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吧 关注:507,450贴子:4,402,328

【吉卜力展】吉卜力工作室的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6-18 23:50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6-18 23:51
    回复
      1. 吉卜力的起点
       吉卜力工作室是以《风之谷》的口碑票房双成功为契机,在1985年制作《天空之城》时,以制作《风之谷》的出版社德间书店为中心创办的动画工作室。之后,工作室主要以制作宫崎骏与高畑勋两位导演的剧场版动画为中心。工作室名称“吉卜力”乃撒哈拉沙漠上吹拂的热风之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此名称曾被意大利军方用作军用侦察机之名,身为飞机狂热爱好者的宫崎骏正是以此为来由而将工作室命名为“吉卜力”的,其中包含了他“在日本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的期望。
       像吉卜力这样原则上只制作剧场版长篇动画,而且还是原创作品的工作室,无论是在日本动画界,还是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特殊的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制作一部票房无法得到保证的剧场版作品所需担负的风险过高,因此将重心放在可以持续获得收入的电视动画系列上才是业界公认的常识。即使在日本,大多数的动画工作室都将制作电视动画作为基础,偶尔才制作几部剧场版动画。而且,在日本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其实多数也是口碑好的电视动画的剧场版作品。
       其实,吉卜力也并非从一开始就采取现在这种运营体制。
       高畑勋和宫崎骏——这两位吉卜力如今的中心人物,他们的相遇要追溯到30年之前。当时两个人所就职的东映动画公司(现在的东映Animation),也是一家只制作长篇剧场版动画的公司。他们当时虽然参与制作了数部长篇作品,但也不得不跟随时代的潮流,将活跃的舞台转移到电视上。1974年播放的电视系列动画《阿尔卑斯的少女》(制作·瑞鹰)中,由高畑勋担任导演,宫崎骏担任画面构成,这部动画是可被称为电视动画里程碑的作品。
       然而,在制作这类电视作品的同时,不知何时他们渐渐发现,电视动画这一媒体形式终究会受到预算和日程方面的极大制约,要想制作出自己理想中具有现实感和高质量的动画——即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心理活动,以丰富的表现力如实反映出人生悲欢的作品——依靠电视动画是无法达成这个目标的。这一结论便成为《风之谷》后他们创立吉卜力的最初原动力。依靠充足的经费和日程安排,每一部作品都竭尽全力,以创作出注重每个细节、毫不妥协的作品为目标。而且,吉卜力设立了以宫崎骏、高畑勋两位导演为中心的导演中心主义。吉卜力创立后的20年,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方针,在商业性成功和工作室经营两者间寻求平衡,依靠两名导演卓越的能力与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的艰难历程。
       老实说,当初谁也没能想象到吉卜力会走到今天。一部作品成功就继续经营工作室,一旦失败就结束。这正是工作室创立之时的考量。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吉卜力不雇佣员工,而是采用创作一部作品召集70名工作人员,作品完成便解散团队的体制。工作地点位于东京吉祥寺某间租赁写字楼的一层楼。制定此方针的人,正是高畑勋。他曾在《风之谷》中担任制作人一职,那时他所展现出的业务能力,在吉卜力创立初期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接着,《天空之城》也由高畑勋担任制作人,宫崎骏执导。
       《风之谷》于1984年上映时观看人数达到91万5千人,《天空之城》于1986年上映时观看人数达到77万5千人,各自都在日本国内掀起热潮并获得极高评价。


      IP属地:北京4楼2021-06-18 23:53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1-06-18 23:55
        回复
          2. 受到日本电影界瞩目的吉卜力
           吉卜力工作室接下来着手创作的是《龙猫》和《萤火虫之墓》。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同期制作,并于1988年4月同时上映。《龙猫》由宫崎骏执导,《萤火虫之墓》则由高畑勋执导。宫崎骏和高畑勋两个人的作品同时上映的情况仅此一次,仔细想想还真是相当豪华的组合。然而,制作现场却因此陷入了大危机。毕竟是要同时完成两部长篇动画,而且还要努力提升作品质量。虽然这是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但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再不会有同时制作两部作品的机会了。基于这样的判断,作品进程的推进可谓是完全依靠着一股鲁莽的劲头。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吉卜力创立之初的社长——已故的德间康快先生。他原本是德间书店出版社的社长,但在本职工作外也积极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一手打造出了德间集团。
           德间社长很少在工作室内露脸,因为制作基本交由现场工作人员负责。然而,在重大关头,却少不了德间社长的身影。无论是将漫画《风之谷》拍摄成电影,还是吉卜力的创立,都是由他做出最终决定的。虽然《龙猫》和《萤火虫之墓》同期上映,但在决定发行方的时候却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为比起之前的两部作品,这次的作品给人的印象较为朴素。这时也是由德间社长亲自去找发行公司商谈,努力推销作品,才最终敲定下来。如果缺少了德间社长的付出,恐怕就不会有如今的吉卜力了。
           《龙猫》和《萤火虫之墓》的上映日期并非是在最容易聚集观众的夏季,因此初次上映的最终票房成绩不算可观。然而,对于作品内容,各方都给出了极高评价。《龙猫》包揽当年包括真人电影在内的日本国内所有电影奖项,《萤火虫之墓》作为文艺片也受到交口称赞。依靠这两部作品,吉卜力在日本电影界打响了名声。
           另外,由《龙猫》诞生出了意想不到的周边产品。那就是大受欢迎的龙猫玩偶。虽然如今说起来是“意想不到”,但其实当时这个玩偶是在电影上映两年后才被制作成商品的。而且,并非是电影制作方为了增加票房收入而想出这个主意的,反而是某个玩偶生产厂家的人认定“这正是最应该被做成玩偶的角色”,积极与吉卜力接洽后才实现的产品。
           总之,托了龙猫商品的福,吉卜力的动画制作费用得到了一部分填补,公司的商标此后也使用龙猫作为图案。关于商品化计划,现由吉卜力公司的商品企划部负责展开。只是,公司依旧坚持以电影为优先,商品是其后产物这一方针。至今为止公司从未为了商品化而决定或变更作品内容,这是很值得自豪的。


          IP属地:北京6楼2021-06-18 23:55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06-18 23:57
            回复
              3. 吉卜力二期的开始
               吉卜力作品中,在票房上首次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宫崎骏执导的1989年作品《魔女宅急便》。共有264万人来到影院观看,并最终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受欢迎的电影,无论是发行收入还是观看人数都远超此前的作品。然而,在这次大受欢迎之后,相关人员之间却展开了深刻的讨论。这次讨论事关吉卜力未来将作为怎样的公司发展这一重大议题。具体来讲,就是工作人员的待遇以及对新人的录用和培养。
               在日本动画界,通常采用“按绘制画面数和上色画面数结算”和设定工资的“多劳多得制”,当时的吉卜力也采用的是这种制度。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创作《魔女宅急便》的工作人员的收入才刚到一般人工资一半这一严酷现状。
               就此宫崎骏导演提出两个意见。
                1、将工作人员的收录为公司正式员工,并导入固定薪酬制度。争取达到工资翻倍。
                2、定期录用并培养新人。
               和吉卜力的状况相反,当时的日本动画界正在不断走下坡路。宫崎骏导演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创作优秀的作品,维持根据地、确立组织、将工作人员收录为公司正式员工、完善研修制度这几点缺一不可。由此公司方针发生了明确转变。这便是吉卜力二期的开始。在这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德间社长的支持。
               另外,身为制作人的铃木也是在这一时期辞去其他工作,专职于吉卜力的。在此之前,他一直担任德间书店发行的动画专门杂志《Animage》的主编。自1978年参与创刊《Animage》和1983年德间书店开始制作《风之谷》以来,铃木便兼顾杂志的编辑与吉卜力的电影制作。
               就这样,吉卜力着手制作高畑勋导演的《儿时的点点滴滴》。然后,正如前文所说,从作品制作中的1989年11月开始,公司便开始陆续执行各项措施——如将工作人员收录为公司正式员工,并创设动画研修生制度、每年定期录用新人等等。
               1991年上映的《儿时的点点滴滴》,一扫上映前发行相关人士的不安,广受欢迎。和《魔女宅急便》一样,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受欢迎的电影。更让人欣喜的是,宫崎骏导演提出的两大目标都得以达成,即工资翻倍和新人录用。然而,某个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制作经费的大幅提高。这是制作前就了然于心的事。究其原因,动画制作费用的约八成都来自于人工费,如果工资翻倍,那么自然制作费用也接近翻倍。
               “吉卜力第2期”的新方针,必然性地令相关人士的目光转向宣传和票房方面。既然制作经费的大幅上涨难以避免,那么只能通过有计划、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来相应增加观众人数。虽然在此之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点,但这部《儿时的点点滴滴》,是成为吉卜力决定认真对待宣传的契机的作品。
               当时身为吉卜力负责人的原彻先生所提出“吉卜力是3H”这一说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所谓3H指的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HIGH COST, HIGH RISK, HIGH RETURN)。投入重金制作高质量作品,怀抱着巨大不安,然后积蓄巨大财富。虽然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口号,但至今仍是通用的。话虽如此,关于高回报这一点,即使如其所说获得高额收入,也会立刻全部投入下一部作品的制作中,手头几乎一点不剩。而拥有正式员工便意味着每个月都要支付工资。吉卜力正是这样将自己逼迫到不得不持续创作作品的境地之中的。背负着持续创作宿命的吉卜力在制作《儿时的点点滴滴》的同时也开始了《红猪》的制作。而对吉卜力来说制作档期上发生重叠也是他们首次经历的。毕竟是《儿时的点点滴滴》制作的紧要关头,明明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根本不知道他们要怎么分出人手去制作《红猪》。结果,着手《红猪》制作的只有宫崎骏一个人。宫崎骏曾如此抱怨道:“制作内容以及其他的所有工作,都准备让我一个人干吗?”虽然抱怨是抱怨完了,但还是只能由他一个人包揽主要工作。


              IP属地:北京9楼2021-06-18 23:58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1-06-18 23:58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1-06-18 23:59
                  回复
                    4. 吉卜力新工作室的建设
                     或许是为了排解压力,宫崎骏唐突地提出了如下提议:“来建设新的工作室吧!”在最紧张的时期提出更出格的事情,以图解决目前面临的僵局,这正是宫崎骏一直以来的处事方法。然而,在这个时候他所摆出的理由也有值得称赞之处。为了留住优秀的人才,没有正式的住所可说不过去。有了相应的场所才能聚集并培养人才。当时的工作室就是处在这样一种腾不出更多空间的狭窄环境中。在300平方米的空间内,将近90位的工作人员挤在一起工作。可是,当时的吉卜力并没有足够的钱来建设新工作室。
                     当时的社长原彻以常识为由坚决反对这一提议。我虽然心里觉得这很乱来却也认为“拼一把总能办成的”。而这时候举双手赞成的仍然是德间社长。他说出了一番听上去有些奇怪的激励人心的话:“铃木,银行里要多少钱有多少钱。但人类必须背负着沉重的东西生存下去。”我至今仍记得那种因世上还存在着这种人生观而感到的不可思议的感动。留下“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原彻离开了吉卜力。
                     这一年的宫崎骏可谓是施展三头六臂之力充分活跃,真的堪称天才。一边制作《红猪》,一边亲自画设计图,和建筑公司商谈工作室的构想图,然后描绘完成预想图,索要素材样品、选择素材,最后决定使用哪种素材。一年后,《红猪》和新工作室几乎同时完成。《红猪》上映后不久,吉卜力就搬到了位于东京都小金井市的新工作室内。
                     作为参考,介绍一下现在的工作室,第1工作室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也基本相当。是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地上三层加地下一层的建筑物。特点是绿化较多,楼顶也因宫崎骏导演的提案,之后全部进行了绿化。
                     1999年春季,在第1工作室的对面建成了第2工作室,接着在2000年3月,相邻的第3工作室也建设完成。基本设计均由宫崎骏负责,虽然不算宽阔,但因为是木造建筑,室内较为温暖。其中,第2工作室里设有控制室和非线性编辑室,地下则设有试映室和录音工作室。


                    IP属地:北京12楼2021-06-18 23:59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1-06-19 00:00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1-06-19 00:00
                        回复
                          5. 吉卜力的特征
                           1993年,吉卜力导入两台计算机控制的大型摄影台,创立了心心念念的摄影部。这样一来,吉卜力终于发展为设有从作画到美术、上色、摄影全部门的工作室,但这却和分工愈加细致的日本动画业界发展趋势完全背道而驰。吉卜力的理由依然是——像这样在同一个场所保持紧密合作和连贯作业,与作品质量的提升息息相关。
                           同样是在1993年,吉卜力制作了首部面向电视的作品——《听到涛声》。导演是当时34岁的望月智充。这是首次由高畑勋和宫崎骏以外的人担任导演。制作人员也以20至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中心构成,将“又快又好又便宜”作为口号进行制作。这部70分钟的电视特别篇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是从结果上来看预算和日程都远远超出了事先的安排。而电视动画也成为了吉卜力今后的重要课题。
                           1994年高畑勋导演的作品《平成狸合战》,再度成为当年日本电影的第一名。《儿时的点点滴滴》后录用并培养的吉卜力新人动画人们在此次作品中担任主力,发挥了极大作用。另外,在《平成狸合战》中,吉卜力初次导入CG技术。虽然仅有3个镜头,但现在想来,这或许就是之后设立CG室的起点。
                           于1995年夏季上映的《心之谷》中,宫崎骏担任制作人、编剧,并绘制了分镜,而此前在《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儿时的点点滴滴》等吉卜力作品中担任作画导演的近藤喜文则首次挑战了导演职务。此外因采用了“数码合成”的技术,这也成为制作现场加入导入数码技术的契机。描绘青春期清新邂逅的《心之谷》也成为该年日本电影的第一名。
                           这之后,《幽灵公主》首度采用数码绘画技术,作品完成后公司内部正式设立CG部门。随后CG部更名为数码作画部,为至《地海战记》为止的电影制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其后随着作画方针的变动,CG部规模有所缩小并被纳入了影像部。
                           顺带一提,如今吉卜力工作室内部,公司员工各自从属于制作相关和事务相关部门。其中制作相关部门又分作画、数绘、美术、摄影、影像、音响制作、指挥、制作等共计约100人;事务相关部门又分业务、出版、商品、海外事业、活动、管理、其他等共计50人,合计150人。这样一比较便可以得知,工作人员中的三分之二都与电影制作相关。虽然吉卜力的作品相比其他工作室而言,耗资较高这一点之前被反复诟病,但这也是受到电影制作的必要工作几乎全由公司员工负责的情况所影响的。这一特点虽说对不断制作优秀作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根据思考角度不同或许也会成为工作室的弱点之一。


                          IP属地:北京15楼2021-06-19 00:01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1-06-19 00:01
                            回复
                              6. 吉卜力的宣传手段
                               那么,接下来就说说有关吉卜力电影宣传的事。吉卜力工作室的特色,便是在“内容口碑”和“票房成功”间取得很好的平衡。日本电影界的境况依旧不容乐观。在这当中,最近的吉卜力作品却几乎都维持着票房上的成功。关于这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原因。
                               第一点,自然就是作品的高完成度。细致的画面已经成为固定的优势,在内容方面,经常最优先考虑题材现代性后再设定主题也是其重要特征。以《平成狸合战》为例,虽然描写的是狸猫们的故事,但从中也能看到日本人的影子,并借此回顾了日本战后五十年的历程。而像《幽灵公主》中的达达拉铁工厂这样,无法简单判定善恶的背景设定,可以说正是现代性最明显的体现。在高畑勋和宫崎骏这两位导演的指导下,这样的题材由高度技术制作成高品质的电影。如果内容单薄,那么就算在宣传上投入再大力度也是无法获得持续性成功的。
                               第二点则是从过去积攒而来的实际成绩。就算是吉卜力作品也并非所有都收获了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具体来说,像前文所说的一样,票房成功是从《魔女宅急便》一作开始的。不过,在此之前的作品——《龙猫》和《萤火虫之墓》也对该作的成功起到了至关作用。这两部作品虽然同时上映,但在上映当时并未斩获抢眼的票房成绩。但其内容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以及其后随着录像带的发售和电视播放,在动画爱好者之外开拓出了一般观众粉丝群。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了《魔女宅急便》的成功。之后便展开了前一部作品内容上的成功成为下一部作品票房成功的有力支撑这样的幸运连锁。
                               第三点是通过准确的方针展开大规模的宣传。在日本国内,电影还未成为娱乐产业的中心产品。平均算下来一个日本人一年只看一部电影。单靠好口碑并不能吸引观众前来观看。要突破这一阻碍,便必须通过大力宣传使得观看电影变成一项活动。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吉卜力作品都选择在夏季上映,正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出“这个夏天,不可不看的话题中心”这样的氛围。
                               说是宣传,也不仅仅是通常所指的电影宣传。从公司现状来看,将有限的预算巨额投入进宣传费用中还十分困难,因此吉卜力选择将更多精力投入在不耗费金钱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与广告活动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吉卜力工作室最为注重的便是宣传受众。即便在日本,说起动画,也同样是给人一种小孩子才看的印象。但是,日本的电影如果不能获得年轻女性观众层的支持,就没法收获巨大人气,因此动员全家一起观看对于票房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吉卜力的作品往往瞄准从小孩到大人的广泛年龄层,展开全方位宣传。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特别强调出作品具有可供大人欣赏的足够深度。
                               于是,在作品即将上映前,会开展全国范围的宣传活动。导演和制作人亲自上阵,在全国的主要城市展开宣传,每天奔波于各个城市,日程表甚至精细到分,实在是相当辛苦。然而正是因此,各地区的本地媒体报道量也大幅上涨。现如今,信息逐渐被地域范围锁定、来自东京的信息越来越难传达到地方,因此对各个地区当地媒体的宣传展示便显得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吉卜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制作电影,在宣传方面也是亲力亲为,为了获得人气每次都会出动。在信息化社会,同时也是娱乐多样化的当今社会,这种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只要想继续创作作品,这样的方式应该也会一直保持下去。


                              IP属地:北京17楼2021-06-19 00: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