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斗拱的起源,目前有三种学说。一种被认为是由轴结构的十字头变化形成的;一种被认为是由穿出柱子的悬臂梁改变的;一种是提檐柱演变成支撑梁的斜撑,再演变成斗拱。斗拱在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演变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定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西周到南北朝。西周时期的青铜牌坊有大桶的形象,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墓出土的青铜图有大桶和45度斜拱的形象。汉代石庙、明器、石像、砖像上也有大量斗拱。从四川的汉高驿、木马山、山东的高唐可以看出,柱子顶部有斗拱支撑檩条、梁或楼板底檩条,所选梁的外端有斗拱支撑檐檩条,互不相连。汉代以后,柱间用斗拱,近代原称人字拱,即前脚设叉手,其上置斗拱以撑檐檩条。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也就是从明清开始,斗拱逐渐成为一个装饰的作用,是一个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