四川人的心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万寿宫1300多座,仅四川一省就有300多座,仅次于万寿宫的发源地江西而居第二。成都洛带万寿宫,是目前国内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江西会馆之一,也是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古装剧拍摄基地。
如果只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许逊很难赢得海内外江西人的共同拥戴。许逊成为江西人心目中的“神”——许真君(许仙),关键在其辞官之后。
在旌阳当了十年县令,许逊辞官回乡。适逢江西和两湖各县洪水为患,许逊挺身而出,不辞劳苦,带领乡民四处治水,不仅治理了水患,更用其精湛的医术,灭除了瘟疫。
斩蛟除孽,降伏洪水;灭瘟除疫,治病救人。当这二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他也就成了百姓眼中的“神仙”,是“福主”。传说,许逊在136岁时得道成仙,“举家四十余口,拔宅飞升”,连家养禽畜都一并带去了。
有了神话色彩,如果再添上人格魅力,遥远的神仙立即变得亲近起来。真正确立许逊在江西人心目中地位的,是许逊的人格。许逊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创立了“净明道”,倡导“孝、悌、忠、信”,并以此教化乡里。这四字真言,后来也成了江右商帮的精神内核。
当江西商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时,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能把江西商人组织起来,团结协力、互帮互助的网络。于是,各地的江西会馆应运而生。在一个以乡籍为纽带结成的松散的商业联盟里,除了共同的利益关系,最重要的团结手段就是精神力量。
而充满人格魅力的同乡先贤,往往会被拔高、神化,充当这个网络的精神领袖和保护神。例如,在江右商帮之后兴起的晋商,就把山西人关羽上升为神(关圣帝君),以关公的忠、信精神统领晋商。
——江西商业精神的沦丧
这,是一省之人几近集体遗忘了的记忆。
友人自驾车去贵州旅游,给我发来短信,说在贵州黔南的一个小县的山村里,居然发现了我们江西的清代商会会馆。
友人有点少见多怪了。明清时期,“江西会馆”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流传到了东南亚。彼时,不管是叫“江西会馆”、“江西庙”、还是叫“江西同乡馆”、“豫章会馆”,都可以冠之以一个统一的名称:万寿宫。
遍布国内外的万寿宫,串起的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网络。
江右商帮,一个已经不太能为国人所记起的名字,但却是中国第一个形成全国性规模的商帮。在江西商人吞吐全国的时候,后来称雄一时的晋商、徽商都还藉藉无名。那个时候,只要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江西人的身影。正所谓“无江西商人不成市场”。
只不过,从明朝中晚期开始,江西没落了,江右商帮衰败了,江西的商业精神也随之被尘封。
一
“福赐江天,烧炷香再去;财源西岭,祈富贵当来。”贵州黔南自治州贵定县新西村,一座万寿宫于此屹立。友人抄下了牌楼的楹联,联文采用联技“肩”格嵌入了“江西”二字,揭示着这座万寿宫的渊源。
万寿宫是江西商人设立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之地,供同乡往来中转、歇息、聚散的场所。遍布国内外的万寿宫,纪念的是同一个江西人:许逊。
许逊,字敬之,江西南昌县人。西晋太康年间曾出任四川旌阳(后为表彰许逊的贡献,旌阳被改名为德阳)县令,所以,许逊也被称为许旌阳。许逊精于水利、医术,居官清廉。许逊治理旌阳十年,当时流传的民谣说:“人无盗窃,吏无奸欺;我君活人,病无能为。”
许逊至今仍活在四川人的心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存万寿宫1300多座,仅四川一省就有300多座,仅次于万寿宫的发源地江西而居第二。成都洛带万寿宫,是目前国内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江西会馆之一,也是成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古装剧拍摄基地。
如果只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许逊很难赢得海内外江西人的共同拥戴。许逊成为江西人心目中的“神”——许真君(许仙),关键在其辞官之后。
在旌阳当了十年县令,许逊辞官回乡。适逢江西和两湖各县洪水为患,许逊挺身而出,不辞劳苦,带领乡民四处治水,不仅治理了水患,更用其精湛的医术,灭除了瘟疫。
斩蛟除孽,降伏洪水;灭瘟除疫,治病救人。当这二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时,他也就成了百姓眼中的“神仙”,是“福主”。传说,许逊在136岁时得道成仙,“举家四十余口,拔宅飞升”,连家养禽畜都一并带去了。
有了神话色彩,如果再添上人格魅力,遥远的神仙立即变得亲近起来。真正确立许逊在江西人心目中地位的,是许逊的人格。许逊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创立了“净明道”,倡导“孝、悌、忠、信”,并以此教化乡里。这四字真言,后来也成了江右商帮的精神内核。
当江西商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时,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能把江西商人组织起来,团结协力、互帮互助的网络。于是,各地的江西会馆应运而生。在一个以乡籍为纽带结成的松散的商业联盟里,除了共同的利益关系,最重要的团结手段就是精神力量。
而充满人格魅力的同乡先贤,往往会被拔高、神化,充当这个网络的精神领袖和保护神。例如,在江右商帮之后兴起的晋商,就把山西人关羽上升为神(关圣帝君),以关公的忠、信精神统领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