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关于指南针,我说了一句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指南针,于是出现一大批九年义务教育优秀毕业生来科普司南,我看了你们的科普,只想说,九年义务教育外的东西,你们是真的一点都不懂啊。
磁勺司南是王振铎先生根据自己对古籍的理解臆造的,认同的少,不认同的不少,王振铎先生的理论依据被人逐条批驳,现在摘录部分。
“ 司南” 这 一 名称初 见于 《韩非子·有度篇 》“ 夫人 臣之侵其主也, 如地形 焉,即渐以 往, 使人主失端, 东西 易面而 不 自知, 故先 王 立 司南以端朝 夕。 ”
陈 奇酞先 生在 《韩非子新校注 》中也说“ 此 文‘ 即渐’即‘ 逐 渐’ , … …人 臣 侵夺其主之权, 如地形 之 改变, 是 向前走而逐 渐改 变。 … …由于地形逐 渐 改变, 使人主失去 正确方向, 以致东西 方向改变仍不 自知。 ” 为此, 须用“ 司南” 来“ 端朝 夕” “ 端,正 也” , “ 朝 夕为东西” 可 见它有辨 别方向的功能 ①。 文 中的 司南为何物 首先要 看说这 话的具体语言环境, 即所谈论 的是行路。 其次, 解释古代书面 语言, 不能忽视训话学的方法 而 最直接的途径是 充分理 解和尊重 旧注。 旧注的作者距 离原书的时 代较近, 一般说来, 更有 条件通晓原意。当然, 旧注也会 出现谬 误 但要肯定 它是错的,则必 须 举出足 够的证据。 现 存 《韩非子 》之最早的 注 解是唐人 李珊所 作, 他说“ 司南即 司南车也。 ”
但潘吉星先生在 《指南针源 流考 》一文 以下 简称 《源 流 》中却认 为 《有度篇 》那 段话说 的是上朝“ 以 天 子朝位而言, 帝王 坐北面南临朝, 文武官 员站立东西两 侧, 三 公 九 卿上奏面北, 君 臣各就其位。 ” “ 君 臣之 位错乱, 而 人主 尚不 自知, 则危矣。 ” ②姑 不论他描写的 朝仪是否 符合战国末年的情况, 仅就其抛开行路 的背 景而论,已经 脱 离 了原 文 的 语境, 难 以 体会书 中的 用 意。何况 他还 追随 王 振铎先生 之 说, 认为司南是 以 天然磁 石 制成的 磁体指南仪 器。 按 照这 种说法, 则在尊卑森严、制度分 明、 于正 常情况下一切 均有常规可 循 的朝堂上, 君 臣们 却须藉助 指南仪 来确定 自己的 位置 未免令人难以 置 信。
成书的年代较 《韩非子 》为晚的 《鬼谷子 》,于 其 《谋 篇 》中曾说“ 郑 人之取玉 也, 必载 司南之 车, 为其不惑也。 ” 这 句话很平实, “ 司南之车”即 司南车, “ 之” 字是 一 个语 助 词。 此 种句型在《鬼谷 子 》中屡 见不鲜, 如“ 起秋 毫之 末, 挥之于太山之 本” , 见《抵 篇 》“ 决 安危之计, 定 亲疏之事” ,见 《飞籍篇 》, “ 量 天 下之 权, 而揣诸侯之情” , 见《揣篇 》。 在 《谋篇 》中也还 有“ 察异 同之分” 等例句, 其中诸“ 之” 字都是 作语 助词 用 的。 但 《源流 》中却说“ ‘ 载 司南之 车’ 中的‘ 之’ 是 多义字, 此处作‘ 于’ 字解, 即‘ 载 司 南于车’ ” , 亦即把他所称之磁体指南仪 载于车上。 可是《宋书·礼志 》“ 指南车” 条称“ 《鬼谷子 》云, 郑人取玉,必 载 司南, 为其 不惑也。 ” 这 里的 引文 只言“ 司南” , 而 司南可 以 载物, 故只 能是 车。 并且 《志 》文是把它放在指南车制作 的 历程 中叙述 的, 当然与磁体指南仪无 关。
对指南车说得尤为清 楚, 使人 难 以作其 它解释 的描述 见 于 晋·崔豹 《古今注 》卷上“ 大驾指南车, 旧说 周 公 所作也。 周 公 治致太 平, 越裳 氏重译 来贡 白锥一、黑 雄二、象牙一。 使大夫宴将送 至 国而 旋, 亦 乘 司 南而 背 其所指, 亦期年而还至。 始 制, 车 辖 皆以 铁, 及 还 至, 铁亦 销 尽。以属 巾车 氏收而 载之, 常为先导, 示服远 人 而 正四 方。 车法具在 《尚方故事 》。 ” 此书以 为指南车是“ 周 公 所作” , 固属 传说, 但考虑到 《韩 非子 》中的记 者, 则 其 创 制 应 颇 久 远。 鉴 于 书 中说“车 … …皆为 司南之 制” , 又 说 大 夫宴“ 乘 司南” 而还, 则 司 南 当然 是车。
我 国很 早就发现 了磁石 的 吸铁性。 《吕 氏春秋·精通篇 》云“ 磁石吸铁, 或引之也。 ” 《淮南子·说 山训 》亦云“ 慈石能吸铁。 ” 但认识磁石的吸铁性容易, 而认识其指极性则比较困难, 因为如果未制作 出可以 自由转动的轻而细长的磁体, 这种性质是很难直接观察到的。 宋代以前, 我国古文献 中完全 不 曾提及磁石的指极性。 王振铎先生说“ 按 自战国以来, 古人既有知磁石之吸铁性, 用为普通譬语,磁性之认识 中兼知指极性 固有可能。 ” 这表 明, 就古人何时 了解磁石的指极性而言, 王先生除了想 当然以外, 别无依据。
不 了解磁 石有指极性, 缺少 了这 项 必 要 的前提, 就无 由产生 制 作磁体指南仪 的动机。 可是 王振铎先生却从 东汉 王 充 《论衡·是应篇 》中检 出“ 司南之构, 投之于地, 其抵指南” 这 十二 个字,据以制成 了那件很有影响的“ 司南” 造型 似不宜称为模型。 王 先生的研究 是从“ 司南” 为“ 磁性 体” 的观念 出发 的 但关 于这 一 点他没 有举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似乎认为可 以 不证 自明 ⑨。 他又认为“ 构” 是 勺柄, 亦 即“ 司南” 之柄, 从而推导 出“ 司南形 如 勺” 。 “ 投” 字王先生训“ 搔 动” ,他说“ 原文 不 云投 司南于 地, 或 司南投之 于地,而云 司南之 勺, 投之于地, 信其非持 司南投入者,当为司南 已居地盘之 上, 搔动其柄, 而投转之 谓也。 ” “ 投之 于地” 的“ 地” , 他说“ 非土地之 地,乃地盘之 地” , “ 为铜 质” 。 “ 抵” 字则被 王 先生改为“ 抵” , 谓“ 司南投之 于地, 旋转未停。 当其四 方旋转之时, 何能谓其指南。 如 易抵为抵, 则全文畅通。 谓其停至 之 时, 其构指南。 抵抵音同形似而讹也。 ” 最后王 先生认 为, 《是应 篇 》中这十二个字, “ 其大意为 司 南之 柄, 投转于地盘 之上, 停止时则指南。 如 训构为括构之 勺, 训抵为抓抵之抵, 其意则 为 如 勺之 司南, 投转于地 盘之上, 勺柄指南。 审此二 种解释, 前者较长也。 ”然而 目前从其说者, 多用 其后一种解释。 但不论他的哪种解释, 都是难以 成立的。
既 然王振铎先生 依古文献立论, 那就不能 不接受版本和校勘方面的考察。 王 先生的 引 文所据之 《论 衡 》的 通行本, 应是 自明嘉靖通 津草堂 本递 传 下来的。 但此 外还 有更 古的本子, 前北平 历史博物 馆 旧藏 残 宋 本, 存卷十四 至 卷十 七, 为年清理 清内阁档案时拣出的, 后归南京博物院, 《是应 篇 》恰在其内。 可注意者, 通行本中的“ 司南之 构” , 此 本作“ 司南之 酌” , 朱宗莱校元 至元本同 ⑩。 “ 酌” 训行、 用。 《国语·周语 上·邵公 谏厉 王弹谤 》“ 故天子听政, 使公 卿至 于 列士献诗, 替献 曲, 史献 书, … …而 后, 王 斟酌焉, 是以 事行而不悖。 ” 汉·贾速注“ 酌, 行也” 《玄应音义 》卷十四 引。 、《诗·周颂·酌·序 》“ 酌,告成大武也, 言能 酌先祖之 道以 养天 下也。 ” 汉·郑玄笺“ 文 王 之道, 武 王 得而 用之, 亦是酌取之义。 ” 《逸 周书·大 武篇 》“ 酌之 以 仁。 ” 清·潘振《周书解义 》“ 取善而 行 日 酌。 ” 《广韵·人 声·药第十八 》也说“ 酌, 行也。 ” 而“ 投之 于地” 则与 《孙子兵法·九地篇 》“ 投之 亡地然 后存” 之前一 部分 的用语相类, 这 句话 在 《史记·淮 阴侯列传 》中引作“ 置 之 亡地而 后 存” , 则“ 投之 于 地”即“ 置之 干地” 。 “ 抵” 字在 《集韵·支部 》引 《字林 》、 《玉 篇·木部 》、 《广韵·支部 》都说 它是“ 雄衡也” 。 雄衡是一 段横木, 正 与 司南车上 木 人指方向的 臂部相 当。 《太 平御 览 》卷七六二 又 卷九四 四引 《论衡 》, 此字作“ 柄” , 亦通。 宋本中这十二个字的 意思 很清楚, “ 司南之 酌, 投之 于地, 其抵指南” , 即言如 使用司 南车, 把它放 置在地上, 其横杆就指向南方之意。 通 行本中作为王 先生 立 论之 基 础 的“ 杓 ” , 其实是一 个误 字。 总之, 《是应篇 》上述 引文描述 的是 当时人 所 习知 之 司南车的性能 《论 衡 》的作者无 从 谈论 时 人 尚未 曾谋面的磁体指南仪。
王 振铎先生根据他的理 解制作的“ 司南” , 是在 占拭的铜地盘 上放置 一 个有磁性的 勺, 此 勺 当以何种材料制作 他说“ 司 南藉天然磁石琢 成之可能较多。 ” 可是 天 然磁石 的磁距 很小, 制作过程中的振动和磨擦更会使它退 磁, 这是一 宗不 易克服 的 困难。 王 先生于 是 采 用 了 另两种材料 一 种是以钨钢 为基 体的“ 人 造 条形 磁铁” , 另一 种是“ 天然磁石 为云 南所产经 传磁后而赋磁性者” 。 汉代根 本没有人 工磁铁, 自不 待言 他 用 的云 南产天然 磁石也 已被放进 强 磁场里 磁化, 使其磁距 得以增 强。 这两种材料 均非汉代 人所能想见, 更不要说 实际应 用 了。 而 后来长期在博物馆里 陈 列的“ 司南” 中的 勺, 就是 用人 工磁铁制作的。 虽然《亦谈 》中说“ 有人怀疑以 古代工具和技术制造磁 勺之 可 能。 这 怀疑 和 担心 似乎 多余。 ” 但 事 实是“ 年钱临照院士 应郭沫若要求做个司南, 当作访苏礼品。 他找到最好 的磁石, 请玉 工做成精美的 勺形, 遗憾的是它不 能指南。 由于磁距 太 小,地磁场给它的作用 不够 克服摩擦 力。 只得用 电磁铁做 人工 磁化。 ” ⑧郭沫 若院长和钱临 照院士 在世纪 中尚且 作不到 的事, 前 世纪之 《韩非子 》的时 代和 公 元 世纪之 《论衡 》的时代 中的 匠 师又如 何能够作到 ?
王 振铎先生 的“ 司南” 中使 用 了汉 代 占拭的铜地盘。 占拭的 图式 与古代天 文数字、阴阳五行等学说 有关, 具有“ 法 象天地” 的意义, 这就使他 的造 型 平 添 了不 少 科学 和 神秘 的 色 彩。 同 时,放在地盘 上 的磁勺, 又 可 以挂靠到 占拭天盘 当 中的北斗 图形 上。 斗魁指极。 《考工记·匠 人 》云“ 考之 极星, 以 正朝 夕。 ” 表明 古人 已通过北极星测 定 真北。 占拭 和北极 星 本 与 王 先 生 的 磁 勺 无关, 可 是 有些 学 者 在 对 它 的 解 释 中或 将 磁 石 指极、 天文 测 向、占拭推算等不 同的 活 动 与之相牵合, 使人莫测 高深, 这是必 须厘清的。
这里主要摘录的是孙机先生的简论司南兼及司南佩,要反驳的看完孙机先生的论文再开口。

还有某些人无法理解的司南怎么可能和官职扯上关系,这出自刘秉正先生。
《韩非子·有度 》中的“ 端”字不是一般的能指 向, 而是要端正 这种 端正任务, 也无须象 出外旅行那样, 非得不“ 受天气、 昼夜和时空 的极大影 响” 。 而先秦文献 中, “ 司” 字 主要 表示“ 执掌” 、 “ 主管” 之 义,所谓“ 司” 则是 由此 义 演 变为 表示 执 掌某一 方面之 官。 如“ 司 门” 是掌管 国 门启 闭之官、 “ 司服” 是“ 掌王之吉凶衣服” 之官, 等等。 因此笔者也才认为《韩非 子·有 度 》中的司南宜释为官职, 而不宜释为器物。
反驳前请先看一看刘秉正先生的论文。

磁勺司南是王振铎先生根据自己对古籍的理解臆造的,认同的少,不认同的不少,王振铎先生的理论依据被人逐条批驳,现在摘录部分。
“ 司南” 这 一 名称初 见于 《韩非子·有度篇 》“ 夫人 臣之侵其主也, 如地形 焉,即渐以 往, 使人主失端, 东西 易面而 不 自知, 故先 王 立 司南以端朝 夕。 ”
陈 奇酞先 生在 《韩非子新校注 》中也说“ 此 文‘ 即渐’即‘ 逐 渐’ , … …人 臣 侵夺其主之权, 如地形 之 改变, 是 向前走而逐 渐改 变。 … …由于地形逐 渐 改变, 使人主失去 正确方向, 以致东西 方向改变仍不 自知。 ” 为此, 须用“ 司南” 来“ 端朝 夕” “ 端,正 也” , “ 朝 夕为东西” 可 见它有辨 别方向的功能 ①。 文 中的 司南为何物 首先要 看说这 话的具体语言环境, 即所谈论 的是行路。 其次, 解释古代书面 语言, 不能忽视训话学的方法 而 最直接的途径是 充分理 解和尊重 旧注。 旧注的作者距 离原书的时 代较近, 一般说来, 更有 条件通晓原意。当然, 旧注也会 出现谬 误 但要肯定 它是错的,则必 须 举出足 够的证据。 现 存 《韩非子 》之最早的 注 解是唐人 李珊所 作, 他说“ 司南即 司南车也。 ”
但潘吉星先生在 《指南针源 流考 》一文 以下 简称 《源 流 》中却认 为 《有度篇 》那 段话说 的是上朝“ 以 天 子朝位而言, 帝王 坐北面南临朝, 文武官 员站立东西两 侧, 三 公 九 卿上奏面北, 君 臣各就其位。 ” “ 君 臣之 位错乱, 而 人主 尚不 自知, 则危矣。 ” ②姑 不论他描写的 朝仪是否 符合战国末年的情况, 仅就其抛开行路 的背 景而论,已经 脱 离 了原 文 的 语境, 难 以 体会书 中的 用 意。何况 他还 追随 王 振铎先生 之 说, 认为司南是 以 天然磁 石 制成的 磁体指南仪 器。 按 照这 种说法, 则在尊卑森严、制度分 明、 于正 常情况下一切 均有常规可 循 的朝堂上, 君 臣们 却须藉助 指南仪 来确定 自己的 位置 未免令人难以 置 信。
成书的年代较 《韩非子 》为晚的 《鬼谷子 》,于 其 《谋 篇 》中曾说“ 郑 人之取玉 也, 必载 司南之 车, 为其不惑也。 ” 这 句话很平实, “ 司南之车”即 司南车, “ 之” 字是 一 个语 助 词。 此 种句型在《鬼谷 子 》中屡 见不鲜, 如“ 起秋 毫之 末, 挥之于太山之 本” , 见《抵 篇 》“ 决 安危之计, 定 亲疏之事” ,见 《飞籍篇 》, “ 量 天 下之 权, 而揣诸侯之情” , 见《揣篇 》。 在 《谋篇 》中也还 有“ 察异 同之分” 等例句, 其中诸“ 之” 字都是 作语 助词 用 的。 但 《源流 》中却说“ ‘ 载 司南之 车’ 中的‘ 之’ 是 多义字, 此处作‘ 于’ 字解, 即‘ 载 司 南于车’ ” , 亦即把他所称之磁体指南仪 载于车上。 可是《宋书·礼志 》“ 指南车” 条称“ 《鬼谷子 》云, 郑人取玉,必 载 司南, 为其 不惑也。 ” 这 里的 引文 只言“ 司南” , 而 司南可 以 载物, 故只 能是 车。 并且 《志 》文是把它放在指南车制作 的 历程 中叙述 的, 当然与磁体指南仪无 关。
对指南车说得尤为清 楚, 使人 难 以作其 它解释 的描述 见 于 晋·崔豹 《古今注 》卷上“ 大驾指南车, 旧说 周 公 所作也。 周 公 治致太 平, 越裳 氏重译 来贡 白锥一、黑 雄二、象牙一。 使大夫宴将送 至 国而 旋, 亦 乘 司 南而 背 其所指, 亦期年而还至。 始 制, 车 辖 皆以 铁, 及 还 至, 铁亦 销 尽。以属 巾车 氏收而 载之, 常为先导, 示服远 人 而 正四 方。 车法具在 《尚方故事 》。 ” 此书以 为指南车是“ 周 公 所作” , 固属 传说, 但考虑到 《韩 非子 》中的记 者, 则 其 创 制 应 颇 久 远。 鉴 于 书 中说“车 … …皆为 司南之 制” , 又 说 大 夫宴“ 乘 司南” 而还, 则 司 南 当然 是车。
我 国很 早就发现 了磁石 的 吸铁性。 《吕 氏春秋·精通篇 》云“ 磁石吸铁, 或引之也。 ” 《淮南子·说 山训 》亦云“ 慈石能吸铁。 ” 但认识磁石的吸铁性容易, 而认识其指极性则比较困难, 因为如果未制作 出可以 自由转动的轻而细长的磁体, 这种性质是很难直接观察到的。 宋代以前, 我国古文献 中完全 不 曾提及磁石的指极性。 王振铎先生说“ 按 自战国以来, 古人既有知磁石之吸铁性, 用为普通譬语,磁性之认识 中兼知指极性 固有可能。 ” 这表 明, 就古人何时 了解磁石的指极性而言, 王先生除了想 当然以外, 别无依据。
不 了解磁 石有指极性, 缺少 了这 项 必 要 的前提, 就无 由产生 制 作磁体指南仪 的动机。 可是 王振铎先生却从 东汉 王 充 《论衡·是应篇 》中检 出“ 司南之构, 投之于地, 其抵指南” 这 十二 个字,据以制成 了那件很有影响的“ 司南” 造型 似不宜称为模型。 王 先生的研究 是从“ 司南” 为“ 磁性 体” 的观念 出发 的 但关 于这 一 点他没 有举出任何有力的证据, 似乎认为可 以 不证 自明 ⑨。 他又认为“ 构” 是 勺柄, 亦 即“ 司南” 之柄, 从而推导 出“ 司南形 如 勺” 。 “ 投” 字王先生训“ 搔 动” ,他说“ 原文 不 云投 司南于 地, 或 司南投之 于地,而云 司南之 勺, 投之于地, 信其非持 司南投入者,当为司南 已居地盘之 上, 搔动其柄, 而投转之 谓也。 ” “ 投之 于地” 的“ 地” , 他说“ 非土地之 地,乃地盘之 地” , “ 为铜 质” 。 “ 抵” 字则被 王 先生改为“ 抵” , 谓“ 司南投之 于地, 旋转未停。 当其四 方旋转之时, 何能谓其指南。 如 易抵为抵, 则全文畅通。 谓其停至 之 时, 其构指南。 抵抵音同形似而讹也。 ” 最后王 先生认 为, 《是应 篇 》中这十二个字, “ 其大意为 司 南之 柄, 投转于地盘 之上, 停止时则指南。 如 训构为括构之 勺, 训抵为抓抵之抵, 其意则 为 如 勺之 司南, 投转于地 盘之上, 勺柄指南。 审此二 种解释, 前者较长也。 ”然而 目前从其说者, 多用 其后一种解释。 但不论他的哪种解释, 都是难以 成立的。
既 然王振铎先生 依古文献立论, 那就不能 不接受版本和校勘方面的考察。 王 先生的 引 文所据之 《论 衡 》的 通行本, 应是 自明嘉靖通 津草堂 本递 传 下来的。 但此 外还 有更 古的本子, 前北平 历史博物 馆 旧藏 残 宋 本, 存卷十四 至 卷十 七, 为年清理 清内阁档案时拣出的, 后归南京博物院, 《是应 篇 》恰在其内。 可注意者, 通行本中的“ 司南之 构” , 此 本作“ 司南之 酌” , 朱宗莱校元 至元本同 ⑩。 “ 酌” 训行、 用。 《国语·周语 上·邵公 谏厉 王弹谤 》“ 故天子听政, 使公 卿至 于 列士献诗, 替献 曲, 史献 书, … …而 后, 王 斟酌焉, 是以 事行而不悖。 ” 汉·贾速注“ 酌, 行也” 《玄应音义 》卷十四 引。 、《诗·周颂·酌·序 》“ 酌,告成大武也, 言能 酌先祖之 道以 养天 下也。 ” 汉·郑玄笺“ 文 王 之道, 武 王 得而 用之, 亦是酌取之义。 ” 《逸 周书·大 武篇 》“ 酌之 以 仁。 ” 清·潘振《周书解义 》“ 取善而 行 日 酌。 ” 《广韵·人 声·药第十八 》也说“ 酌, 行也。 ” 而“ 投之 于地” 则与 《孙子兵法·九地篇 》“ 投之 亡地然 后存” 之前一 部分 的用语相类, 这 句话 在 《史记·淮 阴侯列传 》中引作“ 置 之 亡地而 后 存” , 则“ 投之 于 地”即“ 置之 干地” 。 “ 抵” 字在 《集韵·支部 》引 《字林 》、 《玉 篇·木部 》、 《广韵·支部 》都说 它是“ 雄衡也” 。 雄衡是一 段横木, 正 与 司南车上 木 人指方向的 臂部相 当。 《太 平御 览 》卷七六二 又 卷九四 四引 《论衡 》, 此字作“ 柄” , 亦通。 宋本中这十二个字的 意思 很清楚, “ 司南之 酌, 投之 于地, 其抵指南” , 即言如 使用司 南车, 把它放 置在地上, 其横杆就指向南方之意。 通 行本中作为王 先生 立 论之 基 础 的“ 杓 ” , 其实是一 个误 字。 总之, 《是应篇 》上述 引文描述 的是 当时人 所 习知 之 司南车的性能 《论 衡 》的作者无 从 谈论 时 人 尚未 曾谋面的磁体指南仪。
王 振铎先生根据他的理 解制作的“ 司南” , 是在 占拭的铜地盘 上放置 一 个有磁性的 勺, 此 勺 当以何种材料制作 他说“ 司 南藉天然磁石琢 成之可能较多。 ” 可是 天 然磁石 的磁距 很小, 制作过程中的振动和磨擦更会使它退 磁, 这是一 宗不 易克服 的 困难。 王 先生于 是 采 用 了 另两种材料 一 种是以钨钢 为基 体的“ 人 造 条形 磁铁” , 另一 种是“ 天然磁石 为云 南所产经 传磁后而赋磁性者” 。 汉代根 本没有人 工磁铁, 自不 待言 他 用 的云 南产天然 磁石也 已被放进 强 磁场里 磁化, 使其磁距 得以增 强。 这两种材料 均非汉代 人所能想见, 更不要说 实际应 用 了。 而 后来长期在博物馆里 陈 列的“ 司南” 中的 勺, 就是 用人 工磁铁制作的。 虽然《亦谈 》中说“ 有人怀疑以 古代工具和技术制造磁 勺之 可 能。 这 怀疑 和 担心 似乎 多余。 ” 但 事 实是“ 年钱临照院士 应郭沫若要求做个司南, 当作访苏礼品。 他找到最好 的磁石, 请玉 工做成精美的 勺形, 遗憾的是它不 能指南。 由于磁距 太 小,地磁场给它的作用 不够 克服摩擦 力。 只得用 电磁铁做 人工 磁化。 ” ⑧郭沫 若院长和钱临 照院士 在世纪 中尚且 作不到 的事, 前 世纪之 《韩非子 》的时 代和 公 元 世纪之 《论衡 》的时代 中的 匠 师又如 何能够作到 ?
王 振铎先生 的“ 司南” 中使 用 了汉 代 占拭的铜地盘。 占拭的 图式 与古代天 文数字、阴阳五行等学说 有关, 具有“ 法 象天地” 的意义, 这就使他 的造 型 平 添 了不 少 科学 和 神秘 的 色 彩。 同 时,放在地盘 上 的磁勺, 又 可 以挂靠到 占拭天盘 当 中的北斗 图形 上。 斗魁指极。 《考工记·匠 人 》云“ 考之 极星, 以 正朝 夕。 ” 表明 古人 已通过北极星测 定 真北。 占拭 和北极 星 本 与 王 先 生 的 磁 勺 无关, 可 是 有些 学 者 在 对 它 的 解 释 中或 将 磁 石 指极、 天文 测 向、占拭推算等不 同的 活 动 与之相牵合, 使人莫测 高深, 这是必 须厘清的。
这里主要摘录的是孙机先生的简论司南兼及司南佩,要反驳的看完孙机先生的论文再开口。

还有某些人无法理解的司南怎么可能和官职扯上关系,这出自刘秉正先生。
《韩非子·有度 》中的“ 端”字不是一般的能指 向, 而是要端正 这种 端正任务, 也无须象 出外旅行那样, 非得不“ 受天气、 昼夜和时空 的极大影 响” 。 而先秦文献 中, “ 司” 字 主要 表示“ 执掌” 、 “ 主管” 之 义,所谓“ 司” 则是 由此 义 演 变为 表示 执 掌某一 方面之 官。 如“ 司 门” 是掌管 国 门启 闭之官、 “ 司服” 是“ 掌王之吉凶衣服” 之官, 等等。 因此笔者也才认为《韩非 子·有 度 》中的司南宜释为官职, 而不宜释为器物。
反驳前请先看一看刘秉正先生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