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啊。那这个可以算是所谓的日常推理嘛。就像阿西莫夫的‘黑鳏夫系列’。”我能想象到电脑那头的刘绩一定坐直了身子,两眼放光,来了兴趣。
“不错,有点意思。我们先给出自己的答案,等吴清峰醒了就可以去向他求证是否正确。”
“那倒不用,这个原因我已经知道了,就看你能不能答对这个考题了。”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刘绩颇有劲头地接受了挑战,“首先我想问的是,你凭什么断定吴清峰家就不应该有《陶渊明集笺注》呢?虽然看上去那个小子确实不像有古典文化修养的人,但谨慎起见,还是应该先确认一下:警方在他书房里有发现其他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书籍吗?”
“你算问到点子上了。以我们之前对他的粗浅认识,虽然可以看出他是个比较西化的人,但直到这次去了他家,才知道他的倾向是多么彻底。单以藏书而言,他家里装得满满的几个大书柜,按照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分了类,外国文学史上那些著名的作品,几乎应有尽有,其中不少还是原版书;此外西方文艺理论的著作也占了整整一架子。也是他们教外国文学的油水足,才有钱买这么多书。但是这上千册藏书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都没有。只在他的书桌上摆着一本显然是新买的《陶渊明集笺注》,和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这样就确实有些奇怪了。就算他突然心血来潮对古代经典产生了兴趣,想找个古人的著作研究研究,但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陶渊明呢?是陶渊明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他,还是他需要用到陶渊明的某篇诗文,才买书来查阅呢?”
“你刚才说那本《陶渊明集笺注》放在书桌上,桌上还放着别的什么东西吗?”刘绩转移了话题道。
“还有一叠他的学生上外国文学课的期末作业。”我回答道。
“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就是吴清峰让学生在他这学期讲授过的外国作家里任选一位或者几位,对他们的作品做一个简单分析,写的四五千字的小论文。他看了这些论文后,会打一个分数,作为他们这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我随便翻了几份论文看了,写什么题目的都有,像评价华兹华斯的诗啊,屠格涅夫的小说等等。”
“这跟陶渊明当然没有关系。”刘绩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考角度,这本书虽然在吴清峰的书桌上,却不一定是他买的,不一定是他自己带回来的。”
“但是就算书是其他人买的,我们还要解决这书是怎么到了吴家这个问题。”我说。
“当然不可能是买书人把这本书送给吴清峰当礼物,就像不可能有人买一本《荷马史诗》来送给你一样。”刘绩自以为幽默地说道,“那么会不会只是买书人带了这本书来拜访吴清峰,而不小心把书遗忘在了他家呢?”
“这样的解答也太单纯了。”我反驳道,“假设买书人是你我这样和吴清峰没有深交的人,我们是不会在登门拜访时带一本自己的书去的,这对主人也太不尊重了。假设买书人和吴清峰是亲密好友,他正好买了书之后要来拜访吴,懒得回去把书放下就直接来了呢?这也说不通,因为吴清峰的熟人里就没有会买《陶渊明集笺注》的人。物以类聚,他结交的都是和他性情相投,比较西化的人。”
“那么还有什么人可能带着书去拜访他人呢?学生去见老师就很有可能。他们会去请教老师关于书中的问题。而吴清峰的学生中倒是有人有买这本书的可能,因为他们是中文系的学生,上‘外国文学课’的同时也要上‘中国古代文学课’,不排除他们当中有谁对陶渊明很感兴趣,但问题是即便吴清峰的某一个学生买了本《陶渊明集笺注》,也只会带着它去找他的古代文学老师,而不会把这本书带到吴家。”
“退一步说,就算买书人把书带到了吴家,他又正巧把书遗忘在那里的可能是很小的。又不是小册子,那么厚一大本书,怎么会忘记拿走?”
“不错,有点意思。我们先给出自己的答案,等吴清峰醒了就可以去向他求证是否正确。”
“那倒不用,这个原因我已经知道了,就看你能不能答对这个考题了。”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刘绩颇有劲头地接受了挑战,“首先我想问的是,你凭什么断定吴清峰家就不应该有《陶渊明集笺注》呢?虽然看上去那个小子确实不像有古典文化修养的人,但谨慎起见,还是应该先确认一下:警方在他书房里有发现其他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书籍吗?”
“你算问到点子上了。以我们之前对他的粗浅认识,虽然可以看出他是个比较西化的人,但直到这次去了他家,才知道他的倾向是多么彻底。单以藏书而言,他家里装得满满的几个大书柜,按照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分了类,外国文学史上那些著名的作品,几乎应有尽有,其中不少还是原版书;此外西方文艺理论的著作也占了整整一架子。也是他们教外国文学的油水足,才有钱买这么多书。但是这上千册藏书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都没有。只在他的书桌上摆着一本显然是新买的《陶渊明集笺注》,和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这样就确实有些奇怪了。就算他突然心血来潮对古代经典产生了兴趣,想找个古人的著作研究研究,但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陶渊明呢?是陶渊明的什么地方吸引了他,还是他需要用到陶渊明的某篇诗文,才买书来查阅呢?”
“你刚才说那本《陶渊明集笺注》放在书桌上,桌上还放着别的什么东西吗?”刘绩转移了话题道。
“还有一叠他的学生上外国文学课的期末作业。”我回答道。
“那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就是吴清峰让学生在他这学期讲授过的外国作家里任选一位或者几位,对他们的作品做一个简单分析,写的四五千字的小论文。他看了这些论文后,会打一个分数,作为他们这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我随便翻了几份论文看了,写什么题目的都有,像评价华兹华斯的诗啊,屠格涅夫的小说等等。”
“这跟陶渊明当然没有关系。”刘绩沉默了一会儿又说,“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考角度,这本书虽然在吴清峰的书桌上,却不一定是他买的,不一定是他自己带回来的。”
“但是就算书是其他人买的,我们还要解决这书是怎么到了吴家这个问题。”我说。
“当然不可能是买书人把这本书送给吴清峰当礼物,就像不可能有人买一本《荷马史诗》来送给你一样。”刘绩自以为幽默地说道,“那么会不会只是买书人带了这本书来拜访吴清峰,而不小心把书遗忘在了他家呢?”
“这样的解答也太单纯了。”我反驳道,“假设买书人是你我这样和吴清峰没有深交的人,我们是不会在登门拜访时带一本自己的书去的,这对主人也太不尊重了。假设买书人和吴清峰是亲密好友,他正好买了书之后要来拜访吴,懒得回去把书放下就直接来了呢?这也说不通,因为吴清峰的熟人里就没有会买《陶渊明集笺注》的人。物以类聚,他结交的都是和他性情相投,比较西化的人。”
“那么还有什么人可能带着书去拜访他人呢?学生去见老师就很有可能。他们会去请教老师关于书中的问题。而吴清峰的学生中倒是有人有买这本书的可能,因为他们是中文系的学生,上‘外国文学课’的同时也要上‘中国古代文学课’,不排除他们当中有谁对陶渊明很感兴趣,但问题是即便吴清峰的某一个学生买了本《陶渊明集笺注》,也只会带着它去找他的古代文学老师,而不会把这本书带到吴家。”
“退一步说,就算买书人把书带到了吴家,他又正巧把书遗忘在那里的可能是很小的。又不是小册子,那么厚一大本书,怎么会忘记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