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皇十子讳明羨,婕妤沈氏所出,有谋略,怀大志,习兵法、谋略,性沉稳寡言,有君子风。
昭宁十六年九月,在朝立军令状与正一品镇国将军卢屿讨伐东瀛,颇得武将所敬,敬之如主,视如手足。
先时,有朝臣奏请十皇子随军,帝不纳,流言分为二:其一日荣王方死,帝惜骨肉,不忍重蹈覆辙;其二日帝重皇九子,不愿使其功盖之。
十一月,十皇子至军中令斩不肖、不法、不服军令数人,以儆效尤。
其内多赵、秦二氏子弟,因以虽有实证凿凿,亦有言官劾其藐视皇权、跋扈之举,帝却不示意下,京中遂生流言。
昭宁十七年正月,以计谋退东瀛军船,断之粮道,后斩东瀛主帅,斩首悬城门以示众,东瀛失主力,军心涣散,溃散而逃,乘胜追击歼灭东瀛军二十一万余众。
月末,东瀛举国降。
三月,东瀛愿为附属国逢年进贡,时柔然送六公主和亲九皇子,东瀛亦遣使送长公主来朝请和亲以示亲善,帝纳内侍言以东瀛公主为皇九子侧妃以为羞辱,自始风评愈下,与皇十子相恶,常行构陷之事。
月末,皇十子班师回朝,百姓出城相迎,威望大涨,帝因谗言故愈忌惮。
五月,皇十子封肃王,设府宫外,而常出入宫中侍母左右,其母遣之,竟不去,遂有孝名。
十月,帝疾,肃王与豫王共侍汤药于榻前,时帝神志迷离恍惚,不能辨人。
肃王性沉谨敦厚不善言,所行皆不语。
而豫王善巧言,每行事必言于左右,故及帝痊愈,则闻豫王行孝榻前,而鲜知肃王所行,又思所谓肃王“势盛”事,颇不悦,自此多偏豫王,常召侍立左右,以其善言爱之,肃王亦不辩。
昭宁十八年正月,肃王随帝祭天下。
天有五彩云瑞象,众皆日吉,而帝疾又犯,故有言为新主之兆。
四月,使豫王、肃王摄政,因政见不相融常有争端,遂分两派,分庭抗礼。
昭宁十九年二月,先皇后丧期满,大封六宫,肃王母沈婕妤擢贵妃。
四月,豫王母庄夫人册皇后,共议为豫王、肃王纳妃,广选天下有德貌女为妃妾。
月末, 立谢氏为肃王妃, 册胡氏为庶妃。
六月,庶妃胡氏有妊。
谢王妃怀妒,荐美人周氏与肃王为侍妾,颇有宠,胡氏恶之。
九月,帝以沈氏女赐肃王为侧妃,与王妃交善,终日谈诗论画,肃王善之,以为内闱和谐,而胡庶妃常以恶言相对,遂失宠。
十月,查侍妾周氏以药害胡庶妃早产,肃王怒,因惧豫王趁机作乱,暗地赐周氏死。
然此皆王妃与沈侧妃计也,后王妃以周氏死、胡庶妃损身不能孕,欲害沈氏。
乃使人谓胡氏此事均出沈氏之手,胡氏疯癫,持簪于苑中刺沈氏,中其肩胛,为宫人所阻,肃王乃幽其于后院中。
沈氏知此为王妃计,恶之。
十二月,胡氏殁。
昭宁二十年二月,沈氏有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