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面对持续震荡的市场环境,一些头部量化私募开始有新动作了,如**投资等量化巨头都在推行股票量化优选策略产品,该策略并不对标某个指数,而是全市场量化选股。相较于当前常见的沪深300、中证500指数增强等策略,股票量化优选策略放开了对特定指数增强风格的限制,允许持仓组合按照alpha高低灵活调整一篮子股票的风格,在保持足够分散度的基础上追求中长期绝对收益。
量化巨头布局全市场选股策略,或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今年指数贝塔收益可能不太显著。对于今年接下来的行情,市场普遍共识是指数层面的机会可能不太显著,较大概率维持震荡局面。指数增强策略虽然也是选股,但是要参照指数,今年市场风格不明显,指数的贝塔收益也会有所减弱,所以全市场动态捕捉个股机会的策略或更具优势。
其次,指数增强策略赛道较为拥挤。去年指数增强类策略发行量较大,尤其是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聚集了较多资金,造成该赛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拥挤。此外,前期热销的挂钩中证500指数的雪球产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指数的波动率,造成部分指增策略超额收益获取难度增加。



全市场量化选股的兴起或许将标志着国内量化权益产品的比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市场对量化策略的倾向性一直在变化,主流的量化策略也一直在变化,大致可以分为量化对冲(2011-2015)、指数增强(2016-2020)和全市场选股(2021起)三个阶段。
新时代:全市场选股与主观多头PK
当下,沪深300和中证500等宽基指数,在上行了两年后,估值均触及相对高点,上证50和沪深300在大市值风格下甚至已接近历史高位。我们选取了300和500的PE-Band,从下图可见,两者均在市盈率(PE)估值上相较2018年年底有了非常明显的抬升。未来指数的Beta机会或许没有前两年那么显著了。

在Beta收益受限的条件下,指数增强策略业绩得依仗另一大收益来源——选股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但是目前结构性行情占主导,叠加资金大量涌入后造成赛道拥挤,超额收益的获取难度增加。
在指数Beta收益预期不高、赛道拥挤的情况下,继续锚定诸如中证500等宽基指数,有点类似带着镣铐跳舞,那些保障不偏离指数的风格或行业约束会一定程度牺牲选股的超额收益。在该种情境下,全市场选股策略的呼之欲出不难理解。自诞生之日起,量化行业就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从纯被动产品到量化对冲,从量化对冲到指数增强,量化从业者总是能敏锐地调整策略,使之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化。全市场选股策略与指数增强、量化对冲的异同我们简单总结如下图所示:

摆脱了风格与行业的约束后,全市场量化选股策略可以通过数量化手段全力挖掘优质个股。不仅是量化私募,多家主观多头策略私募近期也公开发声,今年个股挖掘将为组合贡献大部分重要收益。机构多数观点认为:V型复苏的增速高点大概率已过,流动性宽松的时间长度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宏观层面呈现出基本面下行、流动性上行的组合。这种行情下,很难有显著的风格分化态势,更多呈现为个股分化行情,不论是大市值还是小市值板块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中低估值优质个股。从该种意义上说,全市场量化选股策略与主观多头的业绩更具可比性,有某头部量化机构表示,观察过去三年的实盘数据可见,相比于主观多头策略而言,量化多头策略的收益率和回撤控制情况均较为亮眼。

量化巨头们跨越到全市场选股,盯住主观多头业绩比较,显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拿个严选的产品举个例子:

量化巨头布局全市场选股策略,或是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今年指数贝塔收益可能不太显著。对于今年接下来的行情,市场普遍共识是指数层面的机会可能不太显著,较大概率维持震荡局面。指数增强策略虽然也是选股,但是要参照指数,今年市场风格不明显,指数的贝塔收益也会有所减弱,所以全市场动态捕捉个股机会的策略或更具优势。
其次,指数增强策略赛道较为拥挤。去年指数增强类策略发行量较大,尤其是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聚集了较多资金,造成该赛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拥挤。此外,前期热销的挂钩中证500指数的雪球产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指数的波动率,造成部分指增策略超额收益获取难度增加。



全市场量化选股的兴起或许将标志着国内量化权益产品的比拼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市场对量化策略的倾向性一直在变化,主流的量化策略也一直在变化,大致可以分为量化对冲(2011-2015)、指数增强(2016-2020)和全市场选股(2021起)三个阶段。
新时代:全市场选股与主观多头PK
当下,沪深300和中证500等宽基指数,在上行了两年后,估值均触及相对高点,上证50和沪深300在大市值风格下甚至已接近历史高位。我们选取了300和500的PE-Band,从下图可见,两者均在市盈率(PE)估值上相较2018年年底有了非常明显的抬升。未来指数的Beta机会或许没有前两年那么显著了。

在Beta收益受限的条件下,指数增强策略业绩得依仗另一大收益来源——选股所带来的超额收益。但是目前结构性行情占主导,叠加资金大量涌入后造成赛道拥挤,超额收益的获取难度增加。
在指数Beta收益预期不高、赛道拥挤的情况下,继续锚定诸如中证500等宽基指数,有点类似带着镣铐跳舞,那些保障不偏离指数的风格或行业约束会一定程度牺牲选股的超额收益。在该种情境下,全市场选股策略的呼之欲出不难理解。自诞生之日起,量化行业就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从纯被动产品到量化对冲,从量化对冲到指数增强,量化从业者总是能敏锐地调整策略,使之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化。全市场选股策略与指数增强、量化对冲的异同我们简单总结如下图所示:

摆脱了风格与行业的约束后,全市场量化选股策略可以通过数量化手段全力挖掘优质个股。不仅是量化私募,多家主观多头策略私募近期也公开发声,今年个股挖掘将为组合贡献大部分重要收益。机构多数观点认为:V型复苏的增速高点大概率已过,流动性宽松的时间长度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宏观层面呈现出基本面下行、流动性上行的组合。这种行情下,很难有显著的风格分化态势,更多呈现为个股分化行情,不论是大市值还是小市值板块中,都存在相当数量的中低估值优质个股。从该种意义上说,全市场量化选股策略与主观多头的业绩更具可比性,有某头部量化机构表示,观察过去三年的实盘数据可见,相比于主观多头策略而言,量化多头策略的收益率和回撤控制情况均较为亮眼。

量化巨头们跨越到全市场选股,盯住主观多头业绩比较,显然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拿个严选的产品举个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