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入hifi,显然还是想追求听到更多更真的音乐内容。这个追求的过程,难免会产生各种争论。大到典型的“模拟声”和“数码声”之争,小到比如圈、铁之争。很多时候似乎都是在争论到底是“听感”重要还是“素质”重要。其实我觉得这是走入了误区,两者相辅相成才更恰当。
首先,并不是强音或线条越突出,素质或者说解析就越高。还要能体现出较为丰富的泛音和弱音细节,从而还原一个完整的音乐空间和情绪氛围。不然只能让声音平面单薄,甚至带来听感上的失真。在不大量丢失信息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细致的刻画能力,才是素质的真正提升。
然后,好听感也不在于柔化线条或打磨棱角,而是建立在正确相位基础上的,对信息量的合理重现。相位准确一致,才可能有舒展有致的三频分布;合理把控信息和密度,才有真正自然从容的宽松感。所谓的“hufi”并不是正确的泛音和氛围,而是把强音弱音混杂在了一起,反而降低了表现力。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c85a5be7009c93d07f20effaf3cf8bb/2b2a35fae6cd7b896bc3d533182442a7d8330e85.jpg?tbpicau=2025-02-28-05_9f0bb2f0fda734857f3dfa2cb9380fe0)
首先,并不是强音或线条越突出,素质或者说解析就越高。还要能体现出较为丰富的泛音和弱音细节,从而还原一个完整的音乐空间和情绪氛围。不然只能让声音平面单薄,甚至带来听感上的失真。在不大量丢失信息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细致的刻画能力,才是素质的真正提升。
然后,好听感也不在于柔化线条或打磨棱角,而是建立在正确相位基础上的,对信息量的合理重现。相位准确一致,才可能有舒展有致的三频分布;合理把控信息和密度,才有真正自然从容的宽松感。所谓的“hufi”并不是正确的泛音和氛围,而是把强音弱音混杂在了一起,反而降低了表现力。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c85a5be7009c93d07f20effaf3cf8bb/2b2a35fae6cd7b896bc3d533182442a7d8330e85.jpg?tbpicau=2025-02-28-05_9f0bb2f0fda734857f3dfa2cb9380f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