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吧 关注:18贴子:17
  • 0回复贴,共1

根据原文谈谈语文阅读理解解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高阅读理解力要结合上下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来理解,还有更重要的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的层次有初浅的、有深入理解的,初浅的主要是对表面上的字词有识别的能力,但作者深层次的表意不一定能明白。比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字面上看,苏轼是在游山玩水,如果分析他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苏轼是在借景抒情。因为当时苏轼被陷害贬黄州,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局者的采纳,实质上是表达了作者一种孤独、无助、无奈和被困的感情,也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来针砭时弊,提醒当局者不要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错误。
提高阅读理解是不容易的事,不是说学语文没有学数学那么难。另外,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还要查阅大量其它相关资料,这种需要大量阅读,有些同学提高阅读量借助诸如“精英特速读记忆”工具,还有权威百科知识,还有趣味性,借助科技手段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观念认为,学习语文这些文科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只是初浅的学习方法,实质上,语文学习更需要深入思考,特别是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唐代诗人贾岛曾定的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朱光潜先生觉得这里的“敲”应当换为“推”,本人认为这是合理的,但这是唐代大文豪韩愈改为“推”的,后世很多人都不敢“推敲”。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时候应当有逻辑思维,贾岛写此诗时是个僧人,还没有还俗,这个时候他的思维是“四大皆空”的,他整首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空静虚无”,整首诗表达的环境是很安静的,如果用“敲”就破坏了这种美好的“宁静”,而“推”则是悄悄进入的,因为这个僧人和朋友是非常好的朋友,可能晚上就住在朋友家,根本没有必要“敲”门。


1楼2021-05-21 10: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