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对不对的不知道,只是个人经验:
1、关于临帖需不需要临得像的问题,对于初学来说,我是这么理解的,关键是看你”能不能“临得像,如果连临得像的“能力”都还不具备,就听网上说的那些,拒绝做字匠、出新、追求个性化什么的,我就见识过有一些人,说起书法理论来头头是道像个大师,张口便是“魏晋笔法、古意”等等,一看写的字啥也不是,不过是个入不了门,在门外神游的罢了,写着自由体,自以为天赋异秉直接学会了创作,谁还不会自由体,那就没有“学”书法的必要了。具备了临得像的能力,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对笔法之类自然而然就会有新的看法,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然后,才有了资本去寻求变化、个性、融会贯通,初学时临帖追求“像”,就是为了最终能做到”不像“。
2、对初学来说,在临帖时追求“像”的过程中,是个循序渐进的事,楷、行、草三体对于初学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行笔速度,先慢才能后快,在慢速时追求每个字每一处的细节和结构,一个作品拿出来,细节决定了水平的上限,一个练字没有抠过细节的人,很快就会遇到天花板,在能掌控细节、形成肌肉记忆之后,才有余力去追求流畅度和整体布局,乃至气韵,这时楷书的基础就形成了,然后提高笔速转入行草书,依然是遵循由细节到整体的相同过程,至于悬腕和肘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悬腕都还掌控不了细节,莫非悬肘能掌控?就跟练武一样的道理,刚进庙里的小和尚,连马步都扎不稳,就能直接学一阳指大杀四方了?只有小说里才有这样的剧情
说了这么多,都是个人理解,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