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4,059贴子:3,281,931

依他起与遍计所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唯识学的依他起,是指从唯识的角度上说(不从识的角度上看,就不这么说了),一切因缘生法,皆唯识变。
依,是依识变现,他是众缘。
一切依他起,皆是因缘所生、唯识所变。
这个是依他起。
2,如果只从中观缘起的角度上说,就只说一切有为法皆是众缘所生。
而且这个众缘,已经包括了识的内容了。
在中论中,是把识缘与其它缘放在一个平等的序列中谈的。
3,中观与唯识,都是破一切相而入第一义谛。
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中观是直接同时破一切相(遍计所执相与依他起相),识境俱空,彻底的能所本空,而见毕竟空性。
唯识学,就是绕了一个圈子了:先破遍计所执境,次破依他起内境,再破依他起见分与心所,终破依他起八识自体,而证毕竟空性(唯识性)。(可参看窥基菩萨的五重唯识观)
4,佛说唯识学,只是为了一部分与此角度相应根机的人说的。若无这类根机众生,则佛不说唯识义。
5,证入毕竟空性时的心,叫真如心,也叫根本智心。
这是智空一如的境界。
这个根本智心,也叫如来藏、本觉、本寂真心。
6,一切佛法内容,不论是唯识、中观、如来藏、唯境、唯根,都是可以圆融圆通圆满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9-12 13:33回复
    大哥出书吧,我贷款买都行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9-12 13:34
    收起回复
      7,依他起与遍计所执。
      依他起,是指一切缘生之幻法。
      包括了依他起色法与依他起心法。
      依他起心法,包括了八识自相、八识所缘、八识见分、八识心所、八识分位。
      这是依他起法,也是一切有为法。
      什么是遍计所执呢?
      遍计所执,就是:独头意识由于无明,不能如实知依他起法本是缘生、识变之虚幻假有,而妄自周遍计执它们是种种实色实心。
      这就是遍计执与遍计所执。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9-12 13:37
      回复
        8,遍计所执,纯是颠倒义言境(也叫颠倒意言境)。
        遍计所执,惟妄执,故毕竟无有,如空花阳焰。
        9,依他起呢,既是因缘变,又是正分别变。
        因缘变,是缘起义。正分别变,是唯量唯假义。
        从缘起义上看依他起,依他起无定相,故毕竟空、毕竟幻,如梦幻泡影、电光石火,虚幻不实。
        从唯量唯假义上看依他起,依他起虽是称体假设之妙分别,但也同遍计所执一样,只是假名而无实体,亦如空花阳焰,毕竟无有。
        10,但我们看依他起,一般是从缘起角度上看的。
        所以,有为法亦如假名无体之空花阳焰义,通常不说。
        但若是以四寻思观修习唯识观,就必须说了。
        因为,“名、事、自性、差别,若能如实知此四者离识、及识,非有,即成如实智。”———四寻思观需如此观行,方能得四如实智,然后,再由世第一位的无间相续的四如实智,引生胜义真智,从而证入识境俱空的唯识毕竟空性。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9-12 13:49
        回复
          破了遍计执就是悟入圆成实了,还破什么依他起?依他起还需要破就证明遍计执没破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9-12 14:02
          收起回复
            11,遍计所执,是颠倒分别变。
            依他起,从唯量唯假的分别变角度上看,
            是妙用正分别变。
            但不论颠倒、妙用,皆是假名无实,如兔角龟毛,毕竟无有。
            这是依他起与遍计所执的相同之处。
            但它们还有不同之处:
            遍计所执,离了名言,一无所有;
            依他起,离了名义(即离分别与假名),有宛然自相性———这就是依他起的缘生内容。
            圆成实自性呢,就是:离了名言义相,有 无相性。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9-12 14:07
            回复
              依他起即是缘起,见缘起即是见谛,见谛即是见道。哪有什么需要破缘起的?需要破的只有对依他起的误见,也就是遍计执。破除对依他起的误见,就是见到依他起的实相了,即是圆成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9-12 14:24
              收起回复
                阿赖耶识与杂染种子的关系,如墙体与墙体上的种种刻痕。
                种种刻痕,既是现行法留下来的,也组成了阿赖耶识自体分展现的相貌:一切种子如瀑流。
                种子,只是现行法留下来的全息差别功能。种子又不是识,而是识体所摄。
                识曰了别。了别是认识功能。
                种子或什么种子的集合,有认识功能吗?种子是识吗?
                这都是最简单的问题。但就是不知道思考。
                记得摄大乘论中,对阿赖耶识与一切种子的关系,有过多方面的讲解。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9-12 17:04
                回复
                  一切杂染种子,使阿赖耶识的展现相貌如瀑流。
                  一切种子如瀑流,这种话,楞伽、深密、楞严,都说了。
                  这个比喻里,这个流水好比是阿赖耶识自体分,使这个流水呈现出瀑流相貌的,是一切杂染种子。
                  佛的无垢第八识,就不是这样的相貌了,而是“如湛然相续平流水”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9-12 18:31
                  回复
                    阿赖耶识如一张脸,一切杂染种子如这张脸上的麻子。
                    众多麻子,形成了脸的表现出来的相貌。
                    脸(阿赖耶识)也以这些麻子为脸的内容。
                    阿赖耶识摄持一切种子为自体内容,就是这个意思。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9-12 18:35
                    回复
                      阿赖耶识,作为识体,对它的相分,能起执、受二种作用。
                      阿赖耶识的相分,有种子、根身、器界三种内容。
                      阿赖耶识对相分所起的执、受二种功能作用,又各分二种:
                      执功能:摄为自体,令之不坏。
                      受功能:领以为境,令生觉受。
                      阿赖耶识对种子,除了没有令生觉受这个作用,其它三种作用都有。
                      阿赖耶识对根身,四种作用都有。
                      阿赖耶识对器界,只有令之不坏与领以为境这二种作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9-12 18:39
                      回复
                        佛的无垢识,对相分的作用功能就改变了。
                        四智及遍法界一切,皆是佛的不可思议的自受用报身。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9-12 18:42
                        回复
                          遍计所执,唯因独头意识妄执见分而有。
                          遍计所执,
                          有即依他起而妄自计执而有,
                          有离依他起而妄自计执而有,
                          有依圆成实而妄自计执而有。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9-12 19:51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1-09-13 01:23
                            回复
                              见闻觉知,分为六根的见闻觉知与六识的见闻觉知。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六根的见闻觉知,如镜鉴影,无有分别;六识对尘的见闻觉知,就有了别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09-13 0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