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又在《宋书谢灵运传论》写道“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9)这才是其提出格律诗“四声八病”的原因,其目的是为了使文字八音协畅便于传唱体现声律之美。
隋陆法言作《切韵》其自云:“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10),可见古代韵书和现在的《中华新韵》一样是“国标”。陆法言之后,唐、宋朝廷对《切韵》进行了官方修订,唐孙愐刊校《切韵》后称《唐韵》宋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改为《大宋重脩广韵》,可见《广韵》《唐韵》都是《切韵》的完善和赓续。
《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五卷,共计二百零六韵。唐徐景安《乐书》:“以上平为宫,下平为商,去声为羽,入声为角,上声为徵声”(书今佚,出王应麟《玉海》)王应麟《小学绀珠》亦“上平为宫,下平为商,上为徵,去为羽,入为角”(11)。《朱子语类》”如宫、商、角、徵、羽,固是就喉、舌、唇、齿上分,他便道只此便了,元不知道喉、舌、唇、齿上亦各自有宫、商、角、徵、羽。何者?盖自有个疾徐高下”(12)。
我国古人为使诗歌演唱时音韵协和,首先对文字声韵依清浊、轻重进行了分类,进而对应宫商角徵羽,谱曲时还需要根据音韵的重浊、清轻、急出、缓出,依据相生关系进行“移宫换徵”“移商换羽”“引商克羽”以及“阳律阳唱,阴吕阴和”进行“度曲”。逐渐形成了我国独有的谱曲、度曲体系,才有了耀世的中华音韵之美。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