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80后西安人,这部电视剧让我非常怀念,记得当时热播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时光匆匆,目前也已经是奔四的人了。工作之余,现在偶尔也看看这部电视剧,看看当年西安市的风貌,也算是一种回忆。前段时间无意间看到了这篇文章,感觉写的很有意思,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文为转载,如涉及侵权,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立即删除。
本文作者:孙毅安,1963年生,西安人。1981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5年在西影文学部任责编。1987年开始剧本创作,现为西影集团高管,国家一级编剧。好了,闲话不多说,步入正文:
上世纪末,我曾经做过一部纪实电视剧《1.21强杀大案》。播出后,几乎所有省级电视台都创下了建台以来收视率历史最高,社会上万人空巷看《1.21》,轰动全国。尤其是该电视剧的主题曲,带有关中口音的开场白,脍炙人口。
枪响了
出事咧
忙活了
......
这事起源于西影文学部编剧李岩希。岩希在我分管的文学部工作,他采访了当年震惊全国的“1.21枪杀案”,写了一部电视剧剧本。
这个“1.21枪杀大案”之所以轰动全国,是因为案情的诡异和犯罪嫌疑人手段的残忍。一个有野心的民工董雷,偶然购得了一支手枪,他因为身在底层保受欺负,从而下意识开始反抗和报复社会,董雷纠集了三个伙伴,随机随意杀害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其目的是所谓“练胆”,同时也通过共同犯罪将同伙紧密团结起来。于是董雷小团伙开始了匪夷所思的犯罪历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搞得古城人人自危。
案件之所以难以侦破,是因为以董雷为首的这些家伙,杀人没有目的性。大多数凶杀案都是有原因,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董雷一伙杀人没有原因,大多数时候就是杀着玩。这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此案被公安部列为大案要案,指示陕西警方必须限期破案。西安市公安局调动所有资源,历时数月,终于将其一网打尽。
然而李岩希并没有吧剧本拿给我看,而是联系了西安的私人影视公司,试图找到投资。结果据说七家公司都看了,没人愿意拍。这个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环,是西安亚太广告公司的老板,赵安、赵军兄弟。赵家兄弟看完剧本拿不准,不敢投资,但又有些舍不得。首鼠两端之际,把剧本拿到我办公室,征求我的意见。
一个根据大案创作的剧本,为什么七家影视公司都不敢拍?这要说说李岩希的剧本。李岩希的剧本很原生态,他把自己在公安局采访当事人的笔记,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做了简单的排列,基本就是将笔记内容用剧本格式固定了下来。所以看上去有点不像个剧本,更像未加工的素材。
但是这种形态的剧本有它独特的魅力。我看了之后跟赵家兄弟说,能拍。而且能拍出特别好的电视剧。赵家兄弟说:“剧本不成熟啊。”我说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电视剧本来说,确实不成熟。可是如果拍纪实电视剧。这剧本就太成熟了。
赵家兄弟还在犹豫。他俩不算业内人士,赵军曾经在西影工作过,但是他不是创作人员,对拍摄电影电视剧的流程基本不了解。而赵安,一个多月前,我才带他到刘惠宁执导,陈小艺、张嘉译主演的《老房子》剧组探班——那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拍摄现场。所以在当时,他是彻彻底底的外行,标准门外汉,当然无法判断一个剧本的好坏。
为了打消这哥俩的顾虑,我说我来做主要投资方吧,咱们合作拍。
于是,我们商议后决定两家合拍,总投资160万。我就担任了制片人,整合各方资源,总体把控这个项目。顺便说一句,今年年初,我到北京谈业务,和一些影视公司以及电视台洽谈,他们居然一直认为《12.1枪杀大案》是赵安赵军的亚太广告公司(也就是光中影视公司的前身)拍的,没西影什么事。
这个说法让我哑然失笑。当年赵家兄弟才入行试水,连拍戏的基本流程都不懂,《12.1枪杀大案》怎么就成了他们拍的?一个只去过拍摄现场一次的广告公司老板,摇身一变就成了优秀制片人,这剧情也就是荒诞喜剧里的情节。
不过我并没有做任何解释。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不必纠缠。
言归正传。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既然剧本目前的形态无法做一部常规电视剧,那就做一部非常规的纪实电视剧。剧中的正面人物,都用当时办案的刑警自己本色出演,而反派角色则由职业演员担任。
导演我请了刘惠宁。他是我在西影出道时一起打拼的的哥们,也是我的剧本《道北人》《老房子》《绑架童心》的导演。惠宁很聪明,干活麻利踏实,执行力很强。他来执导,我放心。
在这之前数年,我在西安市交警支队三大队采访体验生活很久,和许多交警成了好朋友,比如张健,原来是三大队大队长,后来做支队政委,再后来做了市局副局长。再往前几年,因为写了很多警匪片,与市局很多刑警也成了朋友,比如八处副处长张健康等。这些最初惺惺相惜引发的友谊,此刻都成了资源。在公安局朋友们的背书下,结识了市局局长刘平,副局长吴金彪,八处(刑侦处)处长穆文修,莲湖分局刑侦副局长李全发等人。这些警届大佬一旦认可了我的人品,这事就好办了。
公安局长牵头,刑侦副局长负责,很快当时办12.1枪杀案的刑警就被召集起来,准备进军演艺界。
刑警演员队伍记得有刘刚、童小明、田选龙、梁伟、姜小斌、刘宏扬等人,由于年代久远,还有一些人我实在记不起名字了。
开机前,我给他们开了个会,解释了一下他们具体做什么。我说这部剧就是纪实电视剧,你们平常办案干什么,就干什么,审问犯人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一次拍不好就拍两次,两次拍不好就拍三次,总之不要把拍戏当回事,尽量放轻松就行。刑警们说:“俺们不会啊”。我问你们会不会办案?以前咋办案,今儿就咋演,就这么简单。
刑警们的酬金也很低,不管主角配角,谁来演戏每人一天一百块钱——这个酬金比职业演员便宜多了。
刑警们赶鸭子上架,开头几天确实闹笑话——因为他们努力讲普通话,结果讲成了四不像,我们称之为“醋溜普通话”,上一句京腔,下一句就成了陕普,那个五花八门的腔调,能把人笑死。
本文作者:孙毅安,1963年生,西安人。1981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5年在西影文学部任责编。1987年开始剧本创作,现为西影集团高管,国家一级编剧。好了,闲话不多说,步入正文:
上世纪末,我曾经做过一部纪实电视剧《1.21强杀大案》。播出后,几乎所有省级电视台都创下了建台以来收视率历史最高,社会上万人空巷看《1.21》,轰动全国。尤其是该电视剧的主题曲,带有关中口音的开场白,脍炙人口。
枪响了
出事咧
忙活了
......
这事起源于西影文学部编剧李岩希。岩希在我分管的文学部工作,他采访了当年震惊全国的“1.21枪杀案”,写了一部电视剧剧本。
这个“1.21枪杀大案”之所以轰动全国,是因为案情的诡异和犯罪嫌疑人手段的残忍。一个有野心的民工董雷,偶然购得了一支手枪,他因为身在底层保受欺负,从而下意识开始反抗和报复社会,董雷纠集了三个伙伴,随机随意杀害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其目的是所谓“练胆”,同时也通过共同犯罪将同伙紧密团结起来。于是董雷小团伙开始了匪夷所思的犯罪历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搞得古城人人自危。
案件之所以难以侦破,是因为以董雷为首的这些家伙,杀人没有目的性。大多数凶杀案都是有原因,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董雷一伙杀人没有原因,大多数时候就是杀着玩。这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此案被公安部列为大案要案,指示陕西警方必须限期破案。西安市公安局调动所有资源,历时数月,终于将其一网打尽。
然而李岩希并没有吧剧本拿给我看,而是联系了西安的私人影视公司,试图找到投资。结果据说七家公司都看了,没人愿意拍。这个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环,是西安亚太广告公司的老板,赵安、赵军兄弟。赵家兄弟看完剧本拿不准,不敢投资,但又有些舍不得。首鼠两端之际,把剧本拿到我办公室,征求我的意见。
一个根据大案创作的剧本,为什么七家影视公司都不敢拍?这要说说李岩希的剧本。李岩希的剧本很原生态,他把自己在公安局采访当事人的笔记,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做了简单的排列,基本就是将笔记内容用剧本格式固定了下来。所以看上去有点不像个剧本,更像未加工的素材。
但是这种形态的剧本有它独特的魅力。我看了之后跟赵家兄弟说,能拍。而且能拍出特别好的电视剧。赵家兄弟说:“剧本不成熟啊。”我说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电视剧本来说,确实不成熟。可是如果拍纪实电视剧。这剧本就太成熟了。
赵家兄弟还在犹豫。他俩不算业内人士,赵军曾经在西影工作过,但是他不是创作人员,对拍摄电影电视剧的流程基本不了解。而赵安,一个多月前,我才带他到刘惠宁执导,陈小艺、张嘉译主演的《老房子》剧组探班——那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拍摄现场。所以在当时,他是彻彻底底的外行,标准门外汉,当然无法判断一个剧本的好坏。
为了打消这哥俩的顾虑,我说我来做主要投资方吧,咱们合作拍。
于是,我们商议后决定两家合拍,总投资160万。我就担任了制片人,整合各方资源,总体把控这个项目。顺便说一句,今年年初,我到北京谈业务,和一些影视公司以及电视台洽谈,他们居然一直认为《12.1枪杀大案》是赵安赵军的亚太广告公司(也就是光中影视公司的前身)拍的,没西影什么事。
这个说法让我哑然失笑。当年赵家兄弟才入行试水,连拍戏的基本流程都不懂,《12.1枪杀大案》怎么就成了他们拍的?一个只去过拍摄现场一次的广告公司老板,摇身一变就成了优秀制片人,这剧情也就是荒诞喜剧里的情节。
不过我并没有做任何解释。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不必纠缠。
言归正传。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既然剧本目前的形态无法做一部常规电视剧,那就做一部非常规的纪实电视剧。剧中的正面人物,都用当时办案的刑警自己本色出演,而反派角色则由职业演员担任。
导演我请了刘惠宁。他是我在西影出道时一起打拼的的哥们,也是我的剧本《道北人》《老房子》《绑架童心》的导演。惠宁很聪明,干活麻利踏实,执行力很强。他来执导,我放心。
在这之前数年,我在西安市交警支队三大队采访体验生活很久,和许多交警成了好朋友,比如张健,原来是三大队大队长,后来做支队政委,再后来做了市局副局长。再往前几年,因为写了很多警匪片,与市局很多刑警也成了朋友,比如八处副处长张健康等。这些最初惺惺相惜引发的友谊,此刻都成了资源。在公安局朋友们的背书下,结识了市局局长刘平,副局长吴金彪,八处(刑侦处)处长穆文修,莲湖分局刑侦副局长李全发等人。这些警届大佬一旦认可了我的人品,这事就好办了。
公安局长牵头,刑侦副局长负责,很快当时办12.1枪杀案的刑警就被召集起来,准备进军演艺界。
刑警演员队伍记得有刘刚、童小明、田选龙、梁伟、姜小斌、刘宏扬等人,由于年代久远,还有一些人我实在记不起名字了。
开机前,我给他们开了个会,解释了一下他们具体做什么。我说这部剧就是纪实电视剧,你们平常办案干什么,就干什么,审问犯人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一次拍不好就拍两次,两次拍不好就拍三次,总之不要把拍戏当回事,尽量放轻松就行。刑警们说:“俺们不会啊”。我问你们会不会办案?以前咋办案,今儿就咋演,就这么简单。
刑警们的酬金也很低,不管主角配角,谁来演戏每人一天一百块钱——这个酬金比职业演员便宜多了。
刑警们赶鸭子上架,开头几天确实闹笑话——因为他们努力讲普通话,结果讲成了四不像,我们称之为“醋溜普通话”,上一句京腔,下一句就成了陕普,那个五花八门的腔调,能把人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