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须菩提听佛说是经,悟出经文深妙意,喜极而泣,对佛说:“希有啊,世尊。佛说如此深奥的经典,我以慧眼观,从来未见过这样的经书。”
世尊,如果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心不杂乱,意不颠倒),则生实相。(当下证果,见到事物本来的真实面貌)
应当知道此人,将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者,见到事物本来真实面貌的人,不贪图果位。果位是相,相空。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字叫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此经典,解经义按其去做,没什么困难,如果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能有幸得闻是经,能解义、体悟、体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为什么呢?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不执着有“我”)、人相(不执着世间欢乐,人的形态相貌,贪嗔痴,五蕴六尘)、众生相(不执着众生的形态相貌,神通变化)、寿者相(不执着福报寿命,本是无常)
所以呢?我相,即是非相。(我相空)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人相空、众生相空、寿者相空)
为什么呢?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诸佛都是依此修行,心不著一切事物相貌,无贪着妄想)
佛告诉须菩提:“是的,是的,如果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心不生惊讶、恐惧,无所畏惧)应当知道此人很是希有啊,为什么呢?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法无定法,法空,不取“第一”法相,心无贪求)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如果取忍辱相会觉得忍气吞声,不取相也不觉得在忍辱,所以所谓的忍辱只不过是个空无的东西)
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昔日被歌利王支解身体一样,我在那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著四相)
为什么呢?我在往昔身体被支解时,如果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心里生嗔恨心。
须菩提,又记得过去在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那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一日,割利王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所以,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断一切妄想贪着,发无上正觉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不应住色生心(心不取色相),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六根不着六尘),
应生无所住心。(心不住一处)
如果心有住,则为非住。(即为心有贪着,著相生心)
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道应灭一切色相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这样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世间变化无常,色相是空)。
又说一切众生,非众生(众生是相,相空,心不取相)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实话的、不说空话、狂妄话、不相应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不是实际存在的,但也不是虚无的,非空非有)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著相行布施的话,就找不到自性,就如同人进入到暗处,乌云遮日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如果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著相行布施的话,自性之中,就好比人有眼睛,在日光明亮照耀下,能看见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体。)
须菩提,当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读诵此经,解义,并依此经去做,讲给他人听,即为如来,是以佛智慧,当知道此人,将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世尊,如果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静(心不杂乱,意不颠倒),则生实相。(当下证果,见到事物本来的真实面貌)
应当知道此人,将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实相者,见到事物本来真实面貌的人,不贪图果位。果位是相,相空。所以如来说只是名字叫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此经典,解经义按其去做,没什么困难,如果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能有幸得闻是经,能解义、体悟、体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为什么呢?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不执着有“我”)、人相(不执着世间欢乐,人的形态相貌,贪嗔痴,五蕴六尘)、众生相(不执着众生的形态相貌,神通变化)、寿者相(不执着福报寿命,本是无常)
所以呢?我相,即是非相。(我相空)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人相空、众生相空、寿者相空)
为什么呢?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诸佛都是依此修行,心不著一切事物相貌,无贪着妄想)
佛告诉须菩提:“是的,是的,如果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心不生惊讶、恐惧,无所畏惧)应当知道此人很是希有啊,为什么呢?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法无定法,法空,不取“第一”法相,心无贪求)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如果取忍辱相会觉得忍气吞声,不取相也不觉得在忍辱,所以所谓的忍辱只不过是个空无的东西)
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昔日被歌利王支解身体一样,我在那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著四相)
为什么呢?我在往昔身体被支解时,如果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心里生嗔恨心。
须菩提,又记得过去在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那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一日,割利王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所以,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断一切妄想贪着,发无上正觉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不应住色生心(心不取色相),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六根不着六尘),
应生无所住心。(心不住一处)
如果心有住,则为非住。(即为心有贪着,著相生心)
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道应灭一切色相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这样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世间变化无常,色相是空)。
又说一切众生,非众生(众生是相,相空,心不取相)
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实话的、不说空话、狂妄话、不相应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不是实际存在的,但也不是虚无的,非空非有)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著相行布施的话,就找不到自性,就如同人进入到暗处,乌云遮日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如果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著相行布施的话,自性之中,就好比人有眼睛,在日光明亮照耀下,能看见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体。)
须菩提,当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读诵此经,解义,并依此经去做,讲给他人听,即为如来,是以佛智慧,当知道此人,将成就无量无边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