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9,999贴子:2,674,779
  • 19回复贴,共1

白族常染接近山东汉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1-07 13:20回复
    朝代更替,那些为躲避战乱的人,封闭的环境久而久之独立且有保留的发展出自己的习惯习俗,然后再加上每140年的基因突变,这些少数民族就出现了!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1-07 17:52
    回复
      最近正好认识两位“白族”人:第一位是女老师,皮肤颜色深,鼻梁低矮; 第二位是班上的男生,高鼻梁,身材壮实,像彝族人。至于是否真的是地地道道“白族”,就不晓得了。反正单纯从长相来看,即使自称“白族”,差别太大!


      IP属地:云南8楼2022-01-10 15:49
      回复
        我不太相信。白族居住地距离山东十万八千里。


        IP属地:江苏9楼2022-01-10 16:03
        回复




          元代山东人口数量在北方地区居于前位,山东经济相对繁荣,一直是元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元末战乱,北方人口有较大损失,虽然山东人口有所波动,但到了明初仍居于北方第一。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大槐树移民之事,倒是有山东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鲁西)的记载。



          【此资料摘自《明代山东军事移民》报告论文】
          明初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没有多少汉人了,并且当时云南人口只有25万人,土地荒无人口稀少,远不足以迁民,由于明初云贵高原仍被元朝残兵占据,根本不可能输出移民。多数军户祖籍山东莱州、登州、青州和苏北淮北等淮河一带,在云南四川驻军多年,建立乌撒卫后,实行军民屯田政策,汉族人口迅速增长,渐渐地取代了当地土著居民,现在云南汉族实际上就是山东苏北淮北汉族军户后裔,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充云南”。战争是残酷的,战后自然要安排人马驻守,于是就有不少来自山东苏北淮北的军户在云南四川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了。由于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调防。到了建文帝时期,朝廷撤掉了乌撒卫等西南卫所,将这里的军户及家属们迁移到山东即墨地区。六百年多年过去了,世代口传,自称小云南后裔,也就是军户后裔,不过是占极少比例而已。


          IP属地:北京10楼2022-01-10 16:35
          回复
            由于云南原是白蛮、乌蛮、众多的少数民族,一直以部落,酋长形式存在,社会结构复杂,各部落互不统属,为打破这种结构,朱元璋制定了移民政策和屯田方略:下令就地屯田养兵。并陆续将屯军家属和部分移民从江苏安徽山东等地迁移来云南,在屯军驻地建村设寨,平时务农,战时用兵。
            600年来,这些屯军及其后裔在祥云大地上繁衍生息,固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江淮汉族传统文化,形成了而罕见的“屯营文化”,并从内地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在内的各族人民,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带进了云南边疆,并且在少数民族中得到广泛传播,这就大大提高了云南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几百年间内地汉人与当地土著白族相互融合,通婚,使当地白族、彝族逐渐汉化。
            Wegene的地级行政区平均常染祖源的PCA图:徐州、宿州、淮北、宿迁、连云港、豫东和山东,关系都是很近的,祖先是同一群人,即是大汶口-龙山文化先民。


            IP属地:北京14楼2022-01-10 18:40
            回复


              16楼2022-01-11 13:34
              回复
                所以白族人比绝大部分南方汉人高大!


                IP属地:捷克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1-13 02:38
                收起回复
                  白族和其他藏缅人基因有很大不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2-02-20 14: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