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71贴子:2,995,543
  • 12回复贴,共1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八章(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非常巧合的是,古今注释《道德经》最为盛行的两个版本,《王弼本·老子注》与《河上公章句》,注释第八章开篇均未注释“不争”,甚至未曾提及“争”字。
王弼的注释非常简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三句只注释了四个字——人恶卑也。只阐明了人性厌恶卑下的处境,根本未解释水如何利益万物,又如何不争。


IP属地:湖北1楼2021-08-11 14:48回复
    《河上公章句》的注释内容虽然要多一些,但同样未注释“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注释为“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也”,也简单阐述了水如何因地制宜,变换形态的利益万物的常理。


    IP属地:湖北2楼2021-08-11 14:51
    回复
      再联想《老子注·第一章》经文部分记作“天地之始”,而释文部分却解作“万物之始”的显著差异(与《帛书老子》中的记载完全吻合),这无疑说明王弼与河上公注释《道德经》时所使用的原文,绝非后世增加、附会的原文。也就是说,脍炙人口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记载,有极大的可能性是后世学者故作聪明的附益之作。而附会、夸大的目的无外乎从众多的经解文章中拔得头筹,脱颖而出,如《河上公章句》便颠倒了“无名万物之始”与“有名万物之母”的注释次序,先解释了万物因何无名的问题,说“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并在此论点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万物”附会为“天地”——始者道之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IP属地:湖北3楼2021-08-11 14:52
      回复
        但因汉初避讳汉文帝刘恒名讳,改“恒”字为“常”字的愚昧陋习,使得河上公未能完全领会老子句式中“无”“有”并用的深意。老子“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论述,其实是为了承接前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论点。可道之道与可名之名,为何都不是维持自然长存的恒久方法?因为《周易·恒卦·彖传》中说的非常明白“恒,久也”,维持天地久存的原因是代表刚、柔的“巽卦”与“震卦”一体共生,相推相衍(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IP属地:湖北4楼2021-08-11 14:53
        回复
          言下之意,刚与柔是个整体,彼此推动。因此“第七章”才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何谓不自生?不衍生外物,一切变化自给自足。既天与地,空间与时间通过“阴阳互根”的特性,彼此推动。而这种不自生的现象,在现代物理学中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


          IP属地:湖北5楼2021-08-11 14:55
          回复
            还有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也早已证明,能量与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IP属地:湖北6楼2021-08-11 14:56
            回复
              而第一章中人类认识自然万物,使用同样是“无”与“有”并用的规则——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注意“故”字的使用,添加“故”字说明,后文是对前文的进一步阐述。那么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如何从对万物一无所知,进化到为万物命名的智慧高度?老子说,是通过“解放思想并约束行为”的并用方法中,不断认识、了解万物的性质。
              “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是说,思想要保持无欲无求的清明境界,才能分辨事物千变万化的诸多妙用。而若有了欲望,便会产生偏见,如荀子所言会使思想“蔽于一曲”。如一节普通的木头,在厨师眼中的用处只能是柴火,但在工匠眼中的用处却是精美绝伦的不同木器。因此老子强调“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有明确的欲望目的后,才能知道行为的知止之处。
              言下之意,人不但要想清楚该做什么,更加要想明白应当做到什么程度。这便是诸多华夏圣贤反复提及的“知止”的智慧,知道适可而止的重要性。


              IP属地:湖北7楼2021-08-11 15:00
              回复
                何恒久形态?如上图"恒卦"所示,"震卦"颠倒为“巽卦”,“巽卦”颠倒为"震卦",这便是易学理论中维持”刚柔相推“的恒久形态“阴阳反背”。如同之前的天文运算,将人们定义时间的数学结论颠倒过来,便是人们定义空间的数学结论。
                因此“居善地”,圣贤选择居身住处的原则是“挫其锐,解其纷”,选择居住在可以避免刀兵祸乱,解决纷争安定的无忧之所。如孙叔敖为儿子选择的“寝丘之志”。


                IP属地:湖北9楼2021-08-11 15:03
                回复
                  “寝丘”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地名,具体位置在今河南省,固始、沈丘两县之间,向以贫瘠著称。孙叔敖虽然贵为楚国令尹(百官之长),但为了保证楚国官员系统的清廉,以身作则,一生廉洁,致死也没能给儿子留下赖以生存的保障。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死后楚庄王肯定会封赏自己的儿子,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因此孙叔敖并没有故作清高地要求儿子拒绝楚庄王的封赏,而是提醒儿子,如果楚王封赏你,记得要贫瘠的“寝丘”。因为“寝丘”之地向来贫瘠,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刀兵抢夺它,更加不存在令人羡慕的利益纷争。所以“寝丘之志”,便是遵循易理原则,“挫其锐,解其纷”最好例证。


                  IP属地:湖北10楼2021-08-11 15:03
                  回复
                    也因此,只有真正懂得易学的人才清楚“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一系列反成之道。


                    IP属地:湖北11楼2021-08-11 15:05
                    回复
                      贴吧发文,天天被抽楼(第八楼被删),难怪百度贴那么好的资源没搞起来,运营的毫无担当,只知道使用免费吧主进行维护,根本不认真审核文章内容就删帖。没有付出哪有回报?


                      IP属地:湖北13楼2021-08-11 17:48
                      回复
                        因为贴吧经常抽风,大家可以关注梨花的百家号,确保文章的完整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8-11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