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用户名“冷月藏刀”学长于2006年12月30日发布在当时的观海听涛论坛上,记录了建校初期那场可以称之为转折点的罢卝课事卝件。将这篇帖子转载在贴吧,是希望大家能了解我们这所学校的过去,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为学校的将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下为原帖内容:
时 间: 1997/11//27
地 点: 山东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背 景: 1997年9月,汽车工程学院正式搬迁威海
导火索: 汽车系94卝级同学在找工作时,遇到工作单位不承认分校的事情
参与者: 整个97级本科新生以及汽车系96卝级同学
行 程: 共三批同学离开威海前往哈尔滨,97级汽(102人)顺利到达。
反 响: 惊动了李卝岚卝清,急坏了总校、分校领卝导
结 果: 有了现在的威海校区
虽然有很多人至今仍不愿承认这次罢卝课的作用,但,事实如此。
那时的分校,只有A、B、C、D楼,现在的图书馆阅览室是我们的食堂。每天是豆腐土豆,土豆豆腐,还有中午的四节课后永远买不到的米饭,最受欢迎的菜--鸡架。如今,小餐厅西侧的小房间是我们的澡堂,男女分单双日,轮流忍受着变化无常的水温,记得曾在A112的桌子上写到:“分校都是特种兵,澡堂就是练兵场。”当时,东门外的澡堂生意远比现在好得多,即使后来传出“循环水”说。学校里没有一条正规的柏油路面,每天我们翻越现在主楼所在地的一座土山,从宿舍走到A楼,去上课,去自习,去开卝会,去干很多A楼不能干的事。几栋楼,几座宿舍,一个貌似食堂的建筑,几条土路,再加上A楼东面已经废弃的篮球场,组成了我们的大学。
从一开始,我们知道这样的行动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的行动不会让所有的人都理解,这样的行动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但是所有上了船的人都清楚这一点--不去我们会后悔,后悔错过一次面对自己的机会,后悔将来一份给自己打气的勇气......
那一夜,很多人没有睡,大家努力不流露卝出自己的恐惧,(说实话,我怕,很多人都怕,我本可以不去,很多人也本可以不去)大家一路上迅速的相识相熟相交,我趴在床卝上,一连给七八个高中同学每人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在去大连的海轮上,忍着头晕,掩饰恐惧,行进在罢卝课请卝愿的路上,行进在自己的人生一课中。
那一夜,我看到了一个足以让我在将来的沧桑蹉跎中坚强的理由,我看到了很多同行兄弟眼中的那份相互鼓励,那时脑子里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战友”!!!我们没有像父辈那样戎装上阵的机会,但同样拥有战友一般的兄弟,也许四年我都没能写出你的名字,没能与你共饮一次,但是,哪怕我们老去的时候再相见,我们仍然珍藏着这个永远都可以一醉的理由!
在哈尔滨,我们一切听任安排,经过了轮船火车的洗礼一个个变得憔悴而兴卝奋。在凌晨五点零下十三度的气温里,我们排成几排,好奇的打量着那所著名的大学。那时除了服装过于纷杂之外,我们和一群误闯敌营被缴了械的俘虏毫无二致--这些俘虏最大的愿望就是被敌人收编。我们入住、谈判、参观。住的地方至今记忆犹新,哈工大一公寓地卝下室满是冰坨,空阔寒冷,粗卝大的暖气片和巨厚的墙触目惊心,条件比三公寓差两倍,有人担心生病。与其说时被人说动还不如说是自己的疲倦--这个结冰的城市,冷漠的校园不属于我们,我们还是回那个四季有风的威海,去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吧。
我们的罢卝课,也的确惊动了很多人。但是:总校开始重视我们,无卝能的校长在⑨8级的又一次风卝潮中被撤,换了我们敬仰的王校长
他改变了整个学校,改善了和威海市政卝府的关系,开始与山东地方合作,也改变了我们97级的命运,大部分人考研、就业成功,也相继修建了校门、广卝场、五公寓、主楼、H 楼等,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那会儿提出的3+1,我们学校终归像个大学了
《那年我十七岁》
文:李太黑
那年我十七岁,结束了高中生涯,被爸妈送到了威海。我兴冲冲地跟爸妈参观了一下我们的学校,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学校确实太空了。由于学校里实在没有个像样的吃饭的地方,我们还是在文化西路边上的一个小馆子里吃的饭。最后我在三公寓前面把他们送走,那时的三公寓前面就是一片简陋的新水泥地(现在好像还是那样),威海的大风把沙子扬起来把我遮住一多半,据说当时我的身影很孤独,据说我妈当时还掉了眼泪。这些都是听我爸说的,那时他们的感觉不是把我送进大学而是送去上山下乡了。
但是,那时我并没有觉得委屈,因为我只有十七岁。在宿舍里看到南方来的新室友捡回了贝壳,爬到一股油漆味儿的崭新的三公寓顶楼西头,发现居然能清晰的看到海和渔船,我就很惊喜了。
当时我是拿一个有志青年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在接踵而至的冬天里,我每天五点多钟起床,到海边跑步。海边到处都是空房子,大风扫过卷帘门,发出哐哐当当的声音。从那时候,我知道在沙滩上奔跑听上去很爽,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我经常在筋疲力尽的时候任凭自己跌倒在沙子上。视野里往往一个人都没有。早晨的海边,天气不好的时候阴云密布浊浪排空,景色雄浑得好象要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跑了一冬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那个冬天过后,我就再没有跑过步。
一般跑完步以后,我到山顶的食堂里弄点油条什么的吃吃,就该去A楼上课了。大一的课程,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高数。我无数次地在高数课堂上昏睡过去,在第三节课左右饿醒。大一,旷课还不怎么流行,1997年的大学里还没人买电脑,旷了课也没事儿干,同样是睡觉,以我为代卝表的某些人宁可选择在教室睡觉,会睡得更踏实一些。更多的人是呆坐在课堂上。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比睡觉的我听进了更多的课,因为他们戴着耳卝机。还有一些人不睡觉也不听音乐,埋头苦读偶尔抬头温情地看一眼老卝师,但是我相信他们听课的效果并不比我们强,因为他们桌子上摊着半拉《体坛周报》。
那时从A楼到食堂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从山上走,一条路从B楼旁边绕过去。我习惯于走第三卝条路——从103的窗户里跳出去,拎着饭盒翻山越岭到达食堂。后来103的窗户被我爬习惯了,放电影的时候我也爬进去看,还带上一帮人。后来组卝织放电影赚经费的学卝生会高卝官发现了我们这种致使他们营业额下降的行为,不惜成本地购卝买了胶带,每到周末就把窗户封上。
说起那个1997年被称为食堂的山顶小屋,可以写一部编年史。想当初,它是食堂,是我们排队买鸡腿的地方,被人间烟火薰得很有味道。那时从宿舍爬到食堂连个楼梯都没有,路就是“世上本没有路”那种前人踩下的脚坑,可能中学的时候都学过《挑山工》的缘故,那些脚坑居然被高材生们踩成了“之”字型。一到下雨下雪,大群端着饭盒的高材生就会排成“之”字蹑手蹑脚地上山下山,摩肩接踵,蔚为壮观。在“之”字型的回弯处经常散
落着油条等物。后来山下的食堂盖好了,食堂里有了亮闪闪的不锈钢碗,饭盒就退居二线了,偶尔泡泡方便面盛盛啤酒什么的,有些人干脆就当牙缸了。山上的食堂也推举二线,摇身一变,变成阅览室了,我没事儿就去翻翻杂卝志,用挑剔的眼光看看女生——这两件事情都可以增加晚上熄灯以后的谈资。就是那时候,我中了杂卝志的毒,上了办杂卝志的瘾——这是后话。
一晃毕业4年了。而当年学校毕业招卝聘会时的那幅“现在我以母校为荣,将来母校以我为荣”的标语至今让我没法忘怀。可惜,我还没有出息到让母校以我为荣,幸卝运的是,我也没有出息到让母校以我为耻。
4年间,我蜗居在北卝京,从事着编辑这个看似很有前途的职业,而我的母校,也在那个海的角落里延续着它的平静。除了越来越稀少的同学聚会和现今人迹罕至的搜狐校友录,我仿佛跟这个我生活了4年的学校和城市没有了任何联卝系。但是一个生活了4年的地方怎么能够忘掉?
2005年3月23日,我有幸出差到威海,又回学校里转了转。车上拉着三个同事,我过了一把当导游的瘾,不过我这个导游有点差劲,常常面对着突然出现的单行线不知如何是好。
学校变得有点不认识了。当年的秃山变成了跟本部一模一样的主楼(这几年哈尔滨倒是没少去,两栋楼的设计确实是一模一样,只不过本部的没有分校的这么白净);原来的足球场十分凶险,曾经摔断了我们96某师卝兄的一条腿,现在不见了,代之以一个封闭体育场。97年入校时学校没有像样的篮球场,只有A楼东面有两块破碎的水泥场地。2000年左右,如今这片篮球场建起来了,很空旷,想找几个球友非常难,打球的时候能听到球的回声。当年我们苦读的主战场A楼已经淹没在主楼背影里了,也不复往日的热闹。餐厅,原来很够用,现在好像只是若干个餐厅中的一个。山上的小屋经历了几番变化,现在好像又变回了餐厅。1997年,学校只有3个学卝生公寓,我们在校期间又建起了4公寓,现在好像学卝生公寓已经连成一大片,也不知道有几个了。总之,原来记忆中很空旷的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了。
比建筑变化更大的是人。听说现在分校也有万儿八千的人了,1997年我们入校的时候这个数字是1500,其中还包括1997级的500新丁。
毕业了,走南闯北了,长见识了。我知道了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像1997年以前的哈工大威海分校那样简陋。但是我爱那所大学和我在那里度过的大学时光,因为我在那里办了很多事情:我在这里得到了我的理想;我在这里看完了金庸大部分的小说;我在这里见识了20多个省的年轻人;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同学;我在这里找到了很多欢乐。最重要的是:就算我的这个母校曾经很破,但只有它才是属于我的。
其实说过来,当初97学*潮还是有原因的,当时是第一批本科生从总校分配过来,考的分数和总校的一般家伙没什么区别,当时威海分校仅有2所公寓,3个教学楼,其他的都是空空如也,97的师卝兄们过来之后当然不干了(但是还有种说法威海市政卝府要把分校改称威海工业大学,毕业证上的掌印也变成威海工业大学的章),于是就闹起来了,罢卝课,上方,引起了很大的注意,闹到最后,总校调派新领卝导,然后支持与地方合作,加大学校基础建设,那几个闹卝事学卝生领卝袖调回总校上课了事。其后才有现在的公寓,主楼等等,00年我刚来的时候,大学校门才刚建起来。
原帖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帖子结束了,但是这所学校的历卝史还在继续,就如帖子中所说的,“就算我的这个母校曾经很破,但只有它是属于我的”,我们的学校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不足,没有空调,住宿环境一般,师资没有本部那么雄厚,地理位置也赶不上深圳,但是请给她一点时间,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段故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97级学长学卝姐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哈工大威海,向先行者们致敬。

时 间: 1997/11//27
地 点: 山东威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背 景: 1997年9月,汽车工程学院正式搬迁威海
导火索: 汽车系94卝级同学在找工作时,遇到工作单位不承认分校的事情
参与者: 整个97级本科新生以及汽车系96卝级同学
行 程: 共三批同学离开威海前往哈尔滨,97级汽(102人)顺利到达。
反 响: 惊动了李卝岚卝清,急坏了总校、分校领卝导
结 果: 有了现在的威海校区
虽然有很多人至今仍不愿承认这次罢卝课的作用,但,事实如此。
那时的分校,只有A、B、C、D楼,现在的图书馆阅览室是我们的食堂。每天是豆腐土豆,土豆豆腐,还有中午的四节课后永远买不到的米饭,最受欢迎的菜--鸡架。如今,小餐厅西侧的小房间是我们的澡堂,男女分单双日,轮流忍受着变化无常的水温,记得曾在A112的桌子上写到:“分校都是特种兵,澡堂就是练兵场。”当时,东门外的澡堂生意远比现在好得多,即使后来传出“循环水”说。学校里没有一条正规的柏油路面,每天我们翻越现在主楼所在地的一座土山,从宿舍走到A楼,去上课,去自习,去开卝会,去干很多A楼不能干的事。几栋楼,几座宿舍,一个貌似食堂的建筑,几条土路,再加上A楼东面已经废弃的篮球场,组成了我们的大学。
从一开始,我们知道这样的行动不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样的行动不会让所有的人都理解,这样的行动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但是所有上了船的人都清楚这一点--不去我们会后悔,后悔错过一次面对自己的机会,后悔将来一份给自己打气的勇气......
那一夜,很多人没有睡,大家努力不流露卝出自己的恐惧,(说实话,我怕,很多人都怕,我本可以不去,很多人也本可以不去)大家一路上迅速的相识相熟相交,我趴在床卝上,一连给七八个高中同学每人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在去大连的海轮上,忍着头晕,掩饰恐惧,行进在罢卝课请卝愿的路上,行进在自己的人生一课中。
那一夜,我看到了一个足以让我在将来的沧桑蹉跎中坚强的理由,我看到了很多同行兄弟眼中的那份相互鼓励,那时脑子里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战友”!!!我们没有像父辈那样戎装上阵的机会,但同样拥有战友一般的兄弟,也许四年我都没能写出你的名字,没能与你共饮一次,但是,哪怕我们老去的时候再相见,我们仍然珍藏着这个永远都可以一醉的理由!
在哈尔滨,我们一切听任安排,经过了轮船火车的洗礼一个个变得憔悴而兴卝奋。在凌晨五点零下十三度的气温里,我们排成几排,好奇的打量着那所著名的大学。那时除了服装过于纷杂之外,我们和一群误闯敌营被缴了械的俘虏毫无二致--这些俘虏最大的愿望就是被敌人收编。我们入住、谈判、参观。住的地方至今记忆犹新,哈工大一公寓地卝下室满是冰坨,空阔寒冷,粗卝大的暖气片和巨厚的墙触目惊心,条件比三公寓差两倍,有人担心生病。与其说时被人说动还不如说是自己的疲倦--这个结冰的城市,冷漠的校园不属于我们,我们还是回那个四季有风的威海,去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吧。
我们的罢卝课,也的确惊动了很多人。但是:总校开始重视我们,无卝能的校长在⑨8级的又一次风卝潮中被撤,换了我们敬仰的王校长
他改变了整个学校,改善了和威海市政卝府的关系,开始与山东地方合作,也改变了我们97级的命运,大部分人考研、就业成功,也相继修建了校门、广卝场、五公寓、主楼、H 楼等,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那会儿提出的3+1,我们学校终归像个大学了
《那年我十七岁》
文:李太黑
那年我十七岁,结束了高中生涯,被爸妈送到了威海。我兴冲冲地跟爸妈参观了一下我们的学校,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学校确实太空了。由于学校里实在没有个像样的吃饭的地方,我们还是在文化西路边上的一个小馆子里吃的饭。最后我在三公寓前面把他们送走,那时的三公寓前面就是一片简陋的新水泥地(现在好像还是那样),威海的大风把沙子扬起来把我遮住一多半,据说当时我的身影很孤独,据说我妈当时还掉了眼泪。这些都是听我爸说的,那时他们的感觉不是把我送进大学而是送去上山下乡了。
但是,那时我并没有觉得委屈,因为我只有十七岁。在宿舍里看到南方来的新室友捡回了贝壳,爬到一股油漆味儿的崭新的三公寓顶楼西头,发现居然能清晰的看到海和渔船,我就很惊喜了。
当时我是拿一个有志青年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在接踵而至的冬天里,我每天五点多钟起床,到海边跑步。海边到处都是空房子,大风扫过卷帘门,发出哐哐当当的声音。从那时候,我知道在沙滩上奔跑听上去很爽,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我经常在筋疲力尽的时候任凭自己跌倒在沙子上。视野里往往一个人都没有。早晨的海边,天气不好的时候阴云密布浊浪排空,景色雄浑得好象要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跑了一冬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那个冬天过后,我就再没有跑过步。
一般跑完步以后,我到山顶的食堂里弄点油条什么的吃吃,就该去A楼上课了。大一的课程,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高数。我无数次地在高数课堂上昏睡过去,在第三节课左右饿醒。大一,旷课还不怎么流行,1997年的大学里还没人买电脑,旷了课也没事儿干,同样是睡觉,以我为代卝表的某些人宁可选择在教室睡觉,会睡得更踏实一些。更多的人是呆坐在课堂上。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比睡觉的我听进了更多的课,因为他们戴着耳卝机。还有一些人不睡觉也不听音乐,埋头苦读偶尔抬头温情地看一眼老卝师,但是我相信他们听课的效果并不比我们强,因为他们桌子上摊着半拉《体坛周报》。
那时从A楼到食堂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从山上走,一条路从B楼旁边绕过去。我习惯于走第三卝条路——从103的窗户里跳出去,拎着饭盒翻山越岭到达食堂。后来103的窗户被我爬习惯了,放电影的时候我也爬进去看,还带上一帮人。后来组卝织放电影赚经费的学卝生会高卝官发现了我们这种致使他们营业额下降的行为,不惜成本地购卝买了胶带,每到周末就把窗户封上。
说起那个1997年被称为食堂的山顶小屋,可以写一部编年史。想当初,它是食堂,是我们排队买鸡腿的地方,被人间烟火薰得很有味道。那时从宿舍爬到食堂连个楼梯都没有,路就是“世上本没有路”那种前人踩下的脚坑,可能中学的时候都学过《挑山工》的缘故,那些脚坑居然被高材生们踩成了“之”字型。一到下雨下雪,大群端着饭盒的高材生就会排成“之”字蹑手蹑脚地上山下山,摩肩接踵,蔚为壮观。在“之”字型的回弯处经常散
落着油条等物。后来山下的食堂盖好了,食堂里有了亮闪闪的不锈钢碗,饭盒就退居二线了,偶尔泡泡方便面盛盛啤酒什么的,有些人干脆就当牙缸了。山上的食堂也推举二线,摇身一变,变成阅览室了,我没事儿就去翻翻杂卝志,用挑剔的眼光看看女生——这两件事情都可以增加晚上熄灯以后的谈资。就是那时候,我中了杂卝志的毒,上了办杂卝志的瘾——这是后话。
一晃毕业4年了。而当年学校毕业招卝聘会时的那幅“现在我以母校为荣,将来母校以我为荣”的标语至今让我没法忘怀。可惜,我还没有出息到让母校以我为荣,幸卝运的是,我也没有出息到让母校以我为耻。
4年间,我蜗居在北卝京,从事着编辑这个看似很有前途的职业,而我的母校,也在那个海的角落里延续着它的平静。除了越来越稀少的同学聚会和现今人迹罕至的搜狐校友录,我仿佛跟这个我生活了4年的学校和城市没有了任何联卝系。但是一个生活了4年的地方怎么能够忘掉?
2005年3月23日,我有幸出差到威海,又回学校里转了转。车上拉着三个同事,我过了一把当导游的瘾,不过我这个导游有点差劲,常常面对着突然出现的单行线不知如何是好。
学校变得有点不认识了。当年的秃山变成了跟本部一模一样的主楼(这几年哈尔滨倒是没少去,两栋楼的设计确实是一模一样,只不过本部的没有分校的这么白净);原来的足球场十分凶险,曾经摔断了我们96某师卝兄的一条腿,现在不见了,代之以一个封闭体育场。97年入校时学校没有像样的篮球场,只有A楼东面有两块破碎的水泥场地。2000年左右,如今这片篮球场建起来了,很空旷,想找几个球友非常难,打球的时候能听到球的回声。当年我们苦读的主战场A楼已经淹没在主楼背影里了,也不复往日的热闹。餐厅,原来很够用,现在好像只是若干个餐厅中的一个。山上的小屋经历了几番变化,现在好像又变回了餐厅。1997年,学校只有3个学卝生公寓,我们在校期间又建起了4公寓,现在好像学卝生公寓已经连成一大片,也不知道有几个了。总之,原来记忆中很空旷的学校已经不复存在了。
比建筑变化更大的是人。听说现在分校也有万儿八千的人了,1997年我们入校的时候这个数字是1500,其中还包括1997级的500新丁。
毕业了,走南闯北了,长见识了。我知道了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像1997年以前的哈工大威海分校那样简陋。但是我爱那所大学和我在那里度过的大学时光,因为我在那里办了很多事情:我在这里得到了我的理想;我在这里看完了金庸大部分的小说;我在这里见识了20多个省的年轻人;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同学;我在这里找到了很多欢乐。最重要的是:就算我的这个母校曾经很破,但只有它才是属于我的。
其实说过来,当初97学*潮还是有原因的,当时是第一批本科生从总校分配过来,考的分数和总校的一般家伙没什么区别,当时威海分校仅有2所公寓,3个教学楼,其他的都是空空如也,97的师卝兄们过来之后当然不干了(但是还有种说法威海市政卝府要把分校改称威海工业大学,毕业证上的掌印也变成威海工业大学的章),于是就闹起来了,罢卝课,上方,引起了很大的注意,闹到最后,总校调派新领卝导,然后支持与地方合作,加大学校基础建设,那几个闹卝事学卝生领卝袖调回总校上课了事。其后才有现在的公寓,主楼等等,00年我刚来的时候,大学校门才刚建起来。
原帖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帖子结束了,但是这所学校的历卝史还在继续,就如帖子中所说的,“就算我的这个母校曾经很破,但只有它是属于我的”,我们的学校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不足,没有空调,住宿环境一般,师资没有本部那么雄厚,地理位置也赶不上深圳,但是请给她一点时间,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段故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97级学长学卝姐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的哈工大威海,向先行者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