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栩
(作品:《思旧赋》,白先勇 著,收录于《台北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思旧赋》,典出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创作的一篇赋文。此赋诉尽追思,遥寄伤怀。赋中以“旷野之萧条”、“旧居”、“空庐”之景,寄托着物是人非的悲凉之际,又隐约暗示了朝代更迭带来的不幸之遭遇。赋文抚今追昔,感怀伤时,以曲笔诉衷肠,有言未尽之感。
白先勇的小说《思旧赋》,取向秀所作同名赋文之意境,寓情于景,景中有情,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人物内心的“意”。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故而,白先勇笔下的顺恩嫂、罗伯娘、“李公馆”、苍苔、蒿草、冬日的黄昏、暮云沉沉的天空……都具有了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它们升华出一个“作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李公馆”,三个碑体字庄重地刻在一块乌铜门牌上面,用过时的肃穆,清清楚楚地坚守着一份带有旧日印记的威势。这份威势在如今的台北已日薄西山,它除了在以前的女佣顺恩嫂的心里还残存着一缕对旧主人惯性的依恋外,就连长官小姐对以往那个威势煊赫的长官都失去了敬畏和尊重。
“碑体字”,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昭示出公馆主人凛遵传统的文化心理。它让作为大户人家的李宅浸润在对传统的坚守以及族系的维护二者并行不悖的旧的世界中,即使这座宅子已经残破不堪,依然能从衰朽中触摸到来自昔日的气派与威严。这方气派现今却有着摇摇欲坠的苍凉和凄楚。它的“前后左右都起了新式的灰色公寓水泥高楼,把李宅这栋木板平房团团夹在当中”。有着相同色调的水泥高楼映衬李宅这栋木板平房,在“新”对“旧”的催压,现代对传统的挤迫这一景致的寓意下,意境的营造定下了小说“伤时”、“感怀”的整体基调。
李宅的破败映照了顺恩嫂的老去。这个“李公馆”曾经的女佣,离开公馆之后的几年,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在时日无多之际,挣扎着回到公馆,就为了看一回以前的旧主人。惯性的依恋让顺恩嫂有着恋旧的心绪,它让这座孤旧的宅子在以前的女佣的记忆里保持了一份庄严的地位。可是,在顺恩嫂的视线里,如今的李宅有着怎样的一种孤旧啊!那些残缺的瓦片,参差的屋檐,碎掉的玻璃门灯,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日里的荣华。作者借景喻人,情景交融的将一个人的老去、一户人家的没落置放于苍凉的时代背景里,深刻地捕捉到了笼罩在人心深处的消颓的意象。
消颓的意象是内心凄楚的顺恩嫂在风烛残年之际,拖着抖索索的残躯却还有一个“感怀”的去处,还有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罗伯娘可以一同“伤时”。以前的旧主人,则在经受了一系列变故后,颓然病倒,就如这破烂的屋宅,失去了往日的荣华,无人问津,再也经受不起世事的冲刷了。
“伤时”是小说《思旧赋》的主旨。在老女佣顺恩嫂和罗伯娘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当下的倾吐里,结合自然景致的刻划,“意”与“境”相互渗透,在作者蕴藏其间的想象空间里,曲折地表达出寄情于物、意味无穷的丰富的内容。
内容在公馆女佣,同为老妇人的罗伯娘的倾吐下,是一系列让李宅这个大户人家的境况犹如雪上加霜般陷入悲凄境地的变故。这些日常叙事经由罗伯娘的倾吐,在文字间翻涌着一股股滔天恶浪,风雨飘摇中的“李公馆”,就象浪尖上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机。处于这一境地的“李公馆”,还能否作为给罗伯娘送终的依靠,文字深处难以明确言传的关于世情的真相伴着罗伯娘的咒怨昭然若揭。
顺恩嫂与罗伯娘,作者用阴郁和明快的文字对比了两人的形貌,在被意境建构着的想象空间,有着刻意的隐喻。顺恩嫂干枯瘦小,罗伯娘肥壮高大。前者“只剩下脑后挂着一撮斑白的发髻”,后者“一头蓬乱的白发,仍然丰盛得像只白麻织成的网子一般”。顺恩嫂佝偻着背脊,“左手弯上,垂挂着一只黑布包袱”。罗伯娘有着一双肥大的耳朵,“耳垂上穿吊着一对磨得泛了红的金耳环子”。照常识而论,离开公馆几年的顺恩嫂,精神较之以前差了不少,与身板硬朗、精神矍烁的罗伯娘相比大是不如。然而,无儿无女的罗伯娘却欣羡顺恩嫂有孝顺儿子送终,喟叹之余,在咒怨中引出了李宅江河日下的真实处境。
罗伯娘的喟叹结合两个老女佣的回忆,让“李公馆”所发生的不幸遭遇有着时代背景下一个群体难以绕开的辛酸与浮沉。此中真味,作者以老女佣们对南京清凉山公馆宴赏牡丹花的描述,隐晦地呈现出关山难越、陌路他乡的“伤时”之感。
南京清凉山公馆,每年春天,夫人总要在园子里摆酒请客,宴赏牡丹,文字间的热闹凝聚了日常经验式的亲切。随着世事变迁,夫人故去,小姐叛逆,少爷痴呆,长官也缠绵病榻,文字中的晦暗让日常经验由亲切转向沉郁,昔日热闹的一幕在老女佣们的回忆里恍若隔世。当繁华落幕,白发女佣对过往的一切看得真切,“长官一家,轰轰烈烈的日子,我们都见过。现在死的死,散的散,莫说长官老人家难过,我们做下人的也是心酸。”历史的沧桑在下人眼里没有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只有时移世易的日常经验成为主导李宅由荣华而没落的这一不论对错的因果缘由。
没落的李宅而今全仗着罗伯娘一人在操持家务。她在“李公馆”几十年,与这座宅子浮沉一生,倒比离开公馆几年的顺恩嫂有着更多的担当。“两个老妇人,互相扶持着,十分蹒跚”地走在院中的石径上,石径尽头,坐着一个胖大的男人。这是公馆的少爷,顺恩嫂以为他还在外国,却不知其人已变得痴呆。痴呆的少爷坐在一片荒败的院子里,令这座院子更添寂寥。“痴呆”与“寂寥”构成萧瑟的背景,于有限的空间蕴含了作者言犹未尽的忧思。在这幅构图里,石径两旁长着沃蔓的蒿草,不仅肥大,茎杆间还结了许多蛛网,这让人迹罕至的院子于荒败中透着被弃的宿命。
昔日的大户人家被弃置于时代的洪流之外,任凭风吹雨打而无能为力。小说开篇于一个冬日的黄昏,结束于一阵冬日的暮风,没落与萧条营造出李宅的梦魇,同时也是作者营造意境,表达忧思的手段与技巧。顺恩嫂与罗伯娘作为总摄全篇的人物,带着她们的疼惜和哀怜见证了一户人家由盛转衰的浮沉荣辱。那也是一段兴亡更替的历史之殇,一个追思与述怀并重的时代隐痛。
(全文完。作于2021年3月11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作品:《思旧赋》,白先勇 著,收录于《台北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思旧赋》,典出魏晋时期文学家向秀创作的一篇赋文。此赋诉尽追思,遥寄伤怀。赋中以“旷野之萧条”、“旧居”、“空庐”之景,寄托着物是人非的悲凉之际,又隐约暗示了朝代更迭带来的不幸之遭遇。赋文抚今追昔,感怀伤时,以曲笔诉衷肠,有言未尽之感。
白先勇的小说《思旧赋》,取向秀所作同名赋文之意境,寓情于景,景中有情,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人物内心的“意”。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故而,白先勇笔下的顺恩嫂、罗伯娘、“李公馆”、苍苔、蒿草、冬日的黄昏、暮云沉沉的天空……都具有了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它们升华出一个“作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李公馆”,三个碑体字庄重地刻在一块乌铜门牌上面,用过时的肃穆,清清楚楚地坚守着一份带有旧日印记的威势。这份威势在如今的台北已日薄西山,它除了在以前的女佣顺恩嫂的心里还残存着一缕对旧主人惯性的依恋外,就连长官小姐对以往那个威势煊赫的长官都失去了敬畏和尊重。
“碑体字”,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昭示出公馆主人凛遵传统的文化心理。它让作为大户人家的李宅浸润在对传统的坚守以及族系的维护二者并行不悖的旧的世界中,即使这座宅子已经残破不堪,依然能从衰朽中触摸到来自昔日的气派与威严。这方气派现今却有着摇摇欲坠的苍凉和凄楚。它的“前后左右都起了新式的灰色公寓水泥高楼,把李宅这栋木板平房团团夹在当中”。有着相同色调的水泥高楼映衬李宅这栋木板平房,在“新”对“旧”的催压,现代对传统的挤迫这一景致的寓意下,意境的营造定下了小说“伤时”、“感怀”的整体基调。
李宅的破败映照了顺恩嫂的老去。这个“李公馆”曾经的女佣,离开公馆之后的几年,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在时日无多之际,挣扎着回到公馆,就为了看一回以前的旧主人。惯性的依恋让顺恩嫂有着恋旧的心绪,它让这座孤旧的宅子在以前的女佣的记忆里保持了一份庄严的地位。可是,在顺恩嫂的视线里,如今的李宅有着怎样的一种孤旧啊!那些残缺的瓦片,参差的屋檐,碎掉的玻璃门灯,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日里的荣华。作者借景喻人,情景交融的将一个人的老去、一户人家的没落置放于苍凉的时代背景里,深刻地捕捉到了笼罩在人心深处的消颓的意象。
消颓的意象是内心凄楚的顺恩嫂在风烛残年之际,拖着抖索索的残躯却还有一个“感怀”的去处,还有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罗伯娘可以一同“伤时”。以前的旧主人,则在经受了一系列变故后,颓然病倒,就如这破烂的屋宅,失去了往日的荣华,无人问津,再也经受不起世事的冲刷了。
“伤时”是小说《思旧赋》的主旨。在老女佣顺恩嫂和罗伯娘对往事的追忆以及当下的倾吐里,结合自然景致的刻划,“意”与“境”相互渗透,在作者蕴藏其间的想象空间里,曲折地表达出寄情于物、意味无穷的丰富的内容。
内容在公馆女佣,同为老妇人的罗伯娘的倾吐下,是一系列让李宅这个大户人家的境况犹如雪上加霜般陷入悲凄境地的变故。这些日常叙事经由罗伯娘的倾吐,在文字间翻涌着一股股滔天恶浪,风雨飘摇中的“李公馆”,就象浪尖上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机。处于这一境地的“李公馆”,还能否作为给罗伯娘送终的依靠,文字深处难以明确言传的关于世情的真相伴着罗伯娘的咒怨昭然若揭。
顺恩嫂与罗伯娘,作者用阴郁和明快的文字对比了两人的形貌,在被意境建构着的想象空间,有着刻意的隐喻。顺恩嫂干枯瘦小,罗伯娘肥壮高大。前者“只剩下脑后挂着一撮斑白的发髻”,后者“一头蓬乱的白发,仍然丰盛得像只白麻织成的网子一般”。顺恩嫂佝偻着背脊,“左手弯上,垂挂着一只黑布包袱”。罗伯娘有着一双肥大的耳朵,“耳垂上穿吊着一对磨得泛了红的金耳环子”。照常识而论,离开公馆几年的顺恩嫂,精神较之以前差了不少,与身板硬朗、精神矍烁的罗伯娘相比大是不如。然而,无儿无女的罗伯娘却欣羡顺恩嫂有孝顺儿子送终,喟叹之余,在咒怨中引出了李宅江河日下的真实处境。
罗伯娘的喟叹结合两个老女佣的回忆,让“李公馆”所发生的不幸遭遇有着时代背景下一个群体难以绕开的辛酸与浮沉。此中真味,作者以老女佣们对南京清凉山公馆宴赏牡丹花的描述,隐晦地呈现出关山难越、陌路他乡的“伤时”之感。
南京清凉山公馆,每年春天,夫人总要在园子里摆酒请客,宴赏牡丹,文字间的热闹凝聚了日常经验式的亲切。随着世事变迁,夫人故去,小姐叛逆,少爷痴呆,长官也缠绵病榻,文字中的晦暗让日常经验由亲切转向沉郁,昔日热闹的一幕在老女佣们的回忆里恍若隔世。当繁华落幕,白发女佣对过往的一切看得真切,“长官一家,轰轰烈烈的日子,我们都见过。现在死的死,散的散,莫说长官老人家难过,我们做下人的也是心酸。”历史的沧桑在下人眼里没有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只有时移世易的日常经验成为主导李宅由荣华而没落的这一不论对错的因果缘由。
没落的李宅而今全仗着罗伯娘一人在操持家务。她在“李公馆”几十年,与这座宅子浮沉一生,倒比离开公馆几年的顺恩嫂有着更多的担当。“两个老妇人,互相扶持着,十分蹒跚”地走在院中的石径上,石径尽头,坐着一个胖大的男人。这是公馆的少爷,顺恩嫂以为他还在外国,却不知其人已变得痴呆。痴呆的少爷坐在一片荒败的院子里,令这座院子更添寂寥。“痴呆”与“寂寥”构成萧瑟的背景,于有限的空间蕴含了作者言犹未尽的忧思。在这幅构图里,石径两旁长着沃蔓的蒿草,不仅肥大,茎杆间还结了许多蛛网,这让人迹罕至的院子于荒败中透着被弃的宿命。
昔日的大户人家被弃置于时代的洪流之外,任凭风吹雨打而无能为力。小说开篇于一个冬日的黄昏,结束于一阵冬日的暮风,没落与萧条营造出李宅的梦魇,同时也是作者营造意境,表达忧思的手段与技巧。顺恩嫂与罗伯娘作为总摄全篇的人物,带着她们的疼惜和哀怜见证了一户人家由盛转衰的浮沉荣辱。那也是一段兴亡更替的历史之殇,一个追思与述怀并重的时代隐痛。
(全文完。作于2021年3月11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