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爱喝稀饭 和
@丽帝一个是胡说八道型吧宠,一个是精神错乱型吧宠,在这个帖子里算是实现了梦幻联动了。
实际上说白了,两个货之所以会丢人现眼,归根到底,还是智商不足。
我在本帖里选了三个雷达型号来阐述输入电功率和输出辐射功率,那不是乱选的。
RP-9U是米格-21上的雷达,国内对其足够熟悉,JL-7雷达就是对其进行充分评估后,弃用其技术架构另起炉灶的产物。
APG-63是国内跟踪最全面的雷达,APG-66则和和平典范项目有着很深的渊源。
选择这三个型号,第一是国内对其掌握程度够高,第二则是能够显出很明显的技术跨度。
RP-9U是脉冲波形机载火控雷达,使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其功率参数如下:
输入功率:AC 400Hz~900Hz 115V 1KVA、400Hz 1KVA,DC 27V 270W.
峰值功率60kW~80KW。
APG-63则是全波形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使用平板缝隙天线,天线形式为精密铸造,成本较高,一致性较好。
输入功率:AC 10.5KVA,DC 750W
输出功率:12.9KW
APG-66则是较为低端的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使用平板缝隙天线,装配式天线,中/低RPF。
输入功率:AC 三相 400Hz 115V 3.209KVA,DC 28V 115W
输出功率:20KW。
——————
通过对这三个雷达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峰值功率竟然和探测距离是反着来的。如此反常识的结论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从机载雷达的基本原理说起。
囿于其工作环境,机载雷达是较早全面实现单天线的雷达,射机输出的边带噪声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天线进入到接收机。解决的方案也非常明确,使用脉冲体制雷达,通过收发不同时的方式来进行差分处理。
这就导致了机载雷达的发射/接收工作周期的,发射时不接收,接收时不发射。反应在倒置卡塞格伦和平板缝隙天线上,就是发射机在整个工作周期中间断工作,由此形成了几个概念:
1,脉冲宽度,指脉冲持续的时间,以毫秒计算,这个实际上就是发射机工作的时间,RP-9U这个参数为0.5~1微秒,APG-63和66则是0.1~8可调。一般来说,脉冲宽度在追求精度时越窄越好,追求搜索距离时越宽越好。
2,脉冲重复频率,雷达每秒发射脉冲的个数。上述三个型号,RP-9U的RPF为750Hz~1.85KHz,APG-63为2KHz~200KHz,
3,脉冲间隔,即一个脉冲的起始沿到下一个脉冲的起始沿之间的周期。例如, PRF为100Hz,那么PRI就是1/100=0.01秒,或者10000微秒。脉冲重复频率越高,脉冲间隔越短。RP-9的RPI为200~600微秒,APG-63的RPI为2微秒~200微秒
4,占空比,脉宽与周期的比被称为发射机的占空比。RP-9的天线占空比为0.25%(追踪),0.1%(搜索)。APG-63和APG-66比较复杂,但是占空比都在5%以内。具体各位可以找手册验算相关参数。
参照上文提供资料的三种雷达的参数,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发射机工作时间占整个天线系统工作时间的占比(天线占空比)非常小,输入电流、电容、馈电循环模式下。输出功率大于输入功率是常态。
2,天线类型对相关参数影响很大,RP-9U的倒置卡塞格伦天线与APG-66的对比相当明显。
3,到了单元收/发,高脉冲重复频率,小脉冲重复间隔,窄波束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输入电流与功率才真正匹配起来。
4,调节脉冲重复频率、脉冲间隔和脉冲宽度的能力是雷达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到了数字阵列雷达(软件雷达),利用较小的电源容量,实现各个参数的调节更加简易,雷达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匹配更加平衡。
5,KLJ-7A诞生在中国实现数字阵列雷达普及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