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师给你支招
案例:孩子4岁,和妈妈去朋友家做客。晚饭后大人聊天,两个孩子在旁边玩得不亦乐乎。到回家时间,妈妈对孩子说:“我们要走了,和阿姨说再见。”孩子说:“不要走,我还要在阿姨家玩。”朋友也说:“让他们再玩一会儿吧,难得来。”妈妈说:“那再玩一会儿,一定要走哦。”孩子答应了。过了10分钟,妈妈和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要走了。”孩子还是不走,妈妈劝说:“太晚了,别人要休息了,我们以后可以再来玩。”可孩子还是坐那玩,妈妈又说:“你不走,我走啦,你留着。”这时候,孩子站起来拉住妈妈,并且开始哭,边哭边说:“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下次来玩,我还要玩。”一旁的朋友也说:“还早,再玩会儿,没关系的。”于是妈妈又说再玩一下一定要走,孩子停止哭,又高兴地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就这样,在1个多小时后,尝试劝说孩子好几次的情况下,妈妈才带着孩子从朋友家告辞回家。
分析:在妈妈给予孩子指令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回家时,孩子不想走,想继续玩,并且用哭闹的方式,达到了他继续玩的目的。期间重复了几次,都没有服从妈妈的指令,也就是说,哭闹的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在这个事件上中,孩子学习到,我可以不用听妈妈的话,可以用哭闹的方式和妈妈讨价还价,来实现自己的要求。
正确应对方法:
事件:妈妈要求孩子回家,孩子哭,要求继续玩,不回家。
第一步:预先准备,在去朋友家做客前,就告知孩子大约会在什么时候离开。
第二步:在离开时间到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到了几点要走,你还可以玩多久。
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孩子,你可以让他看一下钟的数字。或者设定一个手机定时铃声。
第三步:时间到了,走到孩子身边,告诉他,时间到了我们要准备走了。然后把指令化小,比如和小朋友一起先把玩具放好(玩具放好的指令需要具体化,比如把积木收进袋子里),帮妈妈拿一下包,去穿鞋,和小朋友及阿姨说再见,等等。
技巧1:对于不太听指令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加入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里加入一系列的小指令,这些指令因为和游戏相关,所以应该是孩子愿意服从的。然后,自然地过度到孩子不太愿意服从的指令上去,比如收拾玩具。因为前面孩子有一系列服从的指令,当加入一个非孩子喜欢的指令时,孩子服从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为惯性)。
技巧2:指令要走到孩子身边才给,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孩子辅助,也不给孩子任何可能逃避指令的机会。比如,告诉孩子收拾玩具的时候,就可以动手帮助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了,如果朋友的孩子能听指令,那更是一个好的示范。另外,如果孩子不愿意走,他和小朋友的游玩也被打断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下一个活动(回家)。
第四步:夸奖孩子的正确行为。如果孩子很听话的和你一起离开了,在出门后,要夸奖孩子今天做客的表现很棒。夸讲最好要具体话,告诉孩子他哪些事情做得好。如果能给予孩子额外的物质强化就更好了。
如果孩子出现哭闹等行为,最佳的处理方法是辅助孩子穿衣服穿鞋子,然后带着孩子离开。在这里的关键是执行指令,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尽量忽略不要去斥责,而是着重于孩子从事“离开”相关的事,以确保你给的指令是一个有效的指令,并且避免强化哭闹的问题行为。不要急着和孩子讲道理,给孩子时间完全平复情绪。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刚平复的时候就开始和孩子翻旧帐讲道理,先照常进行该进行的活动。
按以上方法操作的好处:
1.提前告知:只要让孩子停止喜欢的活动去做其他事情,可能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提前提醒孩子。避免因为孩子正玩的高兴,而突然被终止喜欢的活动后孩子产生对抗。
2.避免强化问题行为:时间到了,不论孩子如何哭闹,都带着回家。孩子就会知道,需要听从妈妈的话,别人的帮忙也没有用。以后就不会和妈妈讨价还价了。
强化正确行为:孩子听从妈妈的要求,要夸讲并奖励孩子的好行为,那么正确的行为在未来还会继续发生。
案例:孩子4岁,和妈妈去朋友家做客。晚饭后大人聊天,两个孩子在旁边玩得不亦乐乎。到回家时间,妈妈对孩子说:“我们要走了,和阿姨说再见。”孩子说:“不要走,我还要在阿姨家玩。”朋友也说:“让他们再玩一会儿吧,难得来。”妈妈说:“那再玩一会儿,一定要走哦。”孩子答应了。过了10分钟,妈妈和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要走了。”孩子还是不走,妈妈劝说:“太晚了,别人要休息了,我们以后可以再来玩。”可孩子还是坐那玩,妈妈又说:“你不走,我走啦,你留着。”这时候,孩子站起来拉住妈妈,并且开始哭,边哭边说:“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下次来玩,我还要玩。”一旁的朋友也说:“还早,再玩会儿,没关系的。”于是妈妈又说再玩一下一定要走,孩子停止哭,又高兴地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就这样,在1个多小时后,尝试劝说孩子好几次的情况下,妈妈才带着孩子从朋友家告辞回家。
分析:在妈妈给予孩子指令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回家时,孩子不想走,想继续玩,并且用哭闹的方式,达到了他继续玩的目的。期间重复了几次,都没有服从妈妈的指令,也就是说,哭闹的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在这个事件上中,孩子学习到,我可以不用听妈妈的话,可以用哭闹的方式和妈妈讨价还价,来实现自己的要求。
正确应对方法:
事件:妈妈要求孩子回家,孩子哭,要求继续玩,不回家。
第一步:预先准备,在去朋友家做客前,就告知孩子大约会在什么时候离开。
第二步:在离开时间到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到了几点要走,你还可以玩多久。
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孩子,你可以让他看一下钟的数字。或者设定一个手机定时铃声。
第三步:时间到了,走到孩子身边,告诉他,时间到了我们要准备走了。然后把指令化小,比如和小朋友一起先把玩具放好(玩具放好的指令需要具体化,比如把积木收进袋子里),帮妈妈拿一下包,去穿鞋,和小朋友及阿姨说再见,等等。
技巧1:对于不太听指令的孩子,家长可以先加入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里加入一系列的小指令,这些指令因为和游戏相关,所以应该是孩子愿意服从的。然后,自然地过度到孩子不太愿意服从的指令上去,比如收拾玩具。因为前面孩子有一系列服从的指令,当加入一个非孩子喜欢的指令时,孩子服从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为惯性)。
技巧2:指令要走到孩子身边才给,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孩子辅助,也不给孩子任何可能逃避指令的机会。比如,告诉孩子收拾玩具的时候,就可以动手帮助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了,如果朋友的孩子能听指令,那更是一个好的示范。另外,如果孩子不愿意走,他和小朋友的游玩也被打断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下一个活动(回家)。
第四步:夸奖孩子的正确行为。如果孩子很听话的和你一起离开了,在出门后,要夸奖孩子今天做客的表现很棒。夸讲最好要具体话,告诉孩子他哪些事情做得好。如果能给予孩子额外的物质强化就更好了。
如果孩子出现哭闹等行为,最佳的处理方法是辅助孩子穿衣服穿鞋子,然后带着孩子离开。在这里的关键是执行指令,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尽量忽略不要去斥责,而是着重于孩子从事“离开”相关的事,以确保你给的指令是一个有效的指令,并且避免强化哭闹的问题行为。不要急着和孩子讲道理,给孩子时间完全平复情绪。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刚平复的时候就开始和孩子翻旧帐讲道理,先照常进行该进行的活动。
按以上方法操作的好处:
1.提前告知:只要让孩子停止喜欢的活动去做其他事情,可能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提前提醒孩子。避免因为孩子正玩的高兴,而突然被终止喜欢的活动后孩子产生对抗。
2.避免强化问题行为:时间到了,不论孩子如何哭闹,都带着回家。孩子就会知道,需要听从妈妈的话,别人的帮忙也没有用。以后就不会和妈妈讨价还价了。
强化正确行为:孩子听从妈妈的要求,要夸讲并奖励孩子的好行为,那么正确的行为在未来还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