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手书“振衣濯足”石刻(本图由吧主修复合成,严禁转载)
近日,安徽文化网网友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安徽和县国宝级文物——安徽和县西梁山摩崖石刻王羲之手书“振衣濯足”。然而,通过实地考察,此国宝的保护现状,令同行之人皆忧心忡忡。
一、国宝“振衣濯足”石刻
东晋永和三年,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大书法家王羲之,应时任扬州刺使的友人殷浩之邀,与司徒从事中郎袁耽等人沿江而上,浪游吴楚之境的长江。
日值天晴日朗,王羲之坐在西梁山矶头岩目,看江水东流,思吴楚长岸之战。但见长江浪浪相催,水涛击岸,更感心旷神怡,于是索性脱掉靴袜,就江水洗起脚来。情景所致王羲之高兴地大喊:“快哉,凉爽,其乐无穷。”洗罢,登西梁山怒吴阁,即兴写下“振衣濯足”四个大字,落款为“永和三年王羲之”。袁耽见之大喜,即令工匠在王羲之所坐洗脚之矶头崖上勒石刻碑为记。就笔者所知,明确为王羲之手书石刻,在国内已属罕见。
二、国宝保护现状堪忧
在当地向导毛亚军先生的带领下,考察人员沿着长江边,一路艰难前行,来到石刻面前,虽然历经风雨几百年的冲洗,然石刻痕迹依然清晰可见,然而,走近一看,上面却书写着几个字母,毛亚平有些愤怒的说:“你看,如此国宝,竟被一些勘探人员用油漆在上面写上卫星定位坐标”。大面积的蓝色油漆代码,斑驳可见,黄色的油漆字更是清楚无比,几个“TPM1”的数字,正无情的被刷在“濯”字的下方。
据毛亚军先生介绍,“一些村民,出于对国宝的热爱,一片好心的在已经斑驳的石刻上,试图用工具再次加工刻深,可他们不知道,这种保护,也是一种破坏呀。” 考察人员看着这无人问津、被随意涂鸦的国宝,转身仰望浩瀚长江,不无感慨万千。自王羲之手书“振衣濯足”被摩岩石刻在这西梁山矶头后的1600余年里,多少文人骚客从长江乘船膜拜书圣遗笔;当年李白作《望天门山》和《天门山铭》时也会对此书圣遗迹顶礼膜拜。然而,今天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行将消失……
【新闻链接】呼吁-保护国宝“振衣濯足”石刻,迫在眉睫
http://www.ahage.net/bbs/read.php?tid-6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