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1周
我的专栏“回顾新广”
#第21篇
你知道1981年开办的第一期演员训练班有那些学员吗?请翻阅第690期“优1周”。
冯仲汉领导时期成立的配音组,帮了梁立人起飞一个大忙!
从1983年到1986年这三年期间,新加坡电视剧起飞、突飞猛进,到建立了新加坡电视品牌,以及内外地观众群,,也建立了国人对电视剧的信心,基本上在这三年里头碰到的困难不是太多,而冯仲汉时期留下的“遗产”也不容忽视。
冯仲汉先生在1980年到1982年期间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也做出了一些亮丽的成绩,尤其是儿童剧如:“绿野童心”、“六小无猜”、“小DD”、“蒲公英”、“长鼻子”、“再见爸爸”等儿童连续剧,电视剧单元剧方面则有1982年的“想入非非”、“落日余晖”、“跑女”、“又见黄花”、“晚来风急”、“阿突”、“实里达大劫”、“圣淘沙之旅”、1983年的“春风得意”、“母亲”、“情结”、“捷径”。连续剧则有“逐浪者”、“悲欢年华”及“新兵小传”。尤其以“新兵小传”,1983年3月14日起播后就轰动整个新加坡,当时也被认为是新加坡电视剧“起飞”了!
“新兵小传”全剧是在1982年创作并拍摄完工,演员是直接从武装部队里头的新兵征选出来,由于选出来的新兵直接参加电视剧的拍摄,所以不必经历新兵必须履行的三个月基本新兵训练,而直接投入拍戏工作,这些新兵完全没有演戏经验,剧中就是演回他们自己。
当时就面对一个问题,这些新兵演员的华语程度都参差不齐,有些还说得口齿不清,带着浓浓的方言口音,所以当时的总监冯仲汉就想出以配音的方法来补救他们,结果总算是成功了一大步。
电视剧播出后带红了所有剧中的“新兵”:王玉清、林春泰、何其糖、洪培兴、吴仕章、潘家才、翁诗专,黄照耀,还有剧中舍己为人,壮烈牺牲的军官黄文永。
这个刚成立不久的配音队立下了第一记功劳,也直接“救了”许多演员,接下来则实实在在地帮了梁立人一个大忙,使到梁立人在物色新剧演员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演员的外型而不必太过计较他们的华语发音准不准确,标不标准。
1981年冯仲汉时期正好也是新加坡政府推行“说华语运动”的时期,“少说方言,多说华语”是当年的标语,而官方媒体机构也开始强行规定所有节目,除了地方戏曲,都得以华语为媒介语。
此时,备受电视观众欢迎的香港粤语电视剧首当其冲,必须配音后才得以播出。
1980年底,新加坡电视台就着手挑出一部9集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的武侠剧,由刘松仁和赵雅芝主演的“刀神”来“开刀”配音。
配音导播由电视台老臣子李光中先生负责,配音员都是来自业余的广播剧演员,如韩安元、陈霞丽、张娜妮、何亚坤、杨帆、钱复初、许洁丽、周如珠等等,还有当时还是学生哥的张永权、李南盛。
第二部则是香港丽的电视制作的长篇武侠剧“天蚕变”。
当时香港配音界至尊毛威和王玫还没来新加坡,这里的配音员全属业余,除了缺乏配音经验,更没有专人指导,导致配音出来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再加上观众不习惯看着熟悉的香港演员说着华语,以及对“推行华语,少说方言”政策的不悦,“配音港剧”播出后受到排山倒海一面倒的谩骂、责备与杯葛,导致配音剧收视率大跌。
就在这时候,VHS录像带开始盛行起来,电视观众宁愿自掏腰包纷纷去租原汁原味粤语版的港剧录像带观赏,造成流失了大批观众。
但是,政府的政策不会因此而退让,电视台唯有自己争气积极作出应对,为了加强自己的配音水准,于是请来了香港配音至尊毛威老师前来培训有志于投身配音与演戏的工作者。
1981年第一期训练班开办了,这一期除了培训演员,也同时培训配音演员,两者同时上课,由毛威老师、朱炳权老师主导训练,学员记有30位,包括:王相钦、黄卓雄、符铭蓉、张永权、罗履冰、林幼娟、谢协成、周如珠、陈天送、宋丽华、李雅梅、李榮德、邬伟强、董福来、林瑞翔、许惠民、李顺娥、钟碧真、周淑华、冯瑞蓉、黄训光、黄卓珊、林淑芬、陈娟娟、詹雪珠及何洁等,其中何洁已经在1978年与向云、梁志强、何菲一起上过“业余演员训练班”的课程,今次再次加入“新广的“第一期演员、配音员训练班”准备好好冲刺,当时,毛威老师非常看好外形靓丽,乌黑大眼,明眸皓齿的何洁,并安排她主持综艺节目“歌舞今宵”及“斗歌竞艺”,担任司仪。
这一批学员在三个月训练之后成绩不俗,成绩非常突出的配音员有李榮德、谢协成及李雅梅,而演员方面则是何洁、陈天送、宋丽华、邬伟强、王相钦,而周如珠、林瑞翔、张永权、符铭蓉先后主持过综艺节目,而林幼娟后来也成为电台DJ。
这一期训练班毕业后,新广率先签下何洁,成为电视台有史以来签约的第一位全职演员。
全电视台上下人员都非常看好外形靓丽,聪明伶俐的何洁,认为她一定会大红大紫,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后面来了个陈翠嫦,也就是向云,展开了第一代阿姐的竞争!
我的专栏“回顾新广”
#第21篇
你知道1981年开办的第一期演员训练班有那些学员吗?请翻阅第690期“优1周”。
冯仲汉领导时期成立的配音组,帮了梁立人起飞一个大忙!
从1983年到1986年这三年期间,新加坡电视剧起飞、突飞猛进,到建立了新加坡电视品牌,以及内外地观众群,,也建立了国人对电视剧的信心,基本上在这三年里头碰到的困难不是太多,而冯仲汉时期留下的“遗产”也不容忽视。
冯仲汉先生在1980年到1982年期间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也做出了一些亮丽的成绩,尤其是儿童剧如:“绿野童心”、“六小无猜”、“小DD”、“蒲公英”、“长鼻子”、“再见爸爸”等儿童连续剧,电视剧单元剧方面则有1982年的“想入非非”、“落日余晖”、“跑女”、“又见黄花”、“晚来风急”、“阿突”、“实里达大劫”、“圣淘沙之旅”、1983年的“春风得意”、“母亲”、“情结”、“捷径”。连续剧则有“逐浪者”、“悲欢年华”及“新兵小传”。尤其以“新兵小传”,1983年3月14日起播后就轰动整个新加坡,当时也被认为是新加坡电视剧“起飞”了!
“新兵小传”全剧是在1982年创作并拍摄完工,演员是直接从武装部队里头的新兵征选出来,由于选出来的新兵直接参加电视剧的拍摄,所以不必经历新兵必须履行的三个月基本新兵训练,而直接投入拍戏工作,这些新兵完全没有演戏经验,剧中就是演回他们自己。
当时就面对一个问题,这些新兵演员的华语程度都参差不齐,有些还说得口齿不清,带着浓浓的方言口音,所以当时的总监冯仲汉就想出以配音的方法来补救他们,结果总算是成功了一大步。
电视剧播出后带红了所有剧中的“新兵”:王玉清、林春泰、何其糖、洪培兴、吴仕章、潘家才、翁诗专,黄照耀,还有剧中舍己为人,壮烈牺牲的军官黄文永。
这个刚成立不久的配音队立下了第一记功劳,也直接“救了”许多演员,接下来则实实在在地帮了梁立人一个大忙,使到梁立人在物色新剧演员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演员的外型而不必太过计较他们的华语发音准不准确,标不标准。
1981年冯仲汉时期正好也是新加坡政府推行“说华语运动”的时期,“少说方言,多说华语”是当年的标语,而官方媒体机构也开始强行规定所有节目,除了地方戏曲,都得以华语为媒介语。
此时,备受电视观众欢迎的香港粤语电视剧首当其冲,必须配音后才得以播出。
1980年底,新加坡电视台就着手挑出一部9集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的武侠剧,由刘松仁和赵雅芝主演的“刀神”来“开刀”配音。
配音导播由电视台老臣子李光中先生负责,配音员都是来自业余的广播剧演员,如韩安元、陈霞丽、张娜妮、何亚坤、杨帆、钱复初、许洁丽、周如珠等等,还有当时还是学生哥的张永权、李南盛。
第二部则是香港丽的电视制作的长篇武侠剧“天蚕变”。
当时香港配音界至尊毛威和王玫还没来新加坡,这里的配音员全属业余,除了缺乏配音经验,更没有专人指导,导致配音出来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再加上观众不习惯看着熟悉的香港演员说着华语,以及对“推行华语,少说方言”政策的不悦,“配音港剧”播出后受到排山倒海一面倒的谩骂、责备与杯葛,导致配音剧收视率大跌。
就在这时候,VHS录像带开始盛行起来,电视观众宁愿自掏腰包纷纷去租原汁原味粤语版的港剧录像带观赏,造成流失了大批观众。
但是,政府的政策不会因此而退让,电视台唯有自己争气积极作出应对,为了加强自己的配音水准,于是请来了香港配音至尊毛威老师前来培训有志于投身配音与演戏的工作者。
1981年第一期训练班开办了,这一期除了培训演员,也同时培训配音演员,两者同时上课,由毛威老师、朱炳权老师主导训练,学员记有30位,包括:王相钦、黄卓雄、符铭蓉、张永权、罗履冰、林幼娟、谢协成、周如珠、陈天送、宋丽华、李雅梅、李榮德、邬伟强、董福来、林瑞翔、许惠民、李顺娥、钟碧真、周淑华、冯瑞蓉、黄训光、黄卓珊、林淑芬、陈娟娟、詹雪珠及何洁等,其中何洁已经在1978年与向云、梁志强、何菲一起上过“业余演员训练班”的课程,今次再次加入“新广的“第一期演员、配音员训练班”准备好好冲刺,当时,毛威老师非常看好外形靓丽,乌黑大眼,明眸皓齿的何洁,并安排她主持综艺节目“歌舞今宵”及“斗歌竞艺”,担任司仪。
这一批学员在三个月训练之后成绩不俗,成绩非常突出的配音员有李榮德、谢协成及李雅梅,而演员方面则是何洁、陈天送、宋丽华、邬伟强、王相钦,而周如珠、林瑞翔、张永权、符铭蓉先后主持过综艺节目,而林幼娟后来也成为电台DJ。
这一期训练班毕业后,新广率先签下何洁,成为电视台有史以来签约的第一位全职演员。
全电视台上下人员都非常看好外形靓丽,聪明伶俐的何洁,认为她一定会大红大紫,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后面来了个陈翠嫦,也就是向云,展开了第一代阿姐的竞争!