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科技感?
经常会有客户或者同事提到一个词,科技感。这是一个让创作者们头痛的词汇,为什么呢?因为设计的专业教育中从来没有一个描述设计的词汇叫科技感!
身为一个有经验的创作者,我当然也知道如何去应对这种问题,但是我更想做的是思考这个词汇存在的合理性,并且纠正这其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首先思考一下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感觉?把这个词拆解无非指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科技或者科技产品的感觉。
兰博基尼和特斯拉哪个更有科技感?如果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特斯拉,很可能有人说兰博基尼,他可能会跟你讲兰博基尼百米加速多少秒,发动机马力多少,扭矩多少等等。但是对特斯拉了解的人也会列举出一堆诸如触控屏,电动机,自动门把手,可以远程升级,辅助驾驶等兰博基尼没有的技术来反驳。
回溯到一百多年年,问马车和自行车哪个更有科技感?大多数肯定会说自行车。放在今天再来问,自行车和汽车哪个更有科技感,肯定大多数人会说汽车更有科技感。是因为他们都有四个轮子吗?当然不是,马车也有四个轮子,不知是因为汽车是新生事物,可以自己行驶而不是像马车一样还需要马来拉动。
上边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时间和认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对科技的认知会发生变化,因为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进步。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里对科技的认知也会不同,因为它们在科技上的知识储备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感觉肯定不同。
摩托罗拉大哥大对当时的人来说肯定非常有科技感,但是放在今天就是个板砖。他的形状并没有改变,为什么你觉会认为它不再有科技感。因为即是比起今天的低端智能手机,无论通话质量还是功能,摩托罗拉的大哥大都相差甚远。你能说是形状影响了我们对科技的感觉吗?
举个更简单的例子,iPhone7和山寨iPhone7哪个更有科技感?如果不对比具体的参数,对比材质工艺,你会认为iPhone7比山寨iPhone7更有科技感吗?
既然对科技的感觉更多受是到个人对科技的认知水平和产品本身的技术水平影响,那么为什么我们又想用设计(形状)来表达设计感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的是形状真的对我们的判断没有影响吗?当然不是。
我们举个另外一个设计领域的例子,数字设计。拿一张包含各种科技元素的图片,即使它并没有实际的科技用途你也会认为它有科技感。那么抛开了技术这个感觉从何而来?来源就在于那些科技元素,什么是科技元素,科技元素就是设计师对现实科技的一种抽象,比如密密麻麻的齿轮形状,像电路板的折线线条,像太空一样深邃的配色等等,它继承的无非还是现实生活中你对科技的想象和认知,即使是我们科幻片中看多的各种飞船,光剑也无一例外融合了各种现实中我们对技术的认知。
既然我们分析了对科技的感觉主要来自于现实的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冲击,形状对科技感知的影响有限,而且这种感觉也主要继承自其他的技术,而不是形状本身,为什么我们还要要求设计师去做那些所谓有科技感的设计?我想这么做无非就是因为对自身技术的不自信。
总之,一个产品的科技感,更多关乎的是产品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就是它能做什么,能实现哪些让人目瞪口呆的功能,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与设计无关。对于科技类的产品,设计师要做的是在科技中融入人文关怀,而不是让一个设计看起来有科技感。
科技感从何而来?科技感源自科技本身!至于形状要传达的除了美学,还有设计师想要赋予的产品个性。科技和人文融合并不是谁包含谁,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使用的是科技,感受到的却是人文关怀,这才是软硬结合的本质。科技从来不是用来看的,如果非要让一个产品看起来有科技感,我觉着那非但是对设计师的不尊重,更是对科研人员的侮辱。
就科技本身而言,设计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它能够为人所用,而不是创造科技。
经常会有客户或者同事提到一个词,科技感。这是一个让创作者们头痛的词汇,为什么呢?因为设计的专业教育中从来没有一个描述设计的词汇叫科技感!
身为一个有经验的创作者,我当然也知道如何去应对这种问题,但是我更想做的是思考这个词汇存在的合理性,并且纠正这其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首先思考一下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感觉?把这个词拆解无非指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科技或者科技产品的感觉。
兰博基尼和特斯拉哪个更有科技感?如果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特斯拉,很可能有人说兰博基尼,他可能会跟你讲兰博基尼百米加速多少秒,发动机马力多少,扭矩多少等等。但是对特斯拉了解的人也会列举出一堆诸如触控屏,电动机,自动门把手,可以远程升级,辅助驾驶等兰博基尼没有的技术来反驳。
回溯到一百多年年,问马车和自行车哪个更有科技感?大多数肯定会说自行车。放在今天再来问,自行车和汽车哪个更有科技感,肯定大多数人会说汽车更有科技感。是因为他们都有四个轮子吗?当然不是,马车也有四个轮子,不知是因为汽车是新生事物,可以自己行驶而不是像马车一样还需要马来拉动。
上边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时间和认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对科技的认知会发生变化,因为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进步。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里对科技的认知也会不同,因为它们在科技上的知识储备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感觉肯定不同。
摩托罗拉大哥大对当时的人来说肯定非常有科技感,但是放在今天就是个板砖。他的形状并没有改变,为什么你觉会认为它不再有科技感。因为即是比起今天的低端智能手机,无论通话质量还是功能,摩托罗拉的大哥大都相差甚远。你能说是形状影响了我们对科技的感觉吗?
举个更简单的例子,iPhone7和山寨iPhone7哪个更有科技感?如果不对比具体的参数,对比材质工艺,你会认为iPhone7比山寨iPhone7更有科技感吗?
既然对科技的感觉更多受是到个人对科技的认知水平和产品本身的技术水平影响,那么为什么我们又想用设计(形状)来表达设计感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的是形状真的对我们的判断没有影响吗?当然不是。
我们举个另外一个设计领域的例子,数字设计。拿一张包含各种科技元素的图片,即使它并没有实际的科技用途你也会认为它有科技感。那么抛开了技术这个感觉从何而来?来源就在于那些科技元素,什么是科技元素,科技元素就是设计师对现实科技的一种抽象,比如密密麻麻的齿轮形状,像电路板的折线线条,像太空一样深邃的配色等等,它继承的无非还是现实生活中你对科技的想象和认知,即使是我们科幻片中看多的各种飞船,光剑也无一例外融合了各种现实中我们对技术的认知。
既然我们分析了对科技的感觉主要来自于现实的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冲击,形状对科技感知的影响有限,而且这种感觉也主要继承自其他的技术,而不是形状本身,为什么我们还要要求设计师去做那些所谓有科技感的设计?我想这么做无非就是因为对自身技术的不自信。
总之,一个产品的科技感,更多关乎的是产品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就是它能做什么,能实现哪些让人目瞪口呆的功能,能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与设计无关。对于科技类的产品,设计师要做的是在科技中融入人文关怀,而不是让一个设计看起来有科技感。
科技感从何而来?科技感源自科技本身!至于形状要传达的除了美学,还有设计师想要赋予的产品个性。科技和人文融合并不是谁包含谁,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使用的是科技,感受到的却是人文关怀,这才是软硬结合的本质。科技从来不是用来看的,如果非要让一个产品看起来有科技感,我觉着那非但是对设计师的不尊重,更是对科研人员的侮辱。
就科技本身而言,设计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它能够为人所用,而不是创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