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蝉苏醒
话说天地鸿蒙初开,轻如缥缈之灵浮于上而生,沉者载德归于下而活,其后万物更迭,其七情六欲之重坠于渊堑,始生幽冥界。
故此,三界定而祸乱起,苍生惶惶。于此,圣人立约,后世大能皆隐退高天之外,帝夋建天庭之职管理三界,引贤渡才,赋予神职,建立天道秩序。
人间界,分四洲,西贺牛洲,北俱芦洲,南瞻部洲以及东胜神洲。诸圣退隐,后辈贤能又归安于天庭治下,上天任职享天界仙音寿福。因此地界诸多妖魔盘踞各处,少有仙神来治,久酿成祸。
高天浮云之上,霞光阵阵,观音大士携惠岸行者自西而来。
“惠岸,这一路,有何感受?”
“回观音大士,地界各洲妖魔之气外散飘薄内敛实生,恐又迎来千年灾祸之劫。”
惠岸行者,原天界神将李靖之子木吒,后拜入观音座下。
“佛祖算出此劫乃人祸,传我重任来东土寻那取经之人,令其西行灵山取回大乘佛法真经传于东土。此番前往天界与玉帝相商,你作何想?”观音问道。
“弟子明悟佛祖救万生之心,体观音大士职责之重。”
“善!你作此想,不枉来我落伽山聆听佛法千年。”
观音大士点点头,甚是满意。若东土各仙神皆有此觉悟,何愁佛道不盛!
东土大唐,当世人皇唐太宗治国千年,国强民盛,百姓安居乐业之余情欲之灾也带来盛世哀歌之兆。
遍地青楼瓦肆之所,俗尘之音不绝于耳。酒楼横笛不胜吹,觥筹交错烟花落。长安尚且如此,何况下属各地?
帝都深处皇城之巅建有紫禁阁可窥全城之貌,太宗身作龙袍扶栏而望,面容哀愁。
“盛世来临,我朝至今已数百年未闻灾祸,本应百姓安乐天和人兴,却未曾想魔由心生。”
“大厦如倾先斜梁,李爱卿你说,这天下是不是该变了。”
身后的李晟鞠腰行礼,恭敬地回答道:“自西土佛教传道立寺后,情况缓解了不少。”
“呵呵...”
太宗冷笑。
“这帮秃驴的教义可在动摇国本啊!”
闻言,身后的李晟及心腹太监浑身一颤,不敢作答。
“原有仙神之属争夺人世香火供奉,朕排除万难引来佛教,本以为能使其鹬蚌相争,达到制衡,没曾想受苦的还是百姓...”
“陛下,如今国泰民安,四海称臣。终不得再生乱子,仙佛之争由他去吧!”
李晟,随先帝征战建立唐朝后任宰相后又辅佐新帝太宗。有些说不得的话,他不能不说。
“我知你所想,怕朕不甘屈于祂之下,闹出灾患来。”太宗说着看向天上。
“但他们的刀已压到朕的脖子上来了...”
原来是昨夜,太宗熟睡之际,俩个阴差提着脚铐木枷,拷打出太宗魂魄,不由分说直接给他拷牢了押送到了地府。
大殿内的判官崔玨一见太宗就翻开黑皮簿子开始数落,列出种种罪过誓要将他打进地狱受难般。还好在十殿阎罗那,对方有的感其治理国家有功,有的又论其有人皇功德伴身,故给他延续寿命放了回来。
太宗回魂后震怒不已,一国之君何曾受过此等侮辱?
其他不说,仅创造这太平盛世的无量功德就足矣让他死后上天庭安享神职,何况,这一唱一和,无非是在警告他罢了。
江州城金光寺,一妇人跪倒在佛门外,哭诉之音凄凉,惹得过往僧侣无不为其扼腕。
门内,一相貌俊秀的和尚盘坐于蒲团之上,背对佛陀,口念佛经奥义,手上拨动的念珠时有停顿。
门外是他母亲,听其说,他本身状元之子,可怜那薄命状元郎与其娇妻来江州赴任之时,在江上被艄公张洪所害推入江中,娇妻则被强占。
可怜那时她遗腹在身,耻辱偷生苟活,随那贼子张洪来到江州衙门顶替丈夫上任,后产下孩子偷偷送入江中,幸得金山寺主持所救。
故事固然可怜,尤其他还是故事中的那个孩子,可他此刻却反锁佛门,将一切红尘往事拦在门外。
“佛说,世间一切皆虚妄!”
“贪欲嗔痴,诸般丑陋源自于人心,心静纵使万般无奈,也如白驹过隙。”
“命运不可违,佛道不可争!”
清冷的声音回荡在佛殿内,身后,观音身形显现。
“你真心向佛?”
僧人转过身来,见到霞光熠熠的观世音表情无多变化。
“九世轮回,我已然明悟。”
“你永远是你,金蝉...”
观音心头升起不安,定数仿佛不再是定数。
没过多久,佛门打开,玄奘走了出来。
“孩子...”
妇人一见玄奘就想起死去的丈夫,哭得红肿的眼睑泪光涟涟,脸上浮现追忆。
“你和你父亲生得一模一样。”
妇人伸手欲抚摸,却被玄奘退后一步躲开。
“施主,小僧自幼被主持于江边所捡,赐乳名江流,后熟读佛经,悟透红尘,落发出家取法名玄奘。每日吃斋念佛,已斩断俗世根源,不问过往。”
“可...可...”
妇人悲痛欲绝,似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儿子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或许这般也好,她的执念也逐渐放下,眼中的生意溃散。
看着瘫坐在地上的妇人,玄奘终究叹了口气。
“我去去就来,帮我看好她。”
众僧以为纷纷看向主持,以为玄奘是在嘱咐他。
头发斑白的老主持停下手里攥动的念珠喃喃自语,其他人不知他知。犹记青灯古佛下,为其剃度时,那孩子盯着如来佛像的眼神何其冷冽。
皇宫里,唐王坐在庭院中翻阅棋谱解残局,忽有侍卫来报说有一年轻僧人在外请见。
太宗不予理会,不过半顷,侍卫再度来报。
“你是活得糊涂了吗?同一件事朕不理会,你还要来报?”太宗放下手中的黑棋,冷冷说道。
侍卫身子一颤,跪倒在地,说道:“皇上,不是小的有意忤逆,而是来者说此事有关大唐兴盛,还让小的捎一句话给陛下。”
“何话?”
“僧人说:水荤之时鱼龙欢腾,于渔人而言也是提叉之刻。”
太宗合拢了书,目光惊疑之余又忽地明白何人来访。
“有点意思,一十八年,安排在我大唐降生的转世金蝉也开始动了吗?”太宗笑道。
“且唤他进来...”
玄奘进来后呈一书,说一言,下一子,太宗惊惧。
引其进紫禁阁,此地乃征集天下得道方士所建,可避天机窥探。
也是在这一刻,高天之上,幽冥之底投来无数目光,命劫将至,任何变数都拨动着幕后之人脆弱的神经。
俩人密谋了什么不得而知,只晓得第二日太宗点兵杀向江州,灭了贼子张洪枭首吊于城头示众七日,且以此连诛无数与张洪交好的官员,抄家斩首毫不留情!此事一出,可谓满城醉迷者酒醒皆惧,高堂文武闻声尽胆寒。
天下百姓事后醒悟,一个草莽汉子坐那高堂竟无人发现其被顶替?呵,朝廷腐朽的伤疤被掀开,太宗剜肉之举罢了。
大殿之外,太宗拉着玄奘之手,在满朝文武的见证下,祭拜上天与玄奘互饮血酒结成兄弟。此举让大唐皆闻玄奘大法师之名,其悲惨身世更在坊间流传,江流儿寻母为父报仇之事最为广传。
随后太宗令玄奘开道场讲佛法又名水陆大会,既传佛法奥妙,也为安抚死者之魂。
早朝结束,太宗文武皆来寺里俱捻香礼佛。拜了佛祖金身,参了罗汉,玄奘引众僧罗拜唐王。自己却和其已是兄弟之交,免了跪拜之礼。
礼毕,太宗与玄奘并肩出门,此时黄昏帷幕落,只见满城灯火熄。太宗甚是得意,杀鸡儆猴之举收效甚好,不比这佛陀徒口劝人向善,神仙空谈天地人和来得好?
玄奘知唐王所想,帝王之术治世,权治天下自然不服佛道。摇摇头,看着眼前之景作诗曰:万里长空淡落辉,归鸦数点下栖迟。满城灯火人烟静,正是禅僧入定时。
第七日正会,不仅满座高堂权贵,连那寺外也集满围观来的民众,有甚者攀上寺墙而坐,远眺香烟缭绕处,观得佛子面真容。
“大法师真个儿俊哩!”
……
玄奘讲到妙处,忽闻俩道笑声传来,皱眉看去,其一癞头和尚笑道:“大法师小乘佛法讲得精妙,可会讲大乘佛法?”
众僧皆迷惑,权贵交头接耳也是不明皆摇头。
太宗看向身旁,一侍卫打扮的方士赶忙靠上前来附耳说了几句。
“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哈哈哈...”癞头和尚大笑道。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玄奘大喜,直言此等佛法当引入东土,令万民习之,修无量功德。
观者徒倾骇,世间竟有此法,皆引颈探头闻其详。
“佛主传大乘之教,灵山所在西牛贺洲万民聆听得佛法真谛,皆抛弃凡世俗欲,勤于乐道,向善向佛,万物养气潜灵,实为一方乐土。”旁边的疤脸和尚笑着补充道。
“你那大乘佛法当真如此玄妙?”高座上的太宗急切问道。
“哈哈哈...”
“大乘佛法乃佛主万世修得的三藏经书,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可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大喜,令将士前去取来,不料癞头和尚阻止。
“此佛法只有诚心向佛之人,步步脚踏实地前往西天,历经千难万险方能取得。”
“这...”
唐王疑虑,转而看向玄奘。
“吾愿前去西天求得真经!劝生者善,死者安!解黎民百姓之疾苦!”
高天之上,云雾之间一双金眼扫视下界,得此情况闪身进了金銮殿,向着高天座上那人述说方才所见。
“好!好的很呐!”
“捕蝉者未动,黄雀尚徐行。”
癞头和尚与疤脸和尚齐声大笑,烟雾缭绕其身,霞光泛滟,瑞霭彩云汇聚身下,竟是观音菩萨与其行者惠岸。
百姓乃至高堂权贵无不下跪,唐王免跪但也俯首示意。
“玄奘,你可记住方才许下的宏愿,此去西天十万八千里!”
“路途遥远,妖魔盘踞,你当历经千辛万苦方能抵达灵山。”
“弟子明白!但苍生疾苦吾自当肩负重任。”
“好好好!”观音菩萨一连三个好,手一翻,一九环锡杖出现在手,万民观之。
“此物乃佛主赐予,望玄奘法师好生珍惜!”
玄奘接过禅杖,又是一拜。
“弟子明白。”
……
话说天地鸿蒙初开,轻如缥缈之灵浮于上而生,沉者载德归于下而活,其后万物更迭,其七情六欲之重坠于渊堑,始生幽冥界。
故此,三界定而祸乱起,苍生惶惶。于此,圣人立约,后世大能皆隐退高天之外,帝夋建天庭之职管理三界,引贤渡才,赋予神职,建立天道秩序。
人间界,分四洲,西贺牛洲,北俱芦洲,南瞻部洲以及东胜神洲。诸圣退隐,后辈贤能又归安于天庭治下,上天任职享天界仙音寿福。因此地界诸多妖魔盘踞各处,少有仙神来治,久酿成祸。
高天浮云之上,霞光阵阵,观音大士携惠岸行者自西而来。
“惠岸,这一路,有何感受?”
“回观音大士,地界各洲妖魔之气外散飘薄内敛实生,恐又迎来千年灾祸之劫。”
惠岸行者,原天界神将李靖之子木吒,后拜入观音座下。
“佛祖算出此劫乃人祸,传我重任来东土寻那取经之人,令其西行灵山取回大乘佛法真经传于东土。此番前往天界与玉帝相商,你作何想?”观音问道。
“弟子明悟佛祖救万生之心,体观音大士职责之重。”
“善!你作此想,不枉来我落伽山聆听佛法千年。”
观音大士点点头,甚是满意。若东土各仙神皆有此觉悟,何愁佛道不盛!
东土大唐,当世人皇唐太宗治国千年,国强民盛,百姓安居乐业之余情欲之灾也带来盛世哀歌之兆。
遍地青楼瓦肆之所,俗尘之音不绝于耳。酒楼横笛不胜吹,觥筹交错烟花落。长安尚且如此,何况下属各地?
帝都深处皇城之巅建有紫禁阁可窥全城之貌,太宗身作龙袍扶栏而望,面容哀愁。
“盛世来临,我朝至今已数百年未闻灾祸,本应百姓安乐天和人兴,却未曾想魔由心生。”
“大厦如倾先斜梁,李爱卿你说,这天下是不是该变了。”
身后的李晟鞠腰行礼,恭敬地回答道:“自西土佛教传道立寺后,情况缓解了不少。”
“呵呵...”
太宗冷笑。
“这帮秃驴的教义可在动摇国本啊!”
闻言,身后的李晟及心腹太监浑身一颤,不敢作答。
“原有仙神之属争夺人世香火供奉,朕排除万难引来佛教,本以为能使其鹬蚌相争,达到制衡,没曾想受苦的还是百姓...”
“陛下,如今国泰民安,四海称臣。终不得再生乱子,仙佛之争由他去吧!”
李晟,随先帝征战建立唐朝后任宰相后又辅佐新帝太宗。有些说不得的话,他不能不说。
“我知你所想,怕朕不甘屈于祂之下,闹出灾患来。”太宗说着看向天上。
“但他们的刀已压到朕的脖子上来了...”
原来是昨夜,太宗熟睡之际,俩个阴差提着脚铐木枷,拷打出太宗魂魄,不由分说直接给他拷牢了押送到了地府。
大殿内的判官崔玨一见太宗就翻开黑皮簿子开始数落,列出种种罪过誓要将他打进地狱受难般。还好在十殿阎罗那,对方有的感其治理国家有功,有的又论其有人皇功德伴身,故给他延续寿命放了回来。
太宗回魂后震怒不已,一国之君何曾受过此等侮辱?
其他不说,仅创造这太平盛世的无量功德就足矣让他死后上天庭安享神职,何况,这一唱一和,无非是在警告他罢了。
江州城金光寺,一妇人跪倒在佛门外,哭诉之音凄凉,惹得过往僧侣无不为其扼腕。
门内,一相貌俊秀的和尚盘坐于蒲团之上,背对佛陀,口念佛经奥义,手上拨动的念珠时有停顿。
门外是他母亲,听其说,他本身状元之子,可怜那薄命状元郎与其娇妻来江州赴任之时,在江上被艄公张洪所害推入江中,娇妻则被强占。
可怜那时她遗腹在身,耻辱偷生苟活,随那贼子张洪来到江州衙门顶替丈夫上任,后产下孩子偷偷送入江中,幸得金山寺主持所救。
故事固然可怜,尤其他还是故事中的那个孩子,可他此刻却反锁佛门,将一切红尘往事拦在门外。
“佛说,世间一切皆虚妄!”
“贪欲嗔痴,诸般丑陋源自于人心,心静纵使万般无奈,也如白驹过隙。”
“命运不可违,佛道不可争!”
清冷的声音回荡在佛殿内,身后,观音身形显现。
“你真心向佛?”
僧人转过身来,见到霞光熠熠的观世音表情无多变化。
“九世轮回,我已然明悟。”
“你永远是你,金蝉...”
观音心头升起不安,定数仿佛不再是定数。
没过多久,佛门打开,玄奘走了出来。
“孩子...”
妇人一见玄奘就想起死去的丈夫,哭得红肿的眼睑泪光涟涟,脸上浮现追忆。
“你和你父亲生得一模一样。”
妇人伸手欲抚摸,却被玄奘退后一步躲开。
“施主,小僧自幼被主持于江边所捡,赐乳名江流,后熟读佛经,悟透红尘,落发出家取法名玄奘。每日吃斋念佛,已斩断俗世根源,不问过往。”
“可...可...”
妇人悲痛欲绝,似有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儿子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或许这般也好,她的执念也逐渐放下,眼中的生意溃散。
看着瘫坐在地上的妇人,玄奘终究叹了口气。
“我去去就来,帮我看好她。”
众僧以为纷纷看向主持,以为玄奘是在嘱咐他。
头发斑白的老主持停下手里攥动的念珠喃喃自语,其他人不知他知。犹记青灯古佛下,为其剃度时,那孩子盯着如来佛像的眼神何其冷冽。
皇宫里,唐王坐在庭院中翻阅棋谱解残局,忽有侍卫来报说有一年轻僧人在外请见。
太宗不予理会,不过半顷,侍卫再度来报。
“你是活得糊涂了吗?同一件事朕不理会,你还要来报?”太宗放下手中的黑棋,冷冷说道。
侍卫身子一颤,跪倒在地,说道:“皇上,不是小的有意忤逆,而是来者说此事有关大唐兴盛,还让小的捎一句话给陛下。”
“何话?”
“僧人说:水荤之时鱼龙欢腾,于渔人而言也是提叉之刻。”
太宗合拢了书,目光惊疑之余又忽地明白何人来访。
“有点意思,一十八年,安排在我大唐降生的转世金蝉也开始动了吗?”太宗笑道。
“且唤他进来...”
玄奘进来后呈一书,说一言,下一子,太宗惊惧。
引其进紫禁阁,此地乃征集天下得道方士所建,可避天机窥探。
也是在这一刻,高天之上,幽冥之底投来无数目光,命劫将至,任何变数都拨动着幕后之人脆弱的神经。
俩人密谋了什么不得而知,只晓得第二日太宗点兵杀向江州,灭了贼子张洪枭首吊于城头示众七日,且以此连诛无数与张洪交好的官员,抄家斩首毫不留情!此事一出,可谓满城醉迷者酒醒皆惧,高堂文武闻声尽胆寒。
天下百姓事后醒悟,一个草莽汉子坐那高堂竟无人发现其被顶替?呵,朝廷腐朽的伤疤被掀开,太宗剜肉之举罢了。
大殿之外,太宗拉着玄奘之手,在满朝文武的见证下,祭拜上天与玄奘互饮血酒结成兄弟。此举让大唐皆闻玄奘大法师之名,其悲惨身世更在坊间流传,江流儿寻母为父报仇之事最为广传。
随后太宗令玄奘开道场讲佛法又名水陆大会,既传佛法奥妙,也为安抚死者之魂。
早朝结束,太宗文武皆来寺里俱捻香礼佛。拜了佛祖金身,参了罗汉,玄奘引众僧罗拜唐王。自己却和其已是兄弟之交,免了跪拜之礼。
礼毕,太宗与玄奘并肩出门,此时黄昏帷幕落,只见满城灯火熄。太宗甚是得意,杀鸡儆猴之举收效甚好,不比这佛陀徒口劝人向善,神仙空谈天地人和来得好?
玄奘知唐王所想,帝王之术治世,权治天下自然不服佛道。摇摇头,看着眼前之景作诗曰:万里长空淡落辉,归鸦数点下栖迟。满城灯火人烟静,正是禅僧入定时。
第七日正会,不仅满座高堂权贵,连那寺外也集满围观来的民众,有甚者攀上寺墙而坐,远眺香烟缭绕处,观得佛子面真容。
“大法师真个儿俊哩!”
……
玄奘讲到妙处,忽闻俩道笑声传来,皱眉看去,其一癞头和尚笑道:“大法师小乘佛法讲得精妙,可会讲大乘佛法?”
众僧皆迷惑,权贵交头接耳也是不明皆摇头。
太宗看向身旁,一侍卫打扮的方士赶忙靠上前来附耳说了几句。
“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哈哈哈...”癞头和尚大笑道。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玄奘大喜,直言此等佛法当引入东土,令万民习之,修无量功德。
观者徒倾骇,世间竟有此法,皆引颈探头闻其详。
“佛主传大乘之教,灵山所在西牛贺洲万民聆听得佛法真谛,皆抛弃凡世俗欲,勤于乐道,向善向佛,万物养气潜灵,实为一方乐土。”旁边的疤脸和尚笑着补充道。
“你那大乘佛法当真如此玄妙?”高座上的太宗急切问道。
“哈哈哈...”
“大乘佛法乃佛主万世修得的三藏经书,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可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大喜,令将士前去取来,不料癞头和尚阻止。
“此佛法只有诚心向佛之人,步步脚踏实地前往西天,历经千难万险方能取得。”
“这...”
唐王疑虑,转而看向玄奘。
“吾愿前去西天求得真经!劝生者善,死者安!解黎民百姓之疾苦!”
高天之上,云雾之间一双金眼扫视下界,得此情况闪身进了金銮殿,向着高天座上那人述说方才所见。
“好!好的很呐!”
“捕蝉者未动,黄雀尚徐行。”
癞头和尚与疤脸和尚齐声大笑,烟雾缭绕其身,霞光泛滟,瑞霭彩云汇聚身下,竟是观音菩萨与其行者惠岸。
百姓乃至高堂权贵无不下跪,唐王免跪但也俯首示意。
“玄奘,你可记住方才许下的宏愿,此去西天十万八千里!”
“路途遥远,妖魔盘踞,你当历经千辛万苦方能抵达灵山。”
“弟子明白!但苍生疾苦吾自当肩负重任。”
“好好好!”观音菩萨一连三个好,手一翻,一九环锡杖出现在手,万民观之。
“此物乃佛主赐予,望玄奘法师好生珍惜!”
玄奘接过禅杖,又是一拜。
“弟子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