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神李左车崇奉习俗传千年
通许县孙营乡李左车村位于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交界处,北距朱仙镇12公里,雹神李左车崇奉习俗、雹神庙会传承近两千年。古时,李左车村因为有开国寺、雹神庙、李左车墓,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李左车村举办盛大的雹神庙会,拜祀开国功臣李左车。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来赶庙会,磕头烧香,热闹非凡,人山人海。
通许县西北孙营乡李左车村是个古老的村庄,位于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交界处。自汉朝以来,这一带的百姓特别崇奉李左车,因为李左车出生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开始举办盛大的雹神庙会,时间3天,以纪念李左车诞辰。如今,占地540亩的开国寺、雹神庙已不复存在,现存李左车墓、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通许县令李宗弼书写的“赵广武君墓”碑以及上世纪80年代村民复建的雹神庙三间、山门一座。
崇奉李左车这一习俗的起源与传承成就了“背水一战”“四面楚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成语典故故事,形成了独特的乡风民俗文化。
西汉开国功臣功成身退
李左车,字陪昌,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著名军事家、谋略家。 公元前204年冬,汉将韩信、张耳带兵数万,东下井陉口击赵,赵王歇及成安君陈余聚兵相迎,号称20万大军。李左车闻知,献计于赵王、陈余,说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愿领精兵三万在井陉口伏击汉军。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拒绝了李左车之计。韩信派间谍得到这一信息后,喜形于色,大胆引兵直下井陉口三十里,反用背水奇阵“佯弃鼓旗”,诱使赵军全军出击。而汉军则出奇兵三千,袭其老巢,“拔赵旗,立汉赤帜”,大胜赵军,斩陈余,擒赵王歇。
井陉之战后,韩信拜李左车为军师,用其谋略,“不费刀兵而下燕齐诸城”。刘邦、项羽争霸,他为刘邦击败项羽立下大功。他诈降项羽,诱项羽入九里山,致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边。通许县李左车村民传说,汉高祖刘邦即位,李左车以功封为大梁州官。“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李左车看透了刘邦的本性,辞官又恐引起刘邦的猜疑,便向刘邦说自己得了重病,刘邦派使者来探视真假,李左车以假象迷惑使者。使者走后月余,李左车就让心腹上报刘邦说他已病亡,随后悄悄溜出大梁城(今开封),隐居到大梁城南80多里一处风景秀丽、森林茂密的大岗上,躬耕田间,以教小儿读书识字为乐,终老于此,享年76岁。岗下一个叫瓦屋村的老百姓,把村名改称李左车,以纪念他。
东汉开始形成盛大的庙会
通许县文史专家陈维1994年调查李左车村名的来历时,村民司友成等人说,该村自古相传《李左车救驾》的故事: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一日做梦,梦中被一刺客追杀,危急中一辆战车横在刺客与刘秀之间,战车像有人驾驭似的,围着刺客打圈,刘秀得以逃脱。刘秀出了一身冷汗,急命史官解梦,史官搬出前朝老臣名册,说是开国功臣李左车救驾来了。刘秀命岑朋、马武监工,在李左车墓西建铁瓦庙三间(因当时墓在高大的土岗子上,秋冬风大,屋顶用铁瓦)。不久,又建开国寺一座,祀开国功臣李左车,并在墓上栽植三棵黑槐树、一棵柏树。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李左车的诞辰,老百姓到寺庙拜祀李左车,逐渐形成了历时3天的大庙会。
唐宋时期是开国寺最为辉煌的时期,其规模扩大,占地540亩,建有山门、钟鼓二楼、佛塔、碑林、大殿、文昌阁、鎏金铁罗汉等。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御书“开国旧存”大匾高悬山门,加封李左车为主管冰雹的神,并在开国寺东增建雹神庙(又名陪昌庙)。宋真宗咸平年间,扩建开国寺,香火极为旺盛;宋末金兵南侵,寺废;元时因战乱水灾,开国寺等多处被毁坏。
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诏修葺,但规模已不如前。当时文人雅士、新上任的地方官员都来祭拜李左车。明嘉靖版、清乾隆版、民国版《通许县志》收录有通许县令、文人描写祭拜李左车的诗歌。
清朝时开国寺与雹神庙多次修葺,红墙绿瓦、古柏参天,还有关帝庙、火神庙等8座庙宇,成为通许的著名景观,记载于明嘉靖《通许县志》、清《续河南通志》。
清末民初时,李左车村名“李左车广武镇”,市井繁华,有粮行6家、药铺7家、烧酒坊4家,猪肉铺、油铺、饭馆、杂货店数十家,农历初一、初四、初七为大集日,五更开始交易,晚上10点才能关门。
雹神崇奉习俗影响深远
近两千年来,崇奉李左车的习俗仍然传承着,会首多由高跷队班首担任。清末至今主要会首等八代人。庙会前一个月,会首们便定下戏班子,准备供奉器具、供品、蜡烛、账簿、各色旗幡等。现在的供品主要是馒头、肉食、果蔬、酒等。仪式程序有鸣放鞭炮、响器班奏乐、主祭就位、上香叩拜、吟诵赞词、献奠酒、高跷队敬神表演等。同时,戏班连唱大戏三天。
传说,很久以前,附近村民遇有红白喜事,待客少器具者,到墓前设供向将军老爷陈述,凌晨时分再去墓前,就可以取到所赐桌、椅、板凳、盘、碗等器物。所现之物,精致古朴,亦有金盘、银碗等稀有之物。规矩就是有借有还,不损不缺,完璧归赵,讲信秉德,此事为周边乡亲提供了很大方便。后来,当地有户人家,遇事到冢子上借了家什器皿,归还时看见一个银碗甚是精美,爱不释手,贪心骤起,想将军老爷器皿很多,缺少一件怎能知道,于是就把银碗留下不还。但是自此以后,就是遇事供品再丰也借不出一件东西了。当地村民纷纷指责怨恨这户人家,这户人家也感无脸在此居住,迁往他乡去了。过去每到除夕夜,将军冢有挂仙火现象,从冢子往西星星点点连成一串,一直到谢家屋子的仙楼上。老人们说得真真切切,有头脑的人或说是冢上的火貔子和磷火所为,老人们见过的不少,解放后这种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后人始终怀念那些治军有法、爱民如子、于民秋毫无犯、为民造福的历史人物,传颂李佐车将军的功业,赞美他的品德,并告诫子孙学习李佐车将军的美德。
李左车
(生卒年不详),西汉。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韩信率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韩信迅速挑选二千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
赵亡后,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韩信立刻为他松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李左车认为,现在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韩信采用李左车计,燕果然不伐而降。
李左车著有兵书《广武君》一篇,论述用兵谋略,流传甚广。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一生八次大战未逢一败,仗仗都是经典,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传世佳作,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堪称军事战略家。然而,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中,特别是在汉赵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一生八次大战未逢一败,仗仗都是经典,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传世佳作,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堪称军事战略家。然而,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中,特别是在汉赵“井陉之战”和“服燕攻齐”过程中,李左车是一个光彩照人的重要角色。
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奉命北征,渡黄河,虏魏王,擒夏说,节节获胜,一路顺利。10月,汉高祖刘邦又派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在赵国境内的井陉口(今河北省井陉县东),经历了一场危机,而韩信最终还是化险为夷了。不过,使韩信化险为夷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战争对手——赵广武君李左车。
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生卒年不详),汉初南行唐(今河北省行唐县)史家庄人,秦楚期间著名谋士、杰出的军事谋略家。秦末之时,原先已经覆灭的六国纷纷展开复国运动。作为赵国名将之后,李左车尽心辅佐新立的赵王歇,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今山西代县西),在代王兼赵国大将军陈馀的麾下效命。广武君李左车在《史记》中并无专传,其事迹主要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馀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山势险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利,故李左车献计于赵王、陈馀。一方面,他指出:“闻汉韩信涉西河,虏魏豹,擒夏悦,新喋血阏与”,“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另一方面,他说:“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还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又说:“今韩信之兵号数万,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避之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然而,成安君陈馀乃一介书生,且刚愎自用,不愿听李左车的建议,而是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反对说:“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直到最后,陈馀还是没采纳李左车严守井陉口并断汉军粮道的计策,坚决主战。
“汉军探子复又报韩信,言,陈不采纳李之计谋。韩听之,大喜过望。”遂大胆引兵直下井陉口三十里,反用背水奇阵“佯弃鼓旗”,诱使赵军全军出击。而汉军则出奇兵三千,袭其老巢,“拔赵旗,立汉赤帜”。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馀,活捉了赵王歇。
史料记载的井陉口一战,把韩信描述成“高、大、全”的形象,说什么“背水扎营、决一死战、乘虚而入、大破赵兵”等等,不一而足。而对于广武君李左车则轻描淡写,有失偏颇,让人同情。不过,倘若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角度去理解,亦不足为奇。
汉军大胜之后,韩信下令,对广武君李左车“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因而,李左车被俘后,军士献给韩信前,韩信亲自“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给李左车极高的礼遇。后来,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李左车辞谢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而韩信却以百里奚居虞而亡,在秦而霸的典故表明,胜败乃兵家常事,赵国之败关键在于为王者不能正确用人错误决策,而过不在李左车。韩信说:如果成安君陈馀“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李左车后来终于被感动和说服,他对韩信分析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部下,身死泯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榆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问其原因,李左车说:“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其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酵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
通许县孙营乡李左车村位于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交界处,北距朱仙镇12公里,雹神李左车崇奉习俗、雹神庙会传承近两千年。古时,李左车村因为有开国寺、雹神庙、李左车墓,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李左车村举办盛大的雹神庙会,拜祀开国功臣李左车。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来赶庙会,磕头烧香,热闹非凡,人山人海。
通许县西北孙营乡李左车村是个古老的村庄,位于通许县、尉氏县、祥符区交界处。自汉朝以来,这一带的百姓特别崇奉李左车,因为李左车出生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二开始举办盛大的雹神庙会,时间3天,以纪念李左车诞辰。如今,占地540亩的开国寺、雹神庙已不复存在,现存李左车墓、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通许县令李宗弼书写的“赵广武君墓”碑以及上世纪80年代村民复建的雹神庙三间、山门一座。
崇奉李左车这一习俗的起源与传承成就了“背水一战”“四面楚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成语典故故事,形成了独特的乡风民俗文化。
西汉开国功臣功成身退
李左车,字陪昌,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著名军事家、谋略家。 公元前204年冬,汉将韩信、张耳带兵数万,东下井陉口击赵,赵王歇及成安君陈余聚兵相迎,号称20万大军。李左车闻知,献计于赵王、陈余,说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愿领精兵三万在井陉口伏击汉军。陈余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拒绝了李左车之计。韩信派间谍得到这一信息后,喜形于色,大胆引兵直下井陉口三十里,反用背水奇阵“佯弃鼓旗”,诱使赵军全军出击。而汉军则出奇兵三千,袭其老巢,“拔赵旗,立汉赤帜”,大胜赵军,斩陈余,擒赵王歇。
井陉之战后,韩信拜李左车为军师,用其谋略,“不费刀兵而下燕齐诸城”。刘邦、项羽争霸,他为刘邦击败项羽立下大功。他诈降项羽,诱项羽入九里山,致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边。通许县李左车村民传说,汉高祖刘邦即位,李左车以功封为大梁州官。“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李左车看透了刘邦的本性,辞官又恐引起刘邦的猜疑,便向刘邦说自己得了重病,刘邦派使者来探视真假,李左车以假象迷惑使者。使者走后月余,李左车就让心腹上报刘邦说他已病亡,随后悄悄溜出大梁城(今开封),隐居到大梁城南80多里一处风景秀丽、森林茂密的大岗上,躬耕田间,以教小儿读书识字为乐,终老于此,享年76岁。岗下一个叫瓦屋村的老百姓,把村名改称李左车,以纪念他。
东汉开始形成盛大的庙会
通许县文史专家陈维1994年调查李左车村名的来历时,村民司友成等人说,该村自古相传《李左车救驾》的故事: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一日做梦,梦中被一刺客追杀,危急中一辆战车横在刺客与刘秀之间,战车像有人驾驭似的,围着刺客打圈,刘秀得以逃脱。刘秀出了一身冷汗,急命史官解梦,史官搬出前朝老臣名册,说是开国功臣李左车救驾来了。刘秀命岑朋、马武监工,在李左车墓西建铁瓦庙三间(因当时墓在高大的土岗子上,秋冬风大,屋顶用铁瓦)。不久,又建开国寺一座,祀开国功臣李左车,并在墓上栽植三棵黑槐树、一棵柏树。农历六月二十四是李左车的诞辰,老百姓到寺庙拜祀李左车,逐渐形成了历时3天的大庙会。
唐宋时期是开国寺最为辉煌的时期,其规模扩大,占地540亩,建有山门、钟鼓二楼、佛塔、碑林、大殿、文昌阁、鎏金铁罗汉等。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御书“开国旧存”大匾高悬山门,加封李左车为主管冰雹的神,并在开国寺东增建雹神庙(又名陪昌庙)。宋真宗咸平年间,扩建开国寺,香火极为旺盛;宋末金兵南侵,寺废;元时因战乱水灾,开国寺等多处被毁坏。
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诏修葺,但规模已不如前。当时文人雅士、新上任的地方官员都来祭拜李左车。明嘉靖版、清乾隆版、民国版《通许县志》收录有通许县令、文人描写祭拜李左车的诗歌。
清朝时开国寺与雹神庙多次修葺,红墙绿瓦、古柏参天,还有关帝庙、火神庙等8座庙宇,成为通许的著名景观,记载于明嘉靖《通许县志》、清《续河南通志》。
清末民初时,李左车村名“李左车广武镇”,市井繁华,有粮行6家、药铺7家、烧酒坊4家,猪肉铺、油铺、饭馆、杂货店数十家,农历初一、初四、初七为大集日,五更开始交易,晚上10点才能关门。
雹神崇奉习俗影响深远
近两千年来,崇奉李左车的习俗仍然传承着,会首多由高跷队班首担任。清末至今主要会首等八代人。庙会前一个月,会首们便定下戏班子,准备供奉器具、供品、蜡烛、账簿、各色旗幡等。现在的供品主要是馒头、肉食、果蔬、酒等。仪式程序有鸣放鞭炮、响器班奏乐、主祭就位、上香叩拜、吟诵赞词、献奠酒、高跷队敬神表演等。同时,戏班连唱大戏三天。
传说,很久以前,附近村民遇有红白喜事,待客少器具者,到墓前设供向将军老爷陈述,凌晨时分再去墓前,就可以取到所赐桌、椅、板凳、盘、碗等器物。所现之物,精致古朴,亦有金盘、银碗等稀有之物。规矩就是有借有还,不损不缺,完璧归赵,讲信秉德,此事为周边乡亲提供了很大方便。后来,当地有户人家,遇事到冢子上借了家什器皿,归还时看见一个银碗甚是精美,爱不释手,贪心骤起,想将军老爷器皿很多,缺少一件怎能知道,于是就把银碗留下不还。但是自此以后,就是遇事供品再丰也借不出一件东西了。当地村民纷纷指责怨恨这户人家,这户人家也感无脸在此居住,迁往他乡去了。过去每到除夕夜,将军冢有挂仙火现象,从冢子往西星星点点连成一串,一直到谢家屋子的仙楼上。老人们说得真真切切,有头脑的人或说是冢上的火貔子和磷火所为,老人们见过的不少,解放后这种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后人始终怀念那些治军有法、爱民如子、于民秋毫无犯、为民造福的历史人物,传颂李佐车将军的功业,赞美他的品德,并告诫子孙学习李佐车将军的美德。
李左车
(生卒年不详),西汉。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韩信率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陈余不以为然,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
韩信迅速挑选二千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灭亡了赵国。
赵亡后,韩信悬赏千金捉拿李左车。不久,即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韩信立刻为他松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李左车认为,现在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韩信采用李左车计,燕果然不伐而降。
李左车著有兵书《广武君》一篇,论述用兵谋略,流传甚广。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一生八次大战未逢一败,仗仗都是经典,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传世佳作,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堪称军事战略家。然而,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中,特别是在汉赵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一生八次大战未逢一败,仗仗都是经典,留下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传世佳作,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堪称军事战略家。然而,在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中,特别是在汉赵“井陉之战”和“服燕攻齐”过程中,李左车是一个光彩照人的重要角色。
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奉命北征,渡黄河,虏魏王,擒夏说,节节获胜,一路顺利。10月,汉高祖刘邦又派韩信、张耳率一万余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在赵国境内的井陉口(今河北省井陉县东),经历了一场危机,而韩信最终还是化险为夷了。不过,使韩信化险为夷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战争对手——赵广武君李左车。
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生卒年不详),汉初南行唐(今河北省行唐县)史家庄人,秦楚期间著名谋士、杰出的军事谋略家。秦末之时,原先已经覆灭的六国纷纷展开复国运动。作为赵国名将之后,李左车尽心辅佐新立的赵王歇,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今山西代县西),在代王兼赵国大将军陈馀的麾下效命。广武君李左车在《史记》中并无专传,其事迹主要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馀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井陉口山势险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利,故李左车献计于赵王、陈馀。一方面,他指出:“闻汉韩信涉西河,虏魏豹,擒夏悦,新喋血阏与”,“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另一方面,他说:“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还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则,必为所擒。”又说:“今韩信之兵号数万,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避之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然而,成安君陈馀乃一介书生,且刚愎自用,不愿听李左车的建议,而是以“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由,反对说:“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直到最后,陈馀还是没采纳李左车严守井陉口并断汉军粮道的计策,坚决主战。
“汉军探子复又报韩信,言,陈不采纳李之计谋。韩听之,大喜过望。”遂大胆引兵直下井陉口三十里,反用背水奇阵“佯弃鼓旗”,诱使赵军全军出击。而汉军则出奇兵三千,袭其老巢,“拔赵旗,立汉赤帜”。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馀,活捉了赵王歇。
史料记载的井陉口一战,把韩信描述成“高、大、全”的形象,说什么“背水扎营、决一死战、乘虚而入、大破赵兵”等等,不一而足。而对于广武君李左车则轻描淡写,有失偏颇,让人同情。不过,倘若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角度去理解,亦不足为奇。
汉军大胜之后,韩信下令,对广武君李左车“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因而,李左车被俘后,军士献给韩信前,韩信亲自“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给李左车极高的礼遇。后来,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李左车辞谢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而韩信却以百里奚居虞而亡,在秦而霸的典故表明,胜败乃兵家常事,赵国之败关键在于为王者不能正确用人错误决策,而过不在李左车。韩信说:如果成安君陈馀“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李左车后来终于被感动和说服,他对韩信分析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部下,身死泯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榆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问其原因,李左车说:“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其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酵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