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时间终于来到了公元前600多年前”魔鬼先生长吸一口气,将面前的茶杯一饮而尽,“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因为这是你们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起点,你们人类开始拥有了跨越式强大的力量,而我和天使也有了足够大的舞台粉墨登场。”
在公元前600多年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圣贤们好像约好了一般,分别独立地出现在舞台上,宣讲着自己的学说。在古希腊,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登场阐述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在印度、尼泊尔释迦牟尼在通过自己总结的人生哲学普渡众生。在中国,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叙述他们的事迹之前,我要先引进一个“电脑画板建模”概念。你们现在公元两千多年的所谓现代文明,其实就是你们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的知识。而认识自然规律也就是在人脑中模拟自然规律的过程,这点有点难以理解,所以我使用这个“电脑画板建模”概念来方便你们理解。在这方面人脑和电脑的运作原理是一样的,因为电脑其实就是一个逻辑工具,并且发明者就是根据自己的逻辑模拟制造,所以在认知形式上两者是一样的。
比如为了认识自然界里的一个苹果,我们当然不能把苹果塞进我们的大脑里,就像我们也不能将苹果塞进电脑主机里面一样。我们也不能拿笔在脑门上画个苹果的方式来认识苹果,就像不是拿笔在显示屏上画个苹果,电脑里面就会有一个苹果图形一样。
那我们是如何认识的呢?我们根据眼睛获取了苹果的形状和颜色,根据手感觉到了它的重量和触觉,根据耳朵听见拍打它时候发生的声响,根据鼻子闻到它的芳香,根据舌尖品尝到它的酸甜。我们再把这些信息在脑海里综合起来,重现苹果的模型并记下,就像在电脑里打开画图板软件,画出一个苹果图形并保存,我们就对苹果完成了认知。当我们再遇到苹果时,我们通过眼睛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或者闭上眼睛用鼻子闻闻它的气味,再或者咬一口品尝。我们获取到的信息与储存在我们脑海里的苹果模型对比相同,我们便得出结论:这是一个苹果。而苹果的其他特性比如是否可以吃,有什么营养元素等等,就可以套用到这个物体上,从而实现对它的认识。
“你不要怪我的叙述啰嗦”魔鬼先生特别强调的说道,“你们就是使用这个方法认知了火、风、雷、力与物体运动、细菌、天文、地理……等自然万物,这也是你们截止至公元两千年的现在最大的成就。”
说起你们人类的诞生,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你们战胜了百兽成为地球霸主安全得到保障,那一月你们将小麦稻谷收割牛羊入圈不用再为明日觅食,那一天你们有了剩余时间意识从潜意思分离开始仰天观地,那一瞬你们人类诞生了。
动物把除睡眠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两件事上,躲避敌人和狩猎食物,根据动物本能(即潜意识)而行动。人类完成这两件事后还剩余时间,好比电脑硬盘空出了存储空间容得下新数据,这时更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从潜意识里分离出来,此时两者相加的总量构成了人全部的精神世界。
如果将人比作电脑,那么精神世界就是操作系统,潜意识和意识可以笼统地分别理解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要想提高电脑的运算速度,软件升级的同时硬件也需提升。60公斤的哺乳动物平均脑容量为200立方厘米,250万年前人类的脑容量为600立方厘米,你们这个时代的人则高达1200-1400立方厘米。这就好比是60公斤的哺乳动物有200G的硬盘,只够安装系统软件再无剩余。250万年前的人类空余出400G空间安装应用软件,现代人则有1000-1200G的剩余空间来安装更多的东西。
将欧非大陆分割开来的地中海沿岸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在北岸的古希腊文明、南边的埃及文明、东面的巴比伦文明和腓尼基文明熏陶下,地中海沿岸的人类开发出当时领先世界的发达精神世界。证据就是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描述的庞大神话系统。神话是人的精神产物,它可以反证当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发展水平。
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终于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米利都人泰勒斯发表了“水是万物的本源”的观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家。这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个平淡无奇的观点,在当时却是划时代的。首先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并且是用哲学的方法,终止了过去只能根据神话来诠释的历史。其次说明了世界万物是一(唯一的一)不是多,这个作为一切知识积累建立的认知基础,人们笃信至今。
在你们这个时代,孩童三岁就被送进幼儿园,六岁就进入学校学习科学知识,对自然的基本认识已经是一种生活常识。但恰恰是这种“习以为常”阻碍了你们对2600年前那个时代的先哲们,对自然探索结论的领悟,阻碍了对创造了物质文明的科学力量的认识,也阻碍了对自己所生存这个的时代的至深理解。
为了让你们抛开“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一窥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起源,我们来看看泰勒斯逝去大约6年后出生的赫拉克利特。传奇人物赫拉克利特放弃了对王位的继承,跑到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参悟,然后对自然界得到了一个结论“万物皆流,无物常驻”,还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怎么理解呢?人的认知模式只能把握一(“一”成不变的“一”)而无法认识“多”。比如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总结水变化的规律,0-100度是液体,0度以下结成固体,100度以上又变成气体。所以当他们看到自然界中的水有时奔流之下,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蒸发于无形时,完全无法把控,感觉水变化无“常”。不仅是水,火、土、树木、飞鸟等等世间万物均是如此。人们不知道天空什么时候会艳阳高照,什么时候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会劈向何处,持续的干旱何时等到甘霖降临,泛滥的洪水是不是因祭拜不虔诚惹怒了河神,蔓延的瘟疫是不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
正当赫拉克利特在希腊面对着“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自然界万物感到迷茫时,亚洲南部印缅边界比赫拉克利特早二十多年出生的释迦牟尼也发出了“无常苦”的感叹。与赫拉克利特研究的自然界万物不同,释迦牟尼探讨的对象是“人生存的一生”。人从出生开始就面对着各种无法把控的未知,今天还锦衣玉食明日落为乞丐人皆谤,白天还欢歌笑语晚上就突发横祸阴阳两隔,刚才还浓情蜜意转眼就要千里分离隔两地,堪叹“人生无常”。
人面对无法把握的无常是迷茫痛苦的,与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参悟成佛一样,赫拉克利特在阿尔迪美斯庙附近发现了一条真理“逻各斯”。逻各斯可以通俗近似理解为自然变化规律和物质本质原子。比如刚才我举例的水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固、液、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即是逻各斯,此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力是运动的原因,万有引力,各种化学反应等。
当然赫拉克利特没有总结出那么多的自然规律,他只是发现了自然界现象变化的背后遵循着一条确定的、唯一的、不变的规律。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象征着理性的出现,因为用理性才能抓住逻各斯。
为了向你说明“理性”,我们来看看与理性对立的“感性”,感性认识是对人依靠眼鼻耳舌触,从外界获取的信息进行想象加工获得的认识,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古希腊庞大的神话体系就是感性认识产物,而对立的理性认识则是对外界信息进行逻辑思辨的加工,逻各斯就是他最初的作品。
“理性”终于由赫拉克利特带上了历史的舞台,但刚出生的它还太稚嫩,这时巴门尼德出来了,他提出了“存在”丰富完善了理性认识。
回到我先前跟你说明的“电脑画板建模”理论,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就是看到了苹果的生长变化,会遵循确定的、唯一的、不变的规律进行。而巴门尼德的“存在”则说明这条规律,可以通过在脑海里建立模型模拟规律变化过程,而被我们所认识。当然了,巴门尼德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对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有所发现。
光是靠“逻各斯”和“存在”你们还是不能认识自然万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前方出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会是谁呢?
这个人身材矮小,头颅很大,圆脸宽鼻、眼深嘴大,这个不太符合审美标准的大脑袋里却拥有那个时代超前的智慧,他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并不著书立说,关于他的思想主要是由他的学生(主要是柏拉图)记录下来。他不写书,但却喜欢帮助启发他人思考,他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大街上、商店边、寺庙里,随便拉住一个人就提问。他的提问方式被后世称为“思想助产术”,句式是“什么是什么?”。比如:什么是苹果?当然他更喜欢问的什么是争议?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爱国精神?
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术句式:什么是什么?其实就是启发对方对认识对象下定义,就是总结共同性、差异性和特有性,可以粗略理解为逻各斯的集合。而且这个集合是完全的、完满的,已经可以用来研究自然界的万物了。要达到这点需要高度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苏格拉底思想助产的方法就是启发和磨砺对方的逻辑。虽然苏格拉底具备发达的理性和逻辑,但他却在自然研究方面却没有做出流传后世的成绩,因为这不是他想做的,他喜欢做的是教育启发他人。他在历史上的成就是教育出很多优秀的学生,比如柏拉图。
柏拉图29岁那年,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学生们极力劝说他逃亡,可以苏格拉底拒绝了,饮下毒酒慷慨赴死。老师的死深深震撼了柏拉图,这个贵族家庭出生,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致力于政治的青年因此厌恶了雅典民主制度,退而决心研究哲学。他要“哲学家王”,建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他四处奔走但却屡屡碰壁。最危险一次还因激怒叙拉古国王被当作奴隶拍卖,幸得朋友救赎。后来回到雅典开办学院,开始潜心研究和教学。
柏拉图继承发展苏格拉底的学说,对自然界万物进行概括定义,分析总结事物的共相和特征,提出了“理念说”。比如苹果世上有亿万个,但它们有共同的特征,比如形状、气味、大小和重量范围等。在抽象出世上所有苹果均有的共相后,就能建立出一个模型,而这个模型就是苹果的理念,这样世上的亿万只苹果都同归于有且只有一个的理念。
用相同的方法对梨、小狗、树木、牛羊等世间万物,进行抽象得到理念的集合便构成了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恒定、不变、完满、永恒的,相对理念世界,我们可眼观手触的世界为现象界,现象界刚好与理念界相反,是流动不居变化无常残缺不全的。比如在现象世界的黑板上画一个直角,无论你将角的两边画得多么垂直,角度也只是无限接近90度,而无法正好等于90度,并且黑板上的划线会因年久而掉色而消失。但理念界里的直角是完美的90度,并且永恒存在。
赫拉克利特说流动不居无法把握的正是对现象界而言,从现象世界的“多”抽象成理念世界的“一”后,人就可以掌握了。从泰勒斯发起对自然界的考究至此终于告一段落,人终于能够认知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